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性实效性网络化多样化生活化

2015-12-11王桂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思品家乡

王桂珍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遵守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将德育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怎样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体现自主性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加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知与行的统一。如教学《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国内外新闻,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关心国家大事让他们大开眼界,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之后,每周一次的新闻发布会成为学生自愿从事的活动,学生的行为实践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

二、要讲究实效性

1、思品课中引导学生知与行统一的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如教学《多为集体做好事》一课时,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事,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并联系学生实际,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思品课中引导学生知与行统一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教《学好各门功课》时,我针对班中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其他副课无所谓。”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各科间的联系,明确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决心认真学好各门功课,为全面提高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途径要网络化

在思品教学中,尤其在导行途径上,要一改以往学科“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导行更具实效。

思品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热爱家乡》后,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看到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四、形式要多样化

首先要明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知与行统一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利于指导行为的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的学习,为学生的行实践指明方向,再结合课后练习具体导行,真正把指导行为实践落到实处。可以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也可以寻找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进行准确评价,运用评价进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矫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

五、引导内容要生活化

以往思品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思品课堂教学一味主张“正确答案”,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教学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内容接近实际、贴近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新昌县沙溪镇真诏小学浙江】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思品家乡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