安倍的对华逻辑
2015-12-11段崇政
段崇政
主动调整政策改善中日关系,以对华强硬压缩两国关系缓和空间,安倍的对华逻辑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悖论,但这种悖论是符合“安倍逻辑”的,因为对安倍来说,内阁支持率也好,安倍经济学也好,靖国问题也好,都是改造战后日本国家体制蓝图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令日本“正常国家化”。安倍的对华外交,也必须放在这样的脉络下来理解。
基因继承:
安倍“军国主义”的招魂幡
日本当地时间9月22日,安倍晋三前往静冈县小山町为其外祖父岸信介扫墓,并向外祖父“汇报”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全保障相关法案在国会通过的消息。这一举动被媒体斥为“暴露其狼子野心”、“军国主义抬头”。
长期以来,日本政坛存在着门阀政治的现象,但即便在日本门阀之风盛行的政治生态下,安倍晋三的血统也堪称“高贵”。外祖父岸信介是前首相,外叔祖(岸信介的弟弟)佐藤荣作亦是前首相,父亲晋太郎是前外相,因病早逝,才遗憾地错失首相宝座。
他前去拜祭的外祖父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代表。岸信介是二战甲级战犯,战后,由于美国扶植日本的右翼政治势力,1948年12月24日,在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被处死的同时逃脱惩罚。并在1957年2月出任日本首相。
在执政期间,岸信介加速扩军步伐,积极推进反共反华、修改和平宪法的政策,改变了鸠山一郎、石桥两届内阁重视对华关系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敌视中国的活动,公然鼓吹“中国威胁论”,侮辱、诽谤新中国,坚持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
岸信介自认最大功勋就是强行通过“安保改定”。岸信介的“安保改定”是和修宪紧密相连的。和平宪法没有修改,他称死不瞑目,他说:“修宪,今后也非搞不可。搞是搞,但在我还睁着眼期间恐怕做不到了。但是,我认为绝不能扑灭这个火种!”
而如今安倍晋三继承的正是这个火种,所做的和这个战犯外公当年所做的如出一辙。
安倍坚持战后日本的保守主义政治理念,对岸信介大肆吹捧,他在其所写的《美丽的日本》一书中承认:“我的政治DNA更多地继承了岸信介的遗传。”
“前恭后倨”的背后
自安倍1993年首次当选议员踏入政坛以来,支持参拜靖国神社、对华政策上态度强硬几乎是其鲜明的“政治标签”。然而安倍上任后,却开始收敛对华“鹰派”锋芒,打破中日政治僵局。
日本时事通信社资深政治记者田崎史郎在其2014年的新著《安倍官邸的真相》中指出,安倍在历史认识上虽然和日本的右派走的很近,但安倍政权的本质是现实主义保守派。
安倍处理中日靖国神社问题的手段就是最佳体现。2006年9月,这个自民党内货真价实的鹰派上任伊始,不少专家便断定安倍将步小泉的后尘,继续参拜靖国神社,煽动日本民族主义。然而安倍在任期内,不仅停止参拜靖国神社,还实现了中断已久的中日首脑会谈。
然而,当安倍国内政局稳固后,其个人对中国的强硬色彩就显现出来了。2013年12月26日,安倍突然参拜靖国神社。这次参拜能够实现,其前提是因为安倍带领自民党赢得了2012年众议院选举和2013年参议院选举。令其在日本国内政治达到权力巅峰。
据田崎史郎的新著透露,当时首相官邸的5位内阁主要参谋,包括以稳健著称的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都反对安倍在2013年冬参拜靖国神社,然而安倍决意要向党内曾支持他出战自民党总裁选举对抗石破茂的右派党员有所交代,所以选择了内阁支持率还处于较高水平的阶段,闪电参拜了靖国神社。
中日友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从日本政治精英的整体认知来看,日本的自我身份认同一直以来就和其中国认识紧密相连,这一认识倾向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在英国任教的日本学者Suzuki Shoko曾指出,日本在明治西化过程中一直很明确地自我定位为文明国。欧洲标准的文明准则,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中日之间的冲突——一场文明国针对落后国的战争。
回顾今日,明治时期的这一思维认识构造在日本社会没有多大变化。日本如今如此强调和美国的关系,甚至以几乎丧权辱国的姿态讨好美国(如对搬迁冲绳基地的处理),很大程度上是想通过和美国的同盟来证明日本在身份认同上的先进性。
从安倍个人的认知来看,在他首本著作《美丽的日本》中,安倍毫不掩饰对中国的轻视。在书中,安倍讽刺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和中国“堕入了情网”,日本应该多和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加强联系。
去年11月习安会前夕,《日本经济新闻》编辑委员佐藤贤在其文中也透露,安倍曾向身边要员表示厌恶“日中友好”这一理念。据称。安倍对中国一向主张,友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