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轧坍“九星”

2015-12-10陶一铭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沪剧秀英剧团

陶一铭

1947年夏末时节,离开中艺沪剧团的解洪元、顾月珍夫妇联合丁是娥一起创办了上艺沪剧团,选定8月9日,在延安路九星大戏院登台亮相。剧团的第一出戏就是由叶子编写的《白荷花》,演出一炮打响,让剧团站稳了脚跟,也形成了沪剧界“丁解顾”大合作的舞台局面。

同时,许多年轻人因痴迷他们的艺术,纷纷上门拜师求艺,为此,九星大戏院内曾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拜师活动,夜戏散场后,剧场内的座位向两边移开,中间设下了18桌宴席。丁、解、顾三人每人收三名徒弟,学徒每人承担两桌酒席。丁是娥收了宋曼华、谭敏华、周莉华;解洪元收了谢慕旭、丁洪声、蔡志芳;顾月珍收了一家三姐妹。九人一起磕头行礼,庞大的场面热闹非凡。沪剧界的许多同行都亲临现场,为拜师宴捧场。

在《白荷花》后,剧团又依次上演了《海上姊妹花》《和合结》《母女魂归离恨天》《何处再觅返魂香》《甜姑娘》等,如今82岁的顾珍珍老师清晰记得当年这几出戏上演的先后次序。

丁是娥天赋好,且多才多艺,喜欢看外国电影,也喜欢听苏州弹词,在儿童申曲班学艺时老师规定每人学一样或多样乐器,丁是娥就选择了琵琶和二胡。由于这一优势,丁是娥经常独自在后台自弹自唱,琢磨唱腔,空余的时候也主动教学生唱开篇,并亲自拉琴伴奏。

解放前,演员日夜两场戏,要利用白天的时间排演新戏根本没时间,往往只能安排在夜戏散场之后。丁是娥、顾月珍等演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记忆力强、经验丰富,只需一个通宵就基本完成一部大戏的排演。

上艺沪剧团有一名年轻编导叫邵华(1919-1991),就是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 《四世同堂》里祁老太爷的扮演者。邵华笔头勤、写戏快,排戏认真。他曾为丁是娥编写过许多大戏,其中有一出戏特别火爆,导致观众蜂拥购票,剧场门口人山人海,把玻璃门也轧坍了。

1947年,美国电影《风流女窃》在新光大戏院放映,邵华观看后感觉改编成沪剧一定能吸引观众。他便向解洪元提出设想,征得同意之后,就着手编写剧本,具体唱词则由乔红薇编写。首演后,生意出奇的好,连演连满。为了突出一个“窃”字,第一幕戏就是小偷老师(赵云声饰演)在向女学生们传授盗窃经验。丁是娥在该剧中的表演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这就是红遍上海滩的沪剧《风流女窃》。

戏中解洪元扮演空军军官杨志豪,遇见丁是娥饰演的女窃,自我介绍“我叫杨志豪”,丁是娥扮演的女窃心不在焉,无心回答道“样子好”,体现了她外表美丽,内在空虚的人物性格,引得观众捧腹大笑。《风流女窃》形成了丁是娥风骚旦的演出特色,被誉为“东方玛丽·蒙丹”。有一个男青年,连看数场,被丁是娥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过度痴迷,导致神经异常,天天嚷着“我要丁是娥、我要丁是娥!”

在演唱中,丁是娥与解洪元也有所创新与发展。原来的沪剧对唱都是对方甩腔后,另一方再起腔。在这出戏的演唱中,丁是他们娥与解洪元共同感觉,甩腔后再起腔,有点冷场,不紧凑,无法表达两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于是想出了干板接干板,创造性地设计了这种新的唱腔,演出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好评。这说明了他们演唱的深厚功底,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无伴奏的对唱是要跑调的。

《风流女窃》的上演正值蒋经国为了抑制物价上涨搞“限价”政策的时期。原来每张8角(金圆券面值)的票价,当时只卖3角3分。看戏购票的观众竟然排起了长龙,堵得剧场门口水泄不通,造成一票难求的势头。再加上丁是娥的艺术魅力,使得许多观众看了再看,剧团欲罢不能,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竟连上演100场,创上艺沪剧团票房纪录。

小王、小周、小徐是剧团的基本跑票人员,演出的上座率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拥有一批高层次的观众群。每场演出前,他们都是先买下前十排的好票子,然后再翻倍卖掉,来丰厚自己的腰包。3角3分的票子在他们手中竟然涨到了1块6角。为了买到《风流女窃》的票子,在九星剧场还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武戏”。

《风流女窃》的演出盛况传到了杜月笙的耳朵里,杜差人电话订票,电话是小周所接,回答没有。对方声称是杜公馆的人,小周并不在意,回答;“不管你是哪里,票子就是没有。”并告诉对方自己姓周,然后挂断了电话。不一会,一辆吉普卡停在了剧场的门口,车上下来数名彪形大汉,进门就问道:“哪个姓周?”小周毫不胆怯,回答:“我就是。”话音未落,彪形大汉就对着小周动起了拳脚,小周并没还手,只是后退,彪形大汉追打小周,从楼下一直打到花楼,直到对方停手为止。挨打后,浑身是伤的小周并不罢休,对着对方说:“你们人多打我一个算什么?要打架,选个日子,我也叫人。”小周原是薄刀党,在外面神通广大,隔日,小周果然叫来数十名海军,站在九星大戏院门口迎候对方。当杜月笙手下的人来到九星门前一看,如此架势,唯恐事情闹大,无法收场,只得作罢。表面上“杜帮”的退却,让小周脸上增光,赢得面子,一下子,前来投帖拜晓周为师的人络绎不绝,小周一时间也成了“老大”。

上艺沪剧团在九星大戏院演出经常受到流氓的敲诈勒索,无奈之下,解洪元只得托人介绍拜淞沪警备区司令部司令戚再玉为过房爷,祈求庇护。之后,解洪元把过房爷戚再玉的半身戎装照挂在剧场售票厅正中的主要位置,非常弹眼落睛。照片下方戚再玉还亲笔题写“洪元贤契留念”等字样,并有落款。有了这幅照片,剧团总算平安无事。

之后,剧团又上演了《皆曰可杀》《三朵花》等剧目。由于健康的原因,顾月珍在演完《三朵花》之后暂时回家休养,但是剧场门口的霓虹灯依然闪烁着顾月珍三个大字。1948年春节开场后,剧团又先后编演了《鸳鸯戏春》《乡宦世家》《压寨夫人》等好戏,为了在歇夏前再让上艺沪剧团演出火爆,吊起观众的胃口,邵华动足脑筋,日夜加班,创作、编写出了《风流女窃》的续集《女窃再风流》,又掀起一股丁是娥的热浪。endprint

1949年7月,文滨、施家剧团在中央大戏院合作演出了叶峰等根据歌剧移植改编的《白毛女》。剧中小筱月珍饰演喜儿、金耕泉饰演杨白劳、施春轩饰演黄世仁、丁国斌饰演穆仁智、王雅琴饰演张二婶、王盘声饰演王大春。不久文滨与施家剧团分手,独自进入延安中路的九星大戏院。当时上海的演出市场业务清淡,九星大戏院经理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接纳了文滨剧团。第一出大戏是王雅琴主演的《怒海狂潮》,特请应云卫担任艺术顾问、电影界的吴永钢导演。演出后反响热烈,为九星大戏院的演出打下了基础。之后又上演了《钱魔》《爱河恨海》等新剧目,观众反应也都一般。剧团都在为日后演出剧目担忧,唱什么戏呢?正在这时,郑福麟向团领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是否把文滨剧团的一些代表剧目重新上演,许多人听后都提出了反对意见。郑福麟觉得保留剧目是有观众基础的,可以选择其中精华部分,以折子戏的形式演出,一旦上演或许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经过与剧团领导的再三沟通,终获得同意。

1949年年底,在郑福麟的提议下,《碧落黄泉》“读信”“临终”(王盘声饰演汪志超、凌爱珍饰演李玉茹);《玉蜻蜓》“游庵认母”(王盘声饰演徐元宰、小筱月珍饰演智贞);《冰娘惨史》“飞尸告状”(小筱月珍饰演谢冰娘、钱逸梦饰演沙效义);《新李三娘》“刘志远敲更”(王盘声饰演刘志远、凌爱珍饰演岳秀英)等四出菁华即将在九星大戏院上演。海报张贴后,吸引了大量的新老观众,人群如潮,票房轧坍,收到了前所未料的效果。郑福麟成了剧团的功臣。

这几出戏都以唱为主,王盘声一人主演三出戏,凭借他那朗朗上口、潇洒软糯的唱腔,倾倒了无数戏迷,其中《碧落黄泉》“志超读信”更是风靡一时。上海滩大街小巷都在传唱“志超!志超!我来恭喜侬”,就连马路上踏三轮的车夫也都会哼唱这句。剧团看准时机立刻上演全本《碧落黄泉》,更是轰动申城。

观众看后,一传十、十传百,每天数以千计的观众,使得剧场门口道路拥堵,汽车无法行驶,就连剧场的玻璃门也被挤碎。为了维持观众购票秩序,剧团只得出面,请来警察维持。这样的场面在整个戏剧界也算是少有的。一天两场的演出,一连唱了几个月,直到剧团歇夏才停止。

剧场对面的新长发看到文滨剧团生意火爆,要求剧团帮他们做电台广告。这类广告称作“特别节目”,每次都要播唱12个小时左右,一边演唱听众来电点播的节目,一边还要宣传新长发糖炒栗子的美味。观众点播最多的就是王盘声的“志超读信”。新长发方面也配合剧团的宣传工作,购买新长发糖炒栗子,附赠“志超读信”的唱词。为了得到这份唱词,观众疯狂抢购新长发的糖炒栗子,造成一时货源供不应求,每天提前卖空。

每天夜戏散场,王盘声并不能休息,他还要赶去电台播唱他的拿手段子“志超读信”。许多观众总要等在剧场后门等候王盘声,近距离一睹明星的风采。王盘声去的电台就在离九星大戏院不远的金都剧场(即瑞金剧场)旁边。王盘声散场出来,数百名观众跟在王盘声后,一路走到金都电台,每天如此,他们就是为了感受一种常人难以感觉的味道。这一庞大的人群,也成了当时延安中路的一道特色风景线。

九星大戏院原先是越剧的固定演出剧场,从1947年上艺沪剧团进入之后,成了沪剧的专用剧场,而且观众日益增多,好戏接连不断,观众热情一浪盖过一浪。使观众获得了满意的艺术享受。

1950年秋,汪秀英再次与施春轩合作,两团合并为英施剧团,进入九星大戏院演出。汪秀英与施春轩的合作由来已久,上世纪40年代在新都剧场就有近十年的合作,相互配合默契、演技不相上下。1950年冬,剧团编剧张恂子根据法国作家莫里哀的《情仇》,改编成了沪剧 《花弄影》。导演司徒阳是汪秀英的爱人,感觉剧情曲折、人物个性强,尤其是剧本中女扮男装的方嘉年一角最适合汪秀英的戏路。大家都知道汪秀英是沪剧界的“小怪”,戏路宽、唱腔活。反串《陆雅臣》“叹五更”、《纺棉花》中的九腔十八调,无一不受到观众的喜欢。当听到汪秀英要反串演出一部大戏的消息时,无数观众为之兴奋,急忙购票,希望能早日看到她男装的风采。

如今耄耋之年的施小轩老师清晰记得当年首场演出的演员阵容:汪秀英饰演的方嘉年、施春轩饰演方嘉年的父亲方士功、卜文英饰演方家女仆、吴云楼饰演方家仆人全福、汪筱英饰演方嘉年的表妹方绿云、陈梅琳扮演绿云身边的女仆、蔡志芳饰演吴静波、赵云鸣饰演吴静波的父亲吴伟人、张谷声饰演梅卫道、朱泉根饰演园丁、朱吟枫饰演林之蔚、沈逸卿饰演林仆。

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英施沪剧团在表演上比其它剧团更具幽默感。恰巧 《花弄影》又是一部轻喜剧,正好符合剧团的表演戏路。施春轩、赵云鸣等在台上表演如鱼得水,对白松弛、唱腔老道、噱头不断,给观众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在《花弄影》一剧中,汪秀英扮演的方嘉年,是一个生理上女性而行动和外型都是翩翩小生的双重身份的角色。汪秀英扮相俊美,颇有魅力。她身穿男装时潇洒大方,唱腔运用男声文派、解派唱腔。恢复女装时端庄典雅,唱起来轻松自如。她表情细腻,对人物内心活动与眼神的处理,运用恰到好处,突出了她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真切感情。首场演出就取得了成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九星大戏院再一次成了沪剧界的焦点,观众量剧增,剧场门口每天人山人海。《花弄影》演了再演,

唱了再唱,票房仍然天天爆满,可见汪秀英的号召力和观众基础。此戏也成了汪秀英的巅峰之作,只要说到汪秀英,就一定会提起她的《花弄影》,实在令人难忘。

从丁是娥的《风流女窃》到王盘声的《碧落黄泉》,再到汪秀英的《花弄影》,使九星大戏院几度疯狂,差点轧坍。虽然这些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渐渐被人遗忘,但是在沪剧的发展史上,它是永远磨灭不去的亮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沪剧秀英剧团
同期听力(六)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误解
把饺子当钻石卖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