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2015-12-11
编者按: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新政一公布,立刻引发社会热议。
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虽然专家认为,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但因一方面是经济压力加大,教育投资、社会消费支出等加剧;另一方面是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步淡化等等,这一政策不一定能与人们的生育意愿完全吻合,所以并不会造成人口激增。即便如此,二孩新政也会给教育资源带来压力,未来可能会增加多少新生人口?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是否能满足新的人口形势?孩子的未来教育计划肯定是需要调整的,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一方面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成绩又是异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经济压力大的情况下孩子该如何培养、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呢?
追问一:二孩你还“养得起吗”?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郎咸平说,早在2013年开放“单独二胎”的政策时,就有八成网友表示希望“生二孩”又恐“养不起”。以广州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例,养育一个孩子,出生前需花费2-3.5万;孩子0-3岁阶段需花费9-27万;幼儿阶段需花费10-20万;小学阶段,如果就读公办小学,加上辅导班、兴趣班的费用至少要9万元,如果读民办小学,将约有20万开支;中学阶段需花费8-45万;大学阶段需花费约15万,如果供孩子出国留学则需花费80万甚至更多。一共68-230万左右的开支还未考虑通货膨胀和学区房购买。所以说,虽然全面开放了二孩,但面对如此高昂的“养娃”成本,许多家庭难以付诸行动。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仲高也表示,现在的孩子已不是放养型的,都是“精养”,随着经济成本增加,加上孩子从小就要面临各种竞争,父母对于养孩子的焦虑度也变高,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很好。某网站曾对“单独家庭”做了一项生育意愿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生育两孩。而在问及不愿意生两孩的受访者原因时,“经济成本太高”是主要因素,占56.16%。此外,“太累太辛苦”占16.64%,“工作太忙没时间”占9.01%,生一个就够了、独身主义及其他分别占不到10%。社会学家徐安琪的调研报告《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显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达到25万元;到子女上大学再读研,则高达48万元。
追问二:幼儿园有“多危险”你知道吗?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郎咸平分析道,根据教育部2012年数据,全国共有幼儿园18万所,我把它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权人的子女读的,第二类是有钱人的子女读的,第三类是没权没钱的人的子女读的。
在18万所幼儿园当中,民营幼儿园12.5万所,约占70%,剩下约30%是公立的。有哪些公立幼儿园呢,比如市委、市政府的幼儿园,区委、区政府的幼儿园,各部委的幼儿园,等等。这些公立幼儿园招生都是以公务员的子女为主体。当然如果你不是公务员又想去上的话,那就要看家长自己的本事了。
我们国家是九年义务教育,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是不属于义务教育的,所以我们老百姓的孩子上幼儿园是要交学费的。但这30%的公立幼儿园是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政府关于学前教育的拨款只拨到这30%的公立幼儿园身上。因此它们经费充足,各方面条件都是第一流的,有的幼儿园连马桶都是进口的。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这么多幼儿园安全事故或丑闻,没有一个是公立幼儿园的。
民营幼儿园相互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幼儿园招收学生人数不足,陷入恶意竞争。以深圳地区为例,不少民办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纷纷扩大班级、减少师资、压低教师薪水,幼儿园老师的平均薪水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元,你想想在深圳地区怎么生活呢?这样一来,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留不住,更难以吸引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加入,所以师资水平也是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各种丑闻、事故被曝光的100%全是这类幼儿园。
追问三:人口增长后学校等公共服务够用吗?
早在2013年 “单独二孩”政策开放后,就有专家估算,如果2015年全国城乡统一放开“单独二孩”,则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将比现在增加100万人左右,到2050年,总人口将为13.85亿,比现行生育人数至少增加5000万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如是说。
面对总人口数量增加给公共服务资源带来的挑战,相关方面的专家也纷纷呼吁:“要做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应对准备。假如在一定区域内,符合‘单独二孩的人较多,而生育意愿又很强烈,就会使相应公共资源呈现短缺局面。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基数不大的小城市或县城,公共资源保障的弹性很小,再加上资源原本就不足,出生人口哪怕增加不多,幼托、幼保、幼教机构等公共服务就难以满足。”其中一位专家用了形象的比喻:“‘单独二孩政策一旦确定,这就要求各地公共服务随之跟进。假如客人到了才垒灶,就会有人饿肚子。”
追问四:学区房问题能改善么?
根据国家新出台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而这一办法无意中却带红了学区房的生意。如今,学区房的房价一升再升,甚至被戏称为是“房子中的战斗机”。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再要一个孩子,从而给本来就不太均衡的教育资源再加上一个沉重的负担。
所谓的“名校”就那么多,大家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区房的火爆也就在所难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再是过往形容高考的比喻,而是抢破头也要争一个名校学区房的万千家长的写照。
专家建议,其实没有必要非要将孩子送进“名校”“名园”就读。未来随着教育均衡的不断推进,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质量不会存在太大的差距,没有必要太过担心。况且,所谓的“名校”“名园”也未必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去处。
因此,学区房的火爆,有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出在家长自己身上,只有不盲目地追求学区房,才能真正有效地缓解上学难和学区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
(摘自《中国教育报》、凤凰网)
如何看待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控制数量的同时关注人口素质的提高
很多人觉得,“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看来,这一决定体现了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30年前,《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号召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是基于当时人口增长过快、过猛的一时之策。而当前我国生育率已出现下降趋势,生育率是1.6%。有研究表明,生育率在1.8%才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供应、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等方面的问题,都呼唤人口政策的调整,所以国家在取消生育间隔、双独二孩、单独二孩政策之后,宣布全面放开二孩,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开始政策的调查研究。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在单独二孩放开两年后,就决定全面放开二孩,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改善人口结构,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过快问题,80后是生育主体,90后人群比较少,既然目的已经明确,早放开比晚放开好。二是政府让老百姓在私人领域有更多选择自由,把越来越多的与个人有关的选择权利,交由老百姓自己来决定。根据他们调研的生育意愿来看,全面放开二孩与当前个人生育意愿基本吻合,一般家庭最多只生两个孩子。
国家卫计委中国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颍特别提示记者,要注意公报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表述:“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早在2004年就推出,按照既定战略和人口形势的变化,要对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与完善。人口战略是国家战略的基础,人口发展战略的大方向与提高人口素质、构建人力资源强国、创新能力大国紧密相关,这需要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等的通力配合,在控制数量的同时,关注人口素质的提高。”
未来会新增多少人口?
专家预计“十三五”将新增人口9000万到1亿
2013年底,我国提出“单独二孩”政策,从现在总体的情况看,截至今年6月底,目标人群中有153万人申请了单独二孩。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介绍,整个目标人群测算有1100万。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针对6万对符合政策的夫妇做过一个意愿调查,只有60%的人愿意生。也就是说,大概有600多万的人愿意生,申请人约占15%左右。
全面放开二孩后,未来会新增多少人口,即将来会新增多少学龄人口?
翟振武向记者提供了两个数字,用以估算新增人口。据统计,2014年只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妇女有1.45亿,抛开现行的已经可以生二孩的所有情况,比如说,双独二孩、单独二孩、第一个是女孩的农村家庭等,整个全面放开二孩新政策的目标人群大概在9000万上下。这其中,4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占一半。他不太同意之前“单独二孩”遇冷的提法,人口估算是个渐进过程,需要四五年的释放过程。
张许颍说,中国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做了大量研究与测算,总的判断是出生人口会增多,不太可能像有些专家所说的出现人口减少。但是增加多少呢?受制于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和参数设置等,估算只能是个区间值。据研究,综合2013年单独二孩以及这次新政的影响,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新增人口在9000万到1亿之间。
张许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出:“九五”期间我国新增9562万人口,“十五”期间新增8158万,“十一五”期间新增7971万,“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增8300万(因为2015年的数据尚未统计出,截至2014年,新增人口6565万,按照增速算,预计为8300万)。
也就是说,如果新政使得“十三五”新增人口为中间值9500万的话,预计比“十二五”期间多1200万新增人口。
人口增加教育该如何调整?
教育结构调整非常必要
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年轻人,是未来大国竞争或文明较量的重要筹码。人口政策变化后,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否跟得上?
彭希哲认为,生育政策调整对教育可能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是因学龄儿童数量变化而带来的变化,二是因对教育需求的提高而带来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人口出生高峰,每年平均大概出生2000万人左右。生育政策调整后,根据符合条件的育龄人数,再考虑到生育意愿,每年出生总量最多也就是恢复到2000多万人的规模。大家对政策稳定有预期,一般不会出现抢生或扎堆生。但是,现在家庭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提高了,在上世纪80年代,可能是大班额,而现在都追求小班教育,这会带来新的挑战。政府应提前做好规划和配套工作,目前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还有一些不均衡的地方,如中西部地区对教育的投入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而全面放开二孩后,受惠人群也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基本来自小城镇、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在教育投入上会面临困难,要适当考虑中西部新增人口对教育投入的需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将使得城市户籍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因此,在“十三五”以及今后的社会发展规划中,各级各类学龄人口的预测和教育规划就显得更为关键。在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保障的同时,还应将户籍人口的突破性增量作为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提前做好布局。在未来5年内,要重点考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幼儿教育资源的布局和发展上提前做好规划。同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比如,通过鼓励兴办民办幼儿园、向民办园购买学位的方式,满足幼儿教育增量需求;适时依据人口发展预测做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规划,通过民办教育发展为人口发展服务。
张许颍认为,教育服务基本能满足人口的变化,“十三五”期间新增人口9500万的数字,并不比“九五”期间的新增人口高,教育部门经历了人口峰值的考验。他表示,到“十二五”末期,0至5岁的学龄前人口是增加趋势,而6至12岁的小学人口呈现下降趋势。所以,托幼机构、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会比较突出,特别是考虑到人口流动和新政的叠加影响,教育结构的调整非常必要。
(摘自《中国教育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郑新蓉:
有调查显示,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放宽后,在部分地区“遇冷”,分析其原因,教育的投入才是父母最大的顾虑,要明白教育投入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累计。我们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大多数家庭是多子女家庭,经济也并不富裕,但却不太担忧子女的照顾和教育问题。这是因为当时政府和集体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而开办的公立托儿场所收费很低。而现在,商业化竞争中虽然涌现了大批启智性幼儿教育机构,但这种繁荣非但没有解放年轻父母,反而大量裹挟了他们有限的财富和精力,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对此,如果政府能够倡导一些惠及二孩家庭的政策,会有效地化解这种“遇冷”现象。比如,用人单位在雇佣女性职工的规章上更加人性化些;生育保险金中包含二胎;保证生育二孩和生育第一个孩子可享受一样的产假;保证婴儿的哺乳时间和条件等等,以确保妇女能够兼顾工作和多子女家庭。
在国际上,也有许多有益经验,例如,联合国相关组织允许女职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带孩子上班甚至出差;日本的女教师生育孩子后,会在保留工作岗位的情况下,享受三年甚至更长的产假等等。
我们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制定更适合本国情况的政策。生育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家庭和社会都会从良好的生育政策中受益。当二孩潮出现后,子女养育方式、父母的工作方式、给孩子的物质投入等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不应被视为一种负担。随着家庭育儿经验的积累、儿童用品的循环使用,特别孩子拥有手足亲情的体验,会让更多家庭达成一种新的、更为良好与合理的平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华爱华:
“应建立人口预测与教育发展关系的研究,设计人口出生、年龄结构预测与教育资源关系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人口出生预测与教育规模结构预调整制度,避免应急性调整的失误,以逐年微调的形式稳步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洪成文:
问题的关键,显然不只是量的提供,更是需求的形式和品质的变化,这与今天新生婴儿抚养的形式、品质和成本直接相关。
用今天的教育形式去满足新一代的孩子的教育需求,必然无法生存。教育政策的制定,其出发点必然要适时应对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必须创新政策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
从长远角度来看,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适时调整教育结构。
未来,我国这些新生儿将陆续步入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是,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类型应该不断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适时调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中各类教育的比例,优化教育类型结构,满足对多样化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需求。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郎咸平:
香港的幼儿园基本上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属于非盈利性质的,通常附属于学校或者教会组织。另外一类是盈利性质的,叫国际学校或者双语学校,学费非常贵,是有钱人的孩子上的,政府不会给补贴。政府的补贴集中在非盈利性的幼儿园中,比如说地租退还、学费减免、分配宿舍、教师培训等等,来帮助这些幼儿园运营。为了使儿童学前教育尽量公平,政府为每一个有孩子的香港公民发放学前教育补贴券,每年17000多港元,用这个券可以去非盈利性质的幼儿园就读,不够的部分由家庭承担,家庭有困难还可以申请政府减免。所有公务员一视同仁,没有特殊待遇。
再来看日本。日本的情况和中国内地极为类似,它的幼儿园一半是公立的,一半是民营的。但日本和我们不同的是,不论你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幼儿园,它的补贴是一视同仁的。它的补贴分为“机构补助”和“幼儿津贴”两部分。机构补助用于学校设备的采购以及事务性的支出,由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双重补贴,一般是国家负担1/2或1/3,都、道、府、县负担1/3 或1/4 ;幼儿津贴和香港地区一样,以福利形式发放给有儿童的家庭,政府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进行补助、减免其子女进入私立幼儿园的入园费。公立和私立的差别不大,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对公务员也没有特殊优惠。
(摘自光明网、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