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安全校园建设因应策略探析

2015-12-11冯西军

人间 2015年23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特征

冯西军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高校校园具有人员密集、群体性移动的特征,基于这一系列特征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对建设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探析如何通过加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观,促进安全教育举措的落实,是建设具有较高安全特征高校的重要举措。这将有助于确保高校校园环境在和谐、有序的状态下平稳运转。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93-01

高校校园具有人员密集、群体性移动的特征,基于这一系列特征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对建设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探析如何通过加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观,促进安全教育举措的落实,是建设具有较高安全特征高校的重要举措。这将有助于确保高校校园环境在和谐、有序的状态下平稳运转。

一、校园主要安全隐患

1.盗窃案件:校园盗窃案件频发多集中于安保工作不力、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建筑特征易于攀爬等因素造成的具有安全隐患的环境中。做好校园盗窃事项的安防工作,就是要立足防范意识培养、办公场所管理严格等角度,做好整个安全防范工作的整合。如何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校园安全事件中,特别是对盗窃事件的成因进行抽象划分,提高防范和震慑效果,使行窃环境得到有效控制,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是构建无盗窃校园的重要依据。

2.刑事案件:刑事案件在校园发生的概率较低,这与大学生素质和校园人员组成有较大关联。同时,高校刑事案件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即来自外部因素的学生侵害事件,由于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强,或者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年轻冲动的特征,都是构成校园刑事案件发生的土壤。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刑事案例诸如:打架、杀人、诈骗、强奸、抢劫等等。

3.交通安全事故。校园车辆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这给校园交通安全埋下隐患。特别是校园秩序处于上下课高峰期,车辆行驶存在诸多障碍,不走人行道、车辆行驶速度过快等因素,都容易引发校园交通事故。疏堵这一问题,源于良好的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4.火灾事故:高校学生而言,吸烟成为一些学生彰显自我成人意识的一种手段。大功率的电器如电热器、电热毯等的使用,都存在较高的火灾隐患。整栋实验楼火灾可能不大,但来自宿舍、食堂、礼堂等环境的火灾事故,仍存在较高的发生率。打造一整套的火灾防范意识,保障学校生命财产安全,尤为重要。

5.意外伤害事故:校园环境主要是给学生打造的,这一环境中的意外事故频发主要集中在游泳、登山意外,体育运动意外几个方面,有些高校食堂还存在一些诸如食物中毒、群体事件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困扰。有效管理,强化校园意外事故伤害常识培训,将有助于校园稳定环境构建。

二、校园安全隐患的对应策略

1.基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应对策略。

作为校园环境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校园安全环境主要从硬件建设、软件培育和系统规范的规章制度三个方面体现。通过系统化的发展理念,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安全运行平台,追求校园环境的协调成长,将最终有助于校园环境安全目标的实现。一系列具有较高可行性的防范手段,将最终实现校园环境的安全性长效机制的实现。

2.依托高效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校园监控无死角工程、校园安全员随机性项目和校园安全职责自担措施,来建设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范工事,最终起到有效控制或减少校园安全隐患,提升校园安全建设中的人员素质水平。

①建立完善的监控和指挥系统。现代技术手段为这一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较低频率的校园安全事项发生时实现有效监管校园安全系统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及时报警处置、校园安全巡逻队伍建设和学生自发的安全事故及隐患汇报制度,都是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和安全指挥因应举措的基石。

②依托校园“110”,为高校建设一支体系完备的报警处理系统,实现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工作队伍。为主要形式的接报警系统和迅速反应机制。校园110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缓解校园隐患产生和威慑校园安全事件中不可控化发展态势。校园报警平台的建设,应做好随时接受全校师生员工求助信息,并根据报警的内容迅速做出处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备的校园报警系统平台,更是实现24小时无安全隐患目标的重要手段。

3.高校开设安全公共课。

大学生安全教育应进课堂。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往各高校一般都采用开专题讲座,利用广播、网络、橱窗、版报等形式来进行宣传。毫无疑问,这些做法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系统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安全知识课显得十分必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各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列入教育计划,安排教学课时,提供师资、教材保证。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适用不同的方式,给大家提供学习的环境。借助集体纳言等手段,取得一致性的事件处置效果是团结安保工作队伍、争取时间处置效果的重要手段。

4.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安全疏导。

心理安全问题是造成校园安全事件产生的又一隐患。以美国为例,已发生多起枪毙在校生的集体犯罪案例,引起社会公愤,这一校园犯罪的典型特征是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导致在校生的心理变化堪忧。实现对学生心理安全的有效干预,疏导学生本人情绪的不良因素,打造属于校园环境和谐、安全化发展态势的心理机制,是实现大学生校园心理活动干预机制目标的有效手段。

结论

加强校园治安安全管理,一套合理的高校管理模式,有助于整个学校在校园运行、事件处置和善后问题上,给出具有依托性的政策依据,确保安保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下去。依托于有效的高校规章制度,高校安保工作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才能得到最有效保障。建立一套具有普适特征的校园安全因应策略,使之最大化校园环境安全构建依据,促进校园和谐发展,才是实现学校在教育管理目标上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特征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抓住特征巧观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