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国际比较
2015-12-11王治毛志忠柳青青
王治 毛志忠 柳青青
(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2.六安供电局,安徽 六安 237005)
中国民生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国际比较
王治1毛志忠1柳青青2
(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2.六安供电局,安徽 六安 237005)
通过财政支出用于民生范围的讨论,界定了中国民生支出的范畴。比较中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民生支出项目的结构,发现虽然政府对用于民生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多,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到了较高比重,但是中国政府对于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最后,根据我国民生支出的现状,对公共财政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思考。
民生支出;公共财政支出;GDP
一、引言
民生问题是所有国家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总体而言涉及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民的生计,并使之由“生存”进一步上升到“生活”。世界各国政府都在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幸福度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最基本的前提。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热切研究讨论的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以来,民生问题在解决社会矛盾、完善政府基本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日益得到重视。尽管现阶段各级政府把民生问题当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政府出于职能转型的时期,我国在民生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民生财政的投入上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在民生财政实施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管和披露;在医疗卫生方面存在着普遍的看病难、看病贵,在教育方面则会发现城乡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有乡镇养老保险投入金额少;在民生工程项目的认知度上存在部分民生工程项目受益面小、与群众生活的迫切要求存在差距的愿意,项目宣传不够实施效果不理想等不足。由此可见,民生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在中国,民生是一个贯穿整个中国史的话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公共财政的各个方面都与民生直接或间接相关,那么是否应该把所有的财政支出都界定为民生支出?国家及各省市每年都有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统计结果,它们对于民生支出范畴的界定是否一致?公共财政民生支出包括哪些项目?中国民生支出在结构和规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哪些差异?根据发达国家的民生支出规模得出怎样的借鉴和启示?现阶段中国民生支出要怎样改变?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本文的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为界定民生支出的范畴,第四部中国民生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以及国内外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对比研究,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民生的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的没有“民生”一词,welfare翻译成汉语是“福利”的意思,国外为推行社会福利制定的政策和实施的手段,与我国现阶段政府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大体相同。在对国家福利研究中,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1920)[1]认为,效用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整个社会的福利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累加。效用的比较是人们物质福利的比较,只有物质福利的比较才是客观的、可靠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货币的边界效用递减至零时,货币的总效用最大,当实现收入分配的平均化时,社会经济福利为最大化。因此,庇古认为社会福利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量,要想增加社会福利,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因素。除了welfare以外,happiness(国民幸福度)作为一种评价指标用于衡量人民大众在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早在18世纪初休谟〔Hume,1980〕[2]提出了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但是把国民的幸福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评价指标却是在近些年。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1970)[3]提出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概念——国民幸福总值,他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信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国民幸福总值作为政府绩效的价值导向,政府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的幸福总值。Denier(1984)[4]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当国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时,低收入水平者比高收入水平者增加更多的幸福度,当收入逐步增加时,幸福度将逐步稳定下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aniel?Kahneman(2006)[5]提出要使国民幸福度与GDP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国内的学术界关于民生的概念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孙中山先生[6]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是”,这是近代民生思想的起源。何颖、郑功成(2008)[7][8]认为民生的内涵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生的含义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不同、文化差异,民生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林祖华(2009)[9]把民生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生存的民生、发展的民生和全面发展的民生,其三方面内容是一个递进关系,全面发展的民生,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刘尚希(2013)[10]认为民生是与自由、平等、民主价值并行的基本价值,民生的载体是居民的消费:邓伟志(2008)[11]认为民生关乎着全社会每一位成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站在人的生活角度,民生就是衣食住行,站在人的整个生命角度来看,民生就是生老病死。
综上,我们认为民生应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民生思想认为民生就是与人民大众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包含了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而凡是同民生有关的都归属于广义民生,不管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总的来说,关于民生的概念国内的学者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民生含义的研究深度不够,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二)民生支出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民生支出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对于民生的思想是从公共财政支出理念体现出来。从17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开始广泛探索公共财政支出领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2]中提到财政支出要主要用于国防、王室和基础建设,要减少行政支出,财政支出要严格控制在国家职能的范围。Aschansuer和Greenwood(1989)[13]等经济学家认为,公共财政的支出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关系,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增加社会的税收,加重人民的负担,进而导致人民的消费信息不足,消费的减少必然会使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同时,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一样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不但公共财政支出的经常性支出的增加会降缓经济发展的速度,用于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一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国民生支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各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邓力平[14]在《对新时期财政发展支出和民生支出关系的再认知》中提到民生支出指的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相关支出,是将“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具体体现。贾康、梁季、张立承(2011)和张馨(2009)[15][16]认为公共财政就是民生财政,他们认为,民生财政是我国社会特殊国情的特殊产物,公共财政中的民生财政支出不可能脱离公共财政而单独存在,我们不能把公共财政支出划分为民生财政支出和非民生财政支出,虽然各项财政支出与民生的直接关联度是不同的,公共财政的支出的落脚点应该都是服务于民生的,因此民生支出等于公共财政支出。马海涛、和立道(2010)[17]认为,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是公共财政体系标准之内的体系,它不能够单独作为一种财政体系而单独存在,它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国家提出“民生”这一理念,民生财政主要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平和每个成员发展、切实保证和提高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生财政在中国虽处于刚兴起的状态,对于民生问题的研究呈现逐步增多的趋势,但对于民生支出范畴的界定没有明确统一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民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嵇明,2011;吴忠民,2008;孙焓炜,邱珊珊,2012;刘志生,王蜜,2013;曾康华,2011等)[18][19][20][21][22],但是研究多是从宏观的视角进行分析,从微观视角如委托代理、财务预算以及政府会计等的角度研究的却很少。本文认为对民生支出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民生范畴的界定问题。从微观视角来看,只有界定了民生范畴,才能合理的确定民生问题的研究对象;才能为进一步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绩效评价、以及民生工程财务报告的编制奠定坚实的理论前提。
三、民生支出范畴的界定
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职能,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公共财政必须用之于民。作为政府履行职责重要的物资基础和政策工具公共财政和民生息息相关,国家公共财政所有的支出都和民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是公共财政支出并不完全等于民生支出。民生财政的职能是改善我国民生领域发展落后的现状,百姓的衣食住行是公共财政支出范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地方政府的豪华办公楼以及政府的三公费用等项目和民生支出的相关性则较弱。因此,我们认为把所有的财政支出当成是民生支出这样的统计口径并不科学,财政民生支出指的是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的部分。
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效率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感(Kotakorpi and Laamanen,2010)[23],当政府财政支出偏向于教育、医疗卫生等时国民幸福感会增强,当财政支
出减少公共物品的供给而增加国防军队等有较强寻租机会的项目支出时,国民的幸福感会减弱(黄淑玲,2007;上官厚兵,2006)[24][25]。此外政府对于公共物品的供给会显著影响低收入家庭的幸福度,但是对于高收入家庭的国民幸福感没有较大的影响(陈刚和李树,2012)[26],因此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支出倾斜可以缩小不同收入家庭的幸福感差距,提高整体居民的幸福度。由于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人们的收入产生了巨大的不平等,所以需要公共支出减少收入差距带来的不平等,公共需求要向民生方向倾斜以扩大整体社会的消费需求。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各省市每年都要统计出财政民生支出的比例,根据各省披露的政府财政报告,近几年的财政民生支出大部省市都在70%以上的水平。然而,很多省市并没有具体披露其民生财政支出比例的具体统计口径,由于缺乏官方对民生支出具体范畴划分的界定,导致公共财政民生支出的统计数据相差悬殊(潘允康,2011;闫婷,2013)[27][28]。
马海涛(2010)[29]把民生财政进行层级化区分,根据财政和民生的密切关系,把其中使用在教育、卫生、居民收入和消费、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项目的支出为民生支出的部分。财政部对民生支出界定的统计范围,共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国土资源气象、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等13个方面。
现有文献对于公共财政民生支出的认识并不一致,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广义民生和狭义民生概念的不统一(汤红美,2013;李丽萍,2013;邵雪松,杨燕红,2011;马国贤,马志远,2009)[30][31][32][33]。广义的民生的范围太宽泛,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对应起来,就更不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郑霜,柳平生,2014;肖宇亮,2013;魏立萍,刘晔,2008;)[34][35][36]。
邓子基(2008)[37]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民生领域分为满足生理需求层次和安全需求层次的领域,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生理基本需求,因此现阶段我国的民生支出特指是给予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财政支出。因此,本文认为商业服务业、国土资源气象、粮油物质储备管理事务等非基础建设类、及投资类的财政支出项目不应该纳入民生支出的范畴。行政管理和公共安全和国防虽然关系到政府部门行政机构的运转与国家主权的完整,但是和群众的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宜纳入民生支出范畴。为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我国民生支出的水平,同时更好的进行国际比较,本文采用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体、城乡社区、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农林水务和科学技术等10项财政支出作为民生支出。
四、中国公共财政民生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国际比较
(一)中国民生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3年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此可得我国逐渐适应自身在经济调控的角色,注重财政支出在经济结构优化中的杠杆调控,国家一直在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向民生支出倾斜。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的财政支出从62592.66万元增长至1399744万元,财政支出规模水平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从国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角度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在2008年仅占GDP的19.93%,到了2013年我国的财政支出占GDP支出已经达到24.57%,一直处于递增的状态。从民生支出的角度来看,民生支出的增长率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民生支出2008年为35025.7万元,到2013年增加到93468万元,从支出总量上来看2013年的支出总量是2008年的2.67倍。2008年至2013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不论是相对指标还是绝对指标,都呈逐年增长之势,2013年国家公共财政中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事业、教育和农业支出等主要的民生项目支出分别达到14417亿元、8209万亿元、21877亿元和13228亿元,此四大民生项目支出占财政支出的41.31%,比2012年增长1.74%。可以说,一个以民生领域为支出重点,以民生福利为基本取向,以民生稳定为主要目的,并由此实现改革成果共享的民生财政已日益凸显。
(二)民生支出的国际比较
本文把民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民生支出水平的主要指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的财政支出的统计口径和OECD国家的略有不同,因此本文把环境保护、教育、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和设施、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财政支出作为OECD国家的
民生支出。本文根据OECD数据库,选取了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13年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
表一 我国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及GDP的比例单位:万元
表二 OECD部分发达国家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表二反映出部分发达国家民生支出的水平,从国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在2013年仅占GDP的24.57%,而同时期的OECD比例较低的德国占到了44.32%,日本占到42.34%,像法国、意大利等比例较高的国家分别占到了57.11%、50.94%。,OECD发达国家的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其中法国最高达到了42%,而2013年我国的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6.43%,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水平。因此,虽然我国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二左右,但是受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较低的限制,我国的民生支出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上述对于我国近几年民生支出的国内和国际比较说明,近5年来,我国财政在改善民生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但是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并不高,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三)我国公共财政民生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
为对比分析我国民生财政支出的结构与欧美国家的差异,本文选取社会保障支出、健康、教育支出三项国际上最为主要的民生财政支出项目。
表三 我国社会保障、健康、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三项民生支出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民生支出项目,分别考察中、美、法、日四国的三项民生支出可以看出:(1)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中比重最高的一项,从占GDP的比例来看,其中法国占到20%以上,美国和日本均为17%左右。即使转换成社会保障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无论是法国这样的福利性国家,还是美国这样的自保公助型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0%左右,远高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25%左右的水平。(2)在美、法、日这三个国家中,法国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最高的,为5.51%。最低的为日本占到3.61%,同时期我国的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85%,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仍低于法国和美国。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国家经济的发展。(3)我国的健康支出只占GDP的2.41%,其他三个国家均达到7%以上,中国是以上4个国家中最低的,如果平均到每个人身上,那么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更大。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经历了财政支出从行政化到福利化的阶段,与别国相较,尽管我国有着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方面的不同,但是美日法等高福利国家的公共财政民生支出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和学习,最终达到改善和优化我国的财政支出的结构的目的。纵观美日法等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变化发现:首先美日法等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应用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基础性建设,在支出结构方面,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最高的,我们国家应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采用这种方式调节贫富差距保障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在支出比重方面,应当加大对于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民生方面支出,提高社会福利性支出。通过高福利支出减少了贫富差距、缩小了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平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其次行政支出和国防支出一直在减少,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民生支出。总体来看,美、法、日在最近几年的公共财政民生支出一直保持在稳定的水平,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已经朝着合理化的方向稳定下来。
五、对中国民生支出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目前关于目前中国民生支出的基本认识:
第一,我国民生支出水平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众多,虽然最近几十年我国的GDP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GDP规模仅此于美国,我国民生财政的支出水平虽然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从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尽管对民生工程类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加,但是近几年我国的民生类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20%多,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第二,民生支出的地域差距大。由于人口、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地理位置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的民生类财政支出呈现城市与农村的二次元、东部与西部二次元的差异,民生支出多倾向于城市、东部地区。根据我国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农村聚集了我国的大部分的人口,民生支出的投入结构与我国的人口结构明显不符。就教育资源而言,城市拥有社会上优良的教育,而农村地区却面临着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某些地方农村的尖子生等于城市里的差生;农村的医疗卫生环境条件差,医疗场所少,往往要走好几个乡才有一家小型医院;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主要是城市的劳动者,虽然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开始在农村推广,但是要建立起覆盖所有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任重而道远。东部地区财政实力雄厚,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投入自然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拿不出收入改变这种情况,如此形成一种循环。民生支出中的医疗、交通等民生支出在城乡、东西部的投入,涉及到的支出不公平问题凸显出来,综合整个中国地区的公共财政支出,不公平是整个支出的主旋律。
第三,财政支出直接用于民生比例低。虽然各省统计出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民生支出合计占到公共财政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从具体数据上来看这个2/3的程度不是太高。绝大部分民生支出属于建设型支出而非服务型支出,导致了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居民公共服务支出的可达率过低,人民群众往往感受不到民生财政的投入。
第四,民生支出缺乏绩效考核。现在我国民生支出绩效评价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绩效评价方式以事后评价为主,缺少事前和事中的监督管理,现阶段的监督往往是一种突击性的模式,不能形成连续性,事后的绩效评价方式导致财务犯罪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对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很少有专项绩效评价资金投入,(3)政府部门对于绩效评价有抵触。(4)民生支出绩效评价缺少理论和技术上的困难,指标体系不健全、人员素质跟不上、业绩效评价机构建设也相对落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很高的工程项目,目前也并无模式可以直接套用,因此,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成为亟需探索大的课题。
民生问题并不等同于民生,民生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由于人口、国家富裕程度的不同是不一样的。我国的社会中仍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增大、医疗保障投入不足等各种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国家最根本的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民生问题,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能否提升,国家政权能否巩固。
这些分析毫无疑问对于从始至终是热门话题的公共财政民生提出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是否需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公共财政民生支出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扩大公共财政支出是提高公共财政中民生支出的保证。提高民生支出占GDP比重的根本途径是应当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面,欧美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长了近五倍,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模式对中国同样有借鉴意义。扩大和改善提高财政收入并不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的肆意扩展,财政收入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增长。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是税收收入,国家可以通过完善税收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利用税务收入的支付转移来辅助提高民生支出。
第二、如何协调各地区民生支出均衡发展
在公共财政民生支出的结构中,国家作为资源的调配者,应该保证城市、东部地区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于农村、西部地区民生的投入力度,调配更多的中央财政到西部地区的薄弱环节,统筹协调,推动民生事业建设,促进东西部地区、城乡的协调发展。各省之间也应当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借鉴中央和其它发达省份的支出模式上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支出方案,使各省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模式能够真正起到实际效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当地民生。
第三、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需要改善
我国现在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满足人们的普遍需求,按照社会对于政府角色的定位,减少经济建设,增大公共服务。提高民生支出的比重,这就要求政府要改变财政支出的结构,精简政府规模,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中行政部门支出所占比例,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从而加大我国的民生支出,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民生需求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政府可以依照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民众需求,改善财政支出的结构,做到群众需求和财政支出的完美契合。
第四,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生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在各种新闻媒介中,经常会有人质疑国家在某个项目上投入了多少钱,却感受不到国家投入了这么多钱的效果。这种群众猜疑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财政的不公开、不透明。所以政府应该制定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要经得起社会各方的拷问。建立合理的民生绩效考核及奖惩制度,适当运用媒体及社会力量宣传民生工程建设中的先进人物和重点项目,可以更好的引导相似情况的地区进行借鉴学习。通过制度对政府的民生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可以推进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面发展,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也让政
府更有能力去正视民生问题。
[1]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2]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郝继忠.旺楚克事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DenierE.SubjectiveWell-Being.PsychologyBulletin[J].1984,95(3):524-575.
[5]Kahneman,D.Krueger,A.Schkade,D.Schwarz,N.Stone,A.Would youbehappierifyouwerericher?Afocusingillusion[J].Science,2006,312(5782):1908-10.
[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何颖.论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职责[J].攀登,2008,(3):75-79.
[8]郑功成.民生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N].文汇报,2008-12-06.
[9]林祖华.民生概念辨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162-163.
[10]刘尚希.民生财政是以人为本的财政[J].群言,2013,(2):7-10.
[11]邓伟志.民生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5.
[1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3]Aschauer.DIspublicexpenditureproductive[J].JournalofMonetary Economics 1989,(23):117-200.
[14]邓力平.对新时期财政发展支出与民生支出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财政,2013,(3):33-35.
[15]贾康,梁季,张立承.“民生财政”论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2):5-13.
[16]张馨.论民生财政[J].财政研究,2009,(1):7-10.
[17]马海涛,和立道.公共财政保障民生的次序研究——基于民生支出项目的“层级分布”要求[J].地方财政研究,2010,(2):28-34.
[18]嵇明.关于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19):21-26.
[19]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A].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2008.
[20]孙焓炜,邱珊珊.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2,(15):87-90.
[21]刘志生,王蜜.公共财政民生支出的问题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3,(3):68-69.
[22]曾康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与推进民生财政[J].人民论坛,2011,(8):12-14.
[23]Kotakorpi,K.and J.Laamanen,Welfare state and life satisfaction:evidence from public health care[J].Economica,2010,77(307),565-583.
[24]黄淑玲.福利经济学述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22-524.
[25]上官厚兵.福利经济学述评[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6]陈刚和李树.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政府质量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8):55-67.
[27]潘允康.“统筹”——科学解决民生问题的门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58-162.
[28]闫婷.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29]马海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的财税政策选择[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6):5-12.
[30]汤红美.民生财政支出如何提高[J].人民论坛,2013,(32):92-94.
[31]李丽萍.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J].商,2013,(6):126+118.
[32]邵雪松,杨燕红.社会保障支出的国际比较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2):31-34.
[33]马国贤,马志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9,(3):8-12.
[34]郑霜,柳平生.我国财政民生支出的结构分析及问题反思[J].财会研究,2014,(2):5-10.
[35]肖宇亮.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J].吉林大学,2013.
[36]魏立萍,刘晔.民生财政:公共财政的实践深化[J].财政研究,2008,(12):7-10.
[37]邓子基,韩瑜.公共财政与民生[J].当代财经,2008,(8):39-44.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China’s Livelihood Expenses and It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Wang Zhi1,Mao Zhi-zhong1,Liu Qing-qing2
(1.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Anhui 233030,China;2.Lu'an Power Supply Bureau,lu'an Anhui 237005,China)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people's livelihood expense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By compar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expenses accounted for GDP and the structure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s,found that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for the livelihood of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creased year by year,public finance for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spending accounted for a high proportion,compar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pending accounted for GDP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such a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re is still a big gap.Finally,this article takes thinking on how to further protect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by discus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people's livelihood.
livelihood expenses;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GDP
F812.45
A
1672-0547(2015)05-0009-06
2015-08-13
王 治(1974-),男,福建莆田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系主任,副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会计、政府会计、管理会计;毛志忠(1959-),女,安徽歙县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理论、上市公司会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地方政府民生工程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及优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13YJCZH191);安徽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多重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优化研究”(AHSK11-12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