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12-10李森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现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森

摘 要:城镇化是十八大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城镇化不仅是建设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理空间,而且还要建设具有悠久传统的文化空间。然而我国现在大部分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却不敢令人乐观,如过度的照抄外国的建筑风格,越来越多地丧失了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艺术风格,每个城市建设没有各自的特点。如果不假思索地照搬外国建筑风格,对历史性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拯救和保护力度,那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就真的误入歧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并非不可协调,现在的城镇化建设应该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基础上合理的吸取古典建筑艺术的营养和外来文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城镇化的设计。具有时代性但又能很好的表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才是城镇化建设的合理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现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18-0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城镇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利用农村土地开展机械化管理及合作社发展模式,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大量剩余劳动力必然需要工业企业吸收,因此城镇化建设是一项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工作,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居住需求的关键性工作。”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自然提高到了议事日程。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可以齐头并进的,要探索出一条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律的保护方法,要把城镇化进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步、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方兴未艾,城市建设蓬勃兴起

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兴起和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国的城市建设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新一轮改革开放过程中,这种变化体现的更为显著,城镇建设事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城乡建设、特区建设、旅游建设、高层建筑建设等蓬勃开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中国经济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所周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做出了很大调整,经济政策以改革开放和扩大内需为主,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经济格局,为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形势下,由于种种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

(二)大拆大建,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拆大建现象,用城市元素与风格简单地代替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不仅导致了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而且导致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遗弃破坏,是多么沉痛惨痛的教训啊。城镇化如果是仅仅体现在大拆大建、破旧立新的快速造城运动,那么就会导致城市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结果,破坏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文明集聚功能。“近年来,全国刮起了一股古城、古镇、古村的再造风,有的耗资巨大,造出的却是一座仿古的鹰品城,形态看似古香古色,但空间不实用、缺少文化灵魂、经济效益低。而媒体对此的评判也多是缺乏理性的口诛笔伐,并无服人论断。古城、古镇、古村该造、还是不该造?该怎么造?这实际上是个科学问题,评判要有理性、讲科学、多视角。”

(三)忽略中华传统文化,盲目的崇洋媚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很多做法值得讨论,如在城镇化建设中不顾实际地引进外资、引进外来材料设备、引进国外设计、广泛介绍国外建筑理论等,虽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整体上建筑表现为仿欧仿美仿日仿俄,一切建筑尽在模仿国外建筑。拿来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走在中国的城市中好像走在外国的街道,而且城市的感觉好像都是一个样。现代中国城市建筑整体风格不明显,没有突出的建筑特点,基本上是照搬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内涵没有继承和发扬光大,这种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也是由于现代教育崇洋媚外忽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后果。长期下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丧失的危险。目前的城市建筑现状是丢弃传统全盘西化的路子。具有外国时尚元素的银行、贸易大楼成了许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而那些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建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从我们的视线中迅速消失。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造成的。流传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是最值得我们现代人无比自豪的,真正的成功现代建筑师是不会一味的崇洋媚外的。我国著名建筑师王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公开表示,他对当前的城市建筑现状非常不满与无奈,用哀莫大于心死来形容他的心情。对于目前的乱象丛生,王澍表示只能作最悲壮的努力去改变这种情况。他认为不能一味地让外国设计师来设计中国城市建筑,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外国设计师所能够参悟透的,要树立中国的文化自信心。

(四)抄袭歪曲传统文化,生硬照搬传统建筑风格

现代城市建筑在全盘西化同时,也在采用一味地抄袭传统建筑做法。这是不动脑筋的剽窃行为,特别是风景区或在城市的公共地带,大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建筑。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建筑和风格地方特色的误解,是生硬照搬传统建筑风格。更为可笑的是,风水被当成传统文化,作出牵强附会的解释,如把奥运规划中心弯曲的水看成是龙的造型;把郑州艺术中心比作蝴蝶的样式;甚至把武汉机场新侯机楼说成是“九头鸟”等。人们对建筑的评价,也以“像什么”为标准。国家大剧院是浮在水面上的珍珠。北京三星旅馆直接以福禄寿的旗号,沈阳方圆大厦以铜钱为标志。这些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与亵渎。是以另类的做法吸引大众的眼球,挑战中国传统建筑的底线,不能够使中国建筑得以健康地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全球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保护和发展的机会,例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和上级政府部门在制定保护法律、提高保护资金等方面得到了体现,然而在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比如世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逐渐消失了,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从体现中华文化的建筑中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一些想法,那就是中国的建筑一定要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然而也绝不是古建筑的翻版,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高度融合。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进程中由于一些人急功近利,缺乏保护意识而毁于一旦。因此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二)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对待中国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上,我们要大力保护好传统古建筑,一个城市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地域性和它文化性。要在对传统文化项目先行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具有悠久文化性的历史建筑是现代城市的亮点,没有历史性建筑的城市会使城市变得没有历史文化底蕴而显得肤浅。“以地方化的文化符号作为真实感空间的重要支撑。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十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进行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在旅游语境下,那些彰显自我风格、地方感觉的在地化特征更能够满足游客对文化差异性的渴望,为此,文化实践者一会竭力强调空间与地方风物、地方历史、地方信仰、地方艺术等地域文化传统的关联,突出空间的土生土长、地方质感,”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文物古迹和古建筑。许多地方结合文化遗迹,恢复建设了一些著名的街巷。如西安青龙寺、四川江油县太白堂、北京古观象台和武汉黄鹤楼等。成街修复和新建仿古建筑如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古建成,保存了文化传统、民风习俗,并丰富了城市面貌和人民文化生活。黄鹤楼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街年诗文中的形象进行重建,进行了再创造。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恢复的力度也应该加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具有传统文化遗产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要建设体现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当代建筑。一定要注意保护传统的古民居、古建筑,特别要注重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物理空间。

(三)当代城镇化的建筑风格不能完全西化,也不能完全仿古化,而是应该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中西文化的合理因素进行的当代的建筑设计

在时代性的基础上能够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考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展览、展示博物馆,保存当地历史文化记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建筑才是我们城镇化的真正目标。对中国传统建筑借鉴较为合理的态度是,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背弃。一座城市该如何发展,变成了当下文化讨论中最富实践意义的话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导致了现代城镇化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

(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在对待中、西方建筑文化问题上,我们要加强我们国家的建筑历史与建筑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养人们那种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对西方的建筑理念与建筑思想也不能全部摒弃。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对西方的文化我们不可能无动于衷,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是不可避免的,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借鉴也是正常的,但对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置之不理,对西方建筑形式与风格的照搬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建筑理念、建造手法,洋为中用。新型城镇化旨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保护、享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而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五)体现出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

在处理好以上问题的前提下,现代城市建筑只有更好的体现出地方文化与地方特色,只有对传统建筑风格创新才能够更好的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生机与活力,才有可能在现代建筑之中合理的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目前鸟镇景区分为2001年推出的东栅景区和2003年启动的西栅景区。鸟镇严格遵循了修旧如故,以旧修旧原则,在东栅景区进行了原真性保护与开发,不仅保留了大批历史街区、建筑的格局风貌和自然环境,更原色保存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状态,给游客展示出一个完整、还原度。”这样的例子较多,例如在上海的虹口公园鲁迅纪念馆就是以粉墙黛瓦马头墙等江南民居建筑风格来表现鲁迅鲜明的精神。北京采取了北方民居风格的对外贸易部建筑。杭州的浙江历史博物馆则大胆运用宋代建筑特点进行施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和场所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建设更加美好的现代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持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保留传统文化的原始风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尽可能在原有形态基础上改善设施,将当地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可用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必要设施。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群体,尽量保留原有人际关系;要特别重视非遗项目较集中的古建筑的整体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时俱进,注重现实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

在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的结合过程中,要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客观上,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矛盾。如其结构形式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不能完全与现代结合。对传统建筑中占地面积大、采光不好、通风不畅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要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才能克服。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既不能把传统文化食而不化、僵硬的再现,而要把文化遗产古为今用、灵活的运用到人们的当今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既有传承又有了发展,从而产生不同凡响的意义。比如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使现代建筑发展步伐较为迅速。但在传统的材料在现代如果完全运用,由于原材料的缺少以及传统技艺的遗失而不能使用。

三、结语

在城镇化建设中如何才能保护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这是个非常严峻而又复杂的艰巨任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物质空间上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那么在精神上更是能够反映人们的历史文化传承的符号。在目前的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化建设至少要形成一种模式与倾向,那就是要保存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什么,放弃什么,发展什么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村镇市井既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所,也是文化得以存续的空间,不能说拆掉就立即拆掉,过后又立即后悔。“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同样需要对我们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文化理念、功能布局和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学习,发掘民族的特色,传承民族的文化,做好传统民居的改造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李移山.我国城镇化建设对建筑行业的影响[J].赤子,2015(1):326.

〔2〕孙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伦理困境[J].管理学家,2013(19):9.

〔3〕刘爱华.工具理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探析[J].民族艺术,2014(5):124.

〔4〕王德刚.空间再造与文化传承栖霞古镇都村“非遗”保护工程实验研究[J].民俗研究,2014(5):14.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设现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现代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优化设计
浅析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