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妹妹的痴粉
2015-12-11尘埃
尘埃
上篇
这几年上海越剧院似乎每年都会制造些大动静来吸引全国越剧迷的眼球,2013年是包括宗师级大师们在内的全越剧界明星联合演出版的《舞台姐妹情》,去年是上越经典越剧嘉年华十一台大戏巨献,到今年又与上海大剧院联合打造了个殿堂版《红楼梦》,并分为名家版和青春版。像我这样一个对“林妹妹”毫无抵抗力的痴粉,怎能错过?炒作果然厉害,在离戏开演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网上就已经买不到名家版的票了,这如何是好?难道这一回我将要完美错过?唉,边疆人民看场好戏真是不容易啊!也许是我的诚心感动了上帝,其实是我的痴心打动了偶像,一番周折之后终于让我买到了几张位置不错的戏票。虽然今年的假期挥霍的有点多,可掐指一算还真有那么一个空档可以安排,这就是天意!我的心情呵,戏迷们懂的。
来看殿堂版《红楼梦》我自然是冲着单仰萍的“林妹妹”而来,当看到节目单上饰演王熙凤的演员是方亚芬时也是一份欣喜。方亚芬演过越剧《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包括黛玉、宝玉、王熙凤,据她自己说应急时还串演过紫鹃,但是我看来看去还是最欣赏她饰演的“王熙凤”。王熙凤这个女强人在小说里还是个很让我佩服的人物,她聪明、有能力、有魄力,管理荣国府这个小王国尽心尽责,其实蛮辛苦的,起五更睡半夜,还要见景生情、时刻体恤上意,为了保住自己甚至高于男子的家庭地位自然需要耍点手腕玩点心机,她要是搁在现在啊一定也是个深受领导赏识的主。只可惜殿堂版《红楼梦》的第一幕就从《元妃省亲》开始,把经典版中经典的一幕《黛玉进府》给去掉了,自然也就把最能表现王熙凤性格特征的一段非常精彩的唱段给去掉了。看殿堂版必然会与那个大家都熟透的经典版对比,殿堂版以《元妃省亲》这幕排场恢宏、极度奢华、尽显皇亲权贵的大场面为开端,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也让观众仿佛亲身感受了一把小说中描述风光气派的大场面。可接下来遗憾就来了,去掉经典版中黛玉进府和那些两小无猜的追逐玩笑打闹情趣戏,没能把宝、黛这对在天上就有奇缘、在人间又一见如故、日久生情的有情人的情感发展进行合理铺垫,使得第二场《读西厢》的情窦初开显得没来由,总感觉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东西,怎么也体会不到他俩“情谊比人好”,估计这样缺少连贯性的安排不但观众看起来别扭,心里有坎,演员演起来也像演小段折子戏一样难以入戏吧。此外整个前半场戏除了《读西厢》外,宝、黛之间就再也没有什么感情对手戏,直接到《葬花》了,之后各自《焚稿》各自《哭灵》,就这样一部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的千古绝恋,就被殿堂版的编剧导演们编排成了宝玉和黛玉各唱各、各演各的独角戏。就是这爱情高潮的《葬花》一场,感觉上钱惠丽的表演也一直没有进入状态(这里就 6月 6号的首场演出而言,8号的要好许多),情感一直浅浅的浮在表面,有时刚一入戏就被一阵热烈的掌声催醒,他俩的情感表演给观众的感觉就真的是在演了,你没动心,观众自然就不会动情。有观众醉心于她那高亢激昂的唱腔,不断高涨的掌声和叫好声,把这个宝玉是不知不觉一路往高音上推逼,听者倒是相当过瘾,只可怜了嗓子一直站在高处的宝哥哥,终于在《哭灵》第一句“金玉良缘将我骗”高亢的嗓音飙上去之后,第二句“害妹妹……”一口气没接上,生把个“害”字给吞吃掉了。当然像这样一流的演出、像这样名家级别的演员出一点点不伤大雅的小失误,一般不熟戏的观众是根本不会查觉到的,纵使有像我这样《红楼梦》于胸的戏迷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宝哥哥悲痛欲绝所致,可是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可能最觉遗憾的还是演员本人吧,当然舞台艺术在追求完美的人面前永远是有遗憾的艺术,这也是它吸引演员和观众的魅力所在,总是希望会有更好的下一次,好在钱惠丽在 8号马上就有了更好的下一场。单仰萍饰演的林黛玉,相对来说状态好很多,到《葬花》这里她已经基本进入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了,只可惜这殿堂版啊,怎么遗弃的尽是经典版中之精华呢?他把“绕绿堤,佛柳丝,穿过花径……”这样优美经典的表现林黛玉内心情感的大段唱段给绕没了,直接“花落花飞……”起来,这给熟悉经典版的戏迷们留下了很大一块视听上的缺失,更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难度,
没有了唱词,林妹妹看到春逝、花落的内心冲击和心绪变化就都得靠演员通过自己的身段表演、面部表情及眼神应用来表现了,单仰萍以她绝佳的表演功力和用情的投入演出为观众呈现了这凄美的一幕。
殿堂版与经典版这么一比《葬花》这一场绝对是经典版完胜。不过经典版虽然经典,但也有不足之处,小成本、小制作、小剧场演出,自然不可能像殿堂版这么华丽气派,但这些算不得什么硬伤,背景、音响、豪华的场面都不是一出好戏必备的条件,只有戏和演员本身才是成功的关键,经典版《红楼梦》自是越剧中最最成功的剧目,这个无可置疑,但是这个经典版也是经过删减的,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以我去年看过的版本为例吧)《读西厢》里黛玉气恼宝玉用《西厢记》中的话去比喻她,就假装生气要去告舅舅,宝玉急了慌张的发誓赌咒,黛玉进而嘲笑宝玉有一段唱词:“那张生,一封书敢于退贼寇;那莺莺,八行笺人约黄昏后;那红娘,三寸舌降服老夫人;那惠明,五千兵险做肉馒头。”这段唱段不但好听,而且在剧情发展前后衔接上也是很重要的,它有两层含义所在,一是说明黛玉非常聪慧,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另一层也是剧情往下发展的线索,黛玉如果不是也用《西厢记》中的内容来打趣宝玉,那么宝玉有什么把柄也要去“告诉去”?在现在的经典版中这几句重要的经典唱词被去掉了,后面直接冒出一句“我以为你也胆如斗”让观众不知所指、莫名其妙。殿堂版的兴是意识到了这种残缺,因此加上了这一小段。在《葬花》那场戏中黛玉讲述“闭门羹”遭遇时也有那么一小段精彩的唱段被掐掉了,那就是戏迷们广为传唱的:“那一天呵,我不顾苍苔滑,天色昏,来访你秉烛夜谈心,谁知道受了你丫鬟言欺凌,满目生寒立花径,那一日你蒙着眼睛不理人,今天又何必指着鼻子把誓盟”这一小段虽然短,但也是剧情发展非常有用的过度,想当年编剧写这几句时必定也是花了许多功夫的独具匠心之作,它不但让宝玉知道了黛玉不理他的原因、感受到她所受的委屈,也隐约能够觉察到黛玉对他的用情之深呵,这样后面的“大胆表白”就有来由,也不显唐突了。观众同样也能从这段唱段中更好的理
解黛玉“不理人”的合情合理。据说经典版删除之是出于时长上的考虑,可我看了这小段唱才 40几秒钟,加上《读西厢》删出的那段,时间一共也不会超过 2分钟,真是,谁还等不起这两分钟呢?这次殿堂版虽然遗弃了许多经典版中的精华,不过可喜的是它弥补了这一大遗憾。这难道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则?就不可能有一版完美的《红楼梦》出现?其实连原著也不可能完美,后四十回相对于前八十回来说永远都是遗憾。
《焚稿》基本保留了传统原样,这次名家版演出的《焚稿》(6号和 8号)是整场演出中最最具看点的高潮,两个演员配合的真是天衣无缝,简直把戏演到了极致,无论从唱腔、表演、身段、情感的投入、细节的刻画还是两人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节奏掌控上都几乎达到尽善尽美,连我这个一贯站着说话腰不疼,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人都挑不出什么刺来了,感动得一塌糊涂、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说单仰萍是当今越剧舞台上无人能及的“林妹妹”的话,那么张咏梅就是当今越剧舞台上最好的“紫鹃”了。
殿堂版的最大创新之处,除了第一场就是又多加了一场尾声《太虚幻境》,根据上海大剧院这个高大上的舞台量身打造,大场面、大制作,甚至音响效果都有些美国大片的感觉,改变比较大,创新比较多,自然在网上遭到的吐槽也就比较猛,什么音乐不是越剧的音乐、什么跳的印度舞、什么山歌版等等,其实我个人到不以为然,仙境嘛,谁也没去过,尽可以放开条条框框尽情去想象。从舞台效果看还是很成功的,场面非常震撼,音乐也非常好听,特别是从楼厅向下俯瞰更为壮观,烟雾缭绕中仙子们翩翩起舞,当熟悉的主旋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响时,全场哗然,大家纷纷跟着节拍鼓起掌来,观众们的目光都像“宝哥哥”一样焦急的在人群中找寻“林妹妹”的踪影,大家实在舍不得“林妹妹”就那样死去。“林妹妹”在似有若无的人墙遮挡下,时隐时现,宛若水中月镜中花般不真切,最后连同音乐与众仙一起消失,偌大的舞台寂静、空荡荡只剩下宝玉自己,突然天降洁白的大雪,“宝哥哥”就在这种空灵的气氛中决绝、洒脱的一转身,抛却了俗世,走向舞台的纵深处。这场戏,宝、黛的服装设计都非常漂亮,宝玉穿着白底兰饰衣还披一件银色大斗篷、黛玉穿着浅黄底紫饰的衣服,又清雅又高洁,在此忍不住给服装师点个赞!我喜欢这个结尾还有一个比较孩子气的原因,那就是终于有机会看到“林妹妹”可以穿着漂亮的衣服(而不是那素素的病号服)出来谢幕了。
下篇
看青春版《红楼梦》有三个亮点让我记忆深刻,一是扮演宝玉的演员杨婷娜,发现她的发展的很均衡,无论是唱、念、做、表都已趋近成熟,扮相更是潇洒风流,值得期待;另一个是演贾政的演员叫吴群,记得上次看明星版《孟丽君》时她在里面扮皇太后是个老旦,这回又演上老生了,我非常喜欢她唱张派时那浓厚的张派唱腔和韵味,她在这个行当的青年演员里也算得上出色;再一个就是扮演晴雯的演员陈慧迪,她到把个戏份不多的晴雯塑造得维妙维肖,恰当的把握住了晴雯直率、刻薄、明艳的人物特点,以至于到《闭门羹》一场戏中她虽然一句唱词也没有,但那气场直接压倒了那个羸弱受气包似的“林妹妹”。说到青春版,不由得会要与名家版进行对比,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学生,有个一脉相承的关系,比较的目的不是要分出高下,而是要找出差距。我对青年演员一直都非常关注,为她们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而喝彩,也有耐心等待她们成名成家的那一天。学生们青春靓丽,扮相身段都很漂亮,乍一看唱、做、表演也规范到位,相当不错,可你再仔细一品味,就比老师们的演出少了许多神韵。同样一出戏,看名家版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看青春版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其实那是个能不能打动观众、能不能让观众跟着入戏的问题。青年演员的表演关键还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太粗糙、太随意、太不清晰,与对手的配合上也缺少默契,还有就是对人物的性格理解、内心世界的刻画上不够准确,另外在情感的把握和投入上也不及老师真实细腻。举例说,在《读西厢》时,宝玉要去“告诉去”都走到了台阶上了还不见林妹妹及时赶上来拉住他的手袖,宝玉就只好站在台阶上等了,接下来黛玉一句“你去呀”有个手推宝玉的动作,宝玉往前踉跄一步,这时站在台阶上的宝玉也就没办法做这个身段动作了。还有在宝玉拿出一串“好东西”手珠时,还没等黛玉拿在手中看时,就接下去说 :“这是北靖王送的”,而这时黛玉才缓缓的拿过手珠把它丢开,试想以黛玉这样高洁的品格,在已经知道这是其他“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她还会用手去碰它吗?老师们的表演就非常自然而又合情合理,宝玉说有好东西要送给黛玉,她高兴地接在手中观赏,在听宝玉下句说是北靖王送的,立时变脸,很嫌弃的样子用两个指头夹着把这“脏东西”给甩开了。再比如说,在《焚稿》中有许多细节上的刻画和表演是学生没有的,或是胡乱一带而过、很不清晰的。对着诗稿看时,单仰萍饰演的林黛玉有个 1、2秒的停顿,目光从上慢慢往下移动,这是在读诗文;而学生演来,也有停顿,可目光是死的,她这是读?完全是在看一张白纸的感觉。还有在拔断琴弦的时候,也是短短的 1、2秒,也是在细节处,老师演来是:抬头突见瑶琴,睹物思情,想起当初赠琴时的好,更加怨恨、恼怒和伤心,这些感觉我们都能从单仰萍的面部表情中体会出来,然后一咬唇,再有个下狠心的决断表情,抬手用余力拔断琴弦;而学生演这里时相当粗糙几乎没有任何处理,抬头看到瑶琴,就慌慌张张顺手就给打断了。不要以为在偌大的一个舞台上是根本没人会留心这些微小细节的,也许大多数一般的观众不会留意,但也不乏有像我这类喜欢用高倍望远镜品味细节、琢磨表演的人。细节处的处理成功与否不但能显现出一个演员的表演功力和专业水平,这也恰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一个优秀演员最大的区别或者说距离所在。
三场戏看下来,殿堂版《红楼梦》在剧情上的增减,可能会让喜欢看经典版的观众失望,但对喜欢越剧的新观众来说应该是更有冲击力和观赏趣味的。它的改编基本上是从原著中汲取养份,并没有破坏《红楼梦》的整体故事结构,配乐上虽然也有所改变,但也都在越剧音乐的范畴里,而且主旋律都是我们熟悉和喜爱的,我经历过交响版京剧的摧磨后,对这个就有极高的耐受性了,再说啦,这么大一个剧场,再加上新编两场戏的庞大阵容,如果仅仅靠单薄的民乐队来伴奏气势上也不够啊。当然越剧的戏迷观众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再好的尝试也会众口难调,其实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标准,实际上他们欣赏和追逐的偶像也是不同的,喜欢老一辈艺术家的粉丝,要么包容接纳现在还在舞台上的她们的学生们的成就愉快的看戏,如果一味的与记忆比较墨守成见,那就只能回家静静的看旧视频了;如果你是中生代艺术家的粉丝,那么最好不要放过她们黄金时期的演出赶紧走进剧场去看吧,因为她们的艺术之果刚好成熟,艺术巅峰刚好到来,因为我们刚好还有机会亲自目睹这一切;如果你是这些优秀青年演员的粉丝,那就伴随偶像一同成长、成熟,见证她们通往成功之路上的每一步吧,相信我,这将是美妙、辛酸、幸福而充实的事,也将会是你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记忆。
每次看偶像的戏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将灵魂剥离又找回痛并快乐的过程,特别是《红楼梦》,她入戏有多深就会把你带入更深的悲情谷底,而她出来了,你还在那儿独自惆怅、徘徊呢!舞台下看到卸了妆的林妹妹,(呵,不对是单仰萍)手抱鲜花在一群粉丝的簇拥下,满面笑容的走过来,她居然轻松地说了句:“今晚可以吃宵夜了。”尽失林黛玉那种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风范,让我这个还陷在林妹妹凄凉之死悲惨结局中的人一时难以接受,然而作为粉丝我当然愿意看到她台上投入演戏,台下轻松生活了。我退在人群外的黑暗中静静注视,此刻她不需要我的锦上添花,可是……可是我想要她的亲笔签名呵,在她座上汽车就要关门的瞬间,我突然反应过来,机不可失呀,赶紧挤上前去递上节目单,她飞快地写下那三个我熟悉的字,抬头看见是我就笑了:“哈,你呵!”抬起手来在我脸上轻轻的拍了拍,当她那修长而美丽的手指滑过我的脸颊时,好像突然戳破了那个一直笼罩着我的悲情大泡沫,我仿佛听到“砰”的一声,心情豁然开朗。生活,我甜丝丝的来了!这样的结局也是我独有的大剧院版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