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与优化思考
2015-12-10何领萍
何领萍
摘要:初中学习阶段,科学的作业布置是架起教与学的一座桥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巩固知识点,同时也是教学任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怎样才能科学地设计作业,让学生能够既轻松又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存在于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待每位教育工作者给予妥善解决。基于此,本文就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与优化进行浅谈。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设计;优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54-02
当下教育改革时期,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应该严格遵循“轻负高质”的新课改理念,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实用的学习作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应该不断地围绕学生展开讨论,那如何才能让学生用最好的心态面对作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用最便捷的作业方式完成最有价值的学习,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作业优化设计的背景
当前,我们总会发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很多活泼可爱的小孩在进入初中校门后变得呆板、抑郁。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学习压力过大,作业量与日俱增,让正在茁壮成长的少年埋在无限多的题海中,丢失应有的朝气。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游戏娱乐和体育锻炼,没有时间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只能一味苦闷地埋头作业。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忍心看着他们如此成长,有必要尽快地探究出科学作业的设计与优化策略。
二、科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1.改革初中作业的必要性。传统作业模式下,作业机械重复,复杂繁重,没有重点,设计过于局限老套,不懂创新。学生做起作业来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思考,思维得不到延伸和开发。作业严重缺乏新意,少了人文精神,应试色彩浓厚。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阻碍,严重影响他们科学学习素养的形成,对其个性化发展极其不利。
2.落实科学作业理念的必然性。为了推动教学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新的作业观念,需要在新课标的实施背景下尽快建立起来,将旧的作业观念打碎,重新深究和探讨作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理论基础,以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为目标,打造全新的、科学的作业模式,为当代初中生设身处地地着想,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步,科学的作业设计需要发挥它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旨在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正确科学地指导下正面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挖掘出教师和学生的最大潜力。而科学的作业设计是其中的关键枢纽。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的教学观、学生观如何体现在学生的作业环节,如何通过学生的作业内容和形式改革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这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科学作业设计与优化策略
1.设计差异型作业,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也有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编排作业,可以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作业分层,把它分为基础、加强和挑战三级目标,一般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基础好的学生完成“加强目标”和“挑战目标”。例如,可以这样进行习题设计:很多人在旅游时玩过“竹筏漂流”,它是利用水对竹筏的什么原理实现载人目的的?水能够从上游流向下游,其中有哪些能量转化?我们把一根竹子放入水中,设定竹子的体积为0.8m3,沉入水中的体积为0.48m3,求竹子所受到的浮力?这是一道相对传统简单的基础题,可以让一般学生完成相对适合。但如果将此题稍加改动,就可以变成加强题,如:楠溪江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内,是浙江4A级景区,其中“竹筏漂流”是一项特别受欢迎的游玩项目。请问竹筏在水中利用什么作用载人?水能够从上游流向下游是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若有一根0.8m3的竹子放入水中,露出水面部分为0.32m3,求竹子受到的浮力?这样稍作修改,虽然没有改变考点,但能够锻炼学生提取与转化信息的能力。如果对此题再做修改,即可作为一道挑战题,如:楠溪江是浙江4A级旅游景区,其中有一项颇受人们喜爱的旅游项目——竹筏漂流。该项目其实利用水的浮力来完成竹筏载人的目的。若有一根0.8m3的竹子放入水中,沉入水中的体积为0.48m3,(1)求出竹子的质量;(2)现有一个由五根竹子捆成的竹筏,设游客平均体重为70公斤,若要保证游客不会浸入水中(g=10牛/千克),问用它最多能载几位客人?这道题相对来说难度就提高了,第一问需要学生考虑它在水中的状态,知道浮力等于重力,根据重力求出质量;第二问要求学生合理地分析关键数据,从隐蔽信息中提炼解题所需条件。类似这样的设计,教师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改编。
2.设计实践型作业,锻炼实践能力。新课程中,注重实践性课程成为一大亮点。通过实践性课程,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开阔思维。在实践课上,实践性作业可以把科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也会乐于投入其中,从而使自己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实践性课程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生活经验明显增多。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初步获得一些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基础应用。例如,学习“溶液的质量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农业生产上的病虫害防治,实际操作配制一定浓度的农药。通过实践掌握农药的配制方法,巩固加深理解知识点;学习“植物茎的结构和营养物质运输”的知识,可以与果树生产上的环割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到果园进行环割试验,掌握环割技术中对深度和宽度的要求,探索环割与增产效果的关系,了解植物茎的作用;学习“大气压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实例,这样的作业会使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知识点,提高了学习质量,从而了解知识的真实价值所在,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完成学习目标。endprint
3.设计探究型作业,指引学生喜爱科学探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的本质即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调整学生认知需求的一种途径,更是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的特点设计探究型作业任务,可以是课前或课后布置完成。例如,提出情境问题如“用活塞式打气筒给车胎打气的过程中,气筒的筒壁会发热,筒壁发热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设计实验并加以证明。人天生就具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引起兴趣的先导,会引发探索的兴趣,激发创造力,因此我们要将科学课本中的很多问题设置成探究型的前置作业,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对问题结果的渴望踏上探究之路。他们会凭借自己的智慧寻找答案,带着各自的独特方案进入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成为他们乐于参与的智慧型的课堂。探究型作业任务应选用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如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等,使学生对学习科学形成亲切感,增强学习兴趣,对他们主动投入学习非常有利。
4.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推动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很多人都体会过做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的不同感受。做喜欢的事,肯定乐于接受,做不喜欢的事就会举步维艰。以往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科学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练习,使学生然而完成作业不是一件苦事或是沉重负担,从而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望,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并在轻松的气氛中大大增强创新能力。学习消化系统组成时,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西瓜种子历险记”,当一颗西瓜种子不小心被吃进人体后,写一篇西瓜种子从口入到肛门出的艰难历程,或者自编自演西瓜种子历险记短剧。这样的习题是当下流行的东西,学生会很愿意做的,并且会印象深刻。
5.设计开阔视野型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开阔视野型作业需要增加。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开阔的、不受拘束的环境中,让他们与现实社会接轨,其中阅读类作业是一种科学方式,对初中生要在他们的学习中加入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作业。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还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科学家创造知识的人格魅力,领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自己献身科学的情感意志。例如,可以规定学生每周完成一定的课外阅读量。通过阅读了解“神七”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结合“假如失去重力,人类如何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拓展思路写一篇想象类文章或者议论性文章。还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内容自主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或者阅读课外短文,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怎样发现的”,这属于一段科学发展史,通过阅读的理解,可以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获得有意义的人文教育,使他们明白任何的科学发展都不是偶然的,研究成果的试验成功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
在初中教学中,作业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智慧、能力、知识、态度、情感、价值、理想的重要过程。初中科学作业值得被关注,也需要不断地研讨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创新、改革,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学习。科学作业过程是一个强大的系统,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推敲。我们要充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尽可能地优化每个环节,提高作业的科学性,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张方志.浅谈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J].湖南中学物理,2011,(08).
[2]王香玲.浅谈初中科学作业有效设计[J].新课程学习(上),2012,(04).
[3]童永梅.初中科学作业和评价的优化设计[J].学理论,201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