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事科技创新与高科技人才培养的联系与举措
2015-12-10柳爱利雷军委王玲玲
柳爱利 雷军委 王玲玲
摘要:实现强军目标,关键在创新,根本在人才。本文深入分析了军事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的联系,并对在部队院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军事人才,给出一定程度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军事科技创新;高科技人才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13-02
一、引言
国防科技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远没有达到世界前沿的水平,在某些领域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部队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精尖的科技创新和大批量的优秀的高科技人才。长期以来,这两者之间的发展互为乔木。作者结合多年从研从教的经历,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两方面的内容作深层次的阐述,并以这两方面的联系为基础,提出一些举措,使之能更加相辅相成。
二、深入了解部队情况、丰富知识结构
军事科技创新需要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不但要精通专业,对所从事的技术领域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还要对部队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提高相应领域的军事科技创新水平,研究出真正有用的科技创新成果。
(一)科技创新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要实现科技的创新发展,需要有超前的创新思维,这是建立在丰富的创新知识之上的。创新是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知识和能力的超越,即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是对已知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科技创新要求科技人员知识结构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且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掌握所从事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从院校教育的角度来看[1],广博的知识是从本科教育起就需要积累的,宽厚的基础知识会让将来的工作受益无穷。本科四年是学生知识量快速增长的一个阶段,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门类足够宽泛、深度适中的课程。例如中国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钱学森先生在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曾亲手制定力学系教学计划,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明确指出过所有学生在大学里要打下扎实宽广的基础,在授课门类和时间上应有切实的保证。由此,只有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精深,才能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发挥综合能力,产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军事科技创新需要深入了解部队情况,找准真正对部队有用的创新点
要实现海军科技创新发展,除了知识广博、专业知识精深,还必须对部队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仅仅学问多了,不与部队实际相结合,就容易滋长盲目。目前战争形态、作战模式都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只有切实了解部队需求,才能用战略思维牵引创新,才能找准真正对部队有用的创新点,结合部队实际是关键。“一个技术工作者的知识面必然是很广阔的,不仅知识广,而且他还必须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科学依据的工程理论”,钱学森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科技创新的观点,且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有指导作用。在部队院校,部分教员部队经历和工作经验不足,刚从院校毕业就到院校任教,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简单,缺乏部队工作的实际经验,对部队装备的使用、管理、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等现象。现在每年都有军队教员到基层部队代职、任职,使部队和院校的交流有所增加,为教员了解部队的训练、装备、需求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但在实际代职、任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代职和任职人员不能真正融入到部队的工作中,任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深入部队工作,了解部队情况,掌握部队面临的具体任务,在军事需求分析中,提炼科研项目,才能产生真正提高战斗力的创新。
三、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很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在,在我们周围存在一些浮躁的现象,比如看重“几年之内发表了多少篇高水平论文”,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过于关注专利申请、科研项目评奖。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科研机制及合理的政策导向和约束,这其中又包括评价、考核、激励等相关机制,所有这些用来构建一个有利于科研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2]。当然,也应该认识到相关科研规章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而目前从个人角度来说,首先要克服这种浮躁的情绪,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品格,其次是要对科技创新工作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认识到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积累。
(一)科技创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品格
军队技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格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坚韧的意志、团结合作精神,等等。对军队的技术工作者来说,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也经受着考验。军队技术工作者要有献身部队建设的理想、抱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求真探源的精神,不追逐名利,自觉净化学术环境,把精力放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上,放在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力上。科技创新需要技术工作者具有坚忍的意志。创新是对一个未知领域或对已知领域破旧立新的过程,可能遇到重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现代是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的时代,科学技术“规模之大是空前的,无论从科学技术人员之多或每年经费之大来看,都是如此。”[3]现代科学技术“是系统的、有结构的、组织起来互相关联的、互相贯通的”[4]学问。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单枪匹马能完成的,需要多家单位协作,这要求我们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心胸开阔,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充分发挥人才集群的作用,实现知识互补、能力互补,集中力量,合作研究。
(二)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按照钱学森的科技认识论,科学技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也从理论上揭示了“科技创新”概念有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内涵。
1.基础科学的创新:原始创新——新发现、新观点、新规律、新原理。
2.技术科学的创新:第二次创新、自主创新。
3.工程技术的创新:模仿吸收,自主创新。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在基础研究上投入越多,科研发展的后劲才能越大。由此可见,基础科学的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积累。1977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迁往长沙,组建国防科技大学,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就强调在工科院校中要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部队中的科研工作者,绝大多数面对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舰艇、舰载机、雷弹及相关武器装备或各种战法,工作的目的是提高武备作战性能,从而部队提高战斗力,这主要是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工作[5]。例如作者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就分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区别于基础科学的创新,工程技术的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根据基础科学理论,运用技术科学原理,开发新技术,并将它付诸实施。即对于部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其迫切任务是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应用到装备上,利用基础科学的结果解决装备上存在的问题,在装备建设上产生创新,将它迅速转变为战斗力,让基础科学的创新为装备和战斗力服务。
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事情,钱学森老先生也告诉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是一个非常困难、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科学不同,其创新也不同,但每一次小小的科技创新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积累。这就需要技术工作者克服浮躁,耐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研究。
四、结论
军事科技创新需要科研人员具有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确理解部队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认识到创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的科研人员,既需要具备这种创新能力又要有集聚后劲而薄发的魄力,这样一种人才的培养与创新过程互为依附,需要部队院校制定一种长期的人才可持续发展和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温成涛.论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科技拥军工作[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8(4).
[2]郑文超.着眼部队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军队人事管理教学体系[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3,26(5).
[3]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周敏.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工业科研生产能力的整体跃升[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