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的资源开发利用
2015-12-10黄玉凤蒋晔洪符林
黄玉凤 蒋晔 洪符林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对于模具专业的教学方面,各高职院校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本文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骨干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围绕课程体系的优化对校内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模具专业;骨干课程;现状;校内外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15-02
一、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作为模具专业学生经过前期的基础理论与实训课程的学习,最终在骨干专业课程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软件技能以及加工手段设计制造模具并最终加工出产品,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设备的支持和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才能够顺利有效的完成。经过在校两年的学习和积累为学生走出学校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教学实施过程
模具专业学生入校后先进行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接下来进入到骨干专业课程的学习,模具专业骨干课程体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是该课程比较成熟有效的方法。任务过程:确定项目产品(塑件)—模具设计—制造模具—试模—批量生产,目标:生产出自行设计的合格产品。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提高软件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增加学生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加深模具设计知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教学安排,我院模具专业学生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型腔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程之后,利用2周《型腔模具CAD》的时间设计塑料注射模具。而产品的选择在整个过程中尤为关键,产品确定下来后,就可以根据产品进行模具方案设计,接下来利用2周半的《模具制造实训》课程,制造出自行设计的塑料注射模具,并在注塑机上试模、批量生产产品。经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和训练后,学生基本掌握模具设计流程,并能够在整个过程中尝试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后面的顶岗实习及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核心课程体系已经基本完善,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目前,如何充分利用发挥各种资源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三、围绕骨干课程体系资源的开发利用
围绕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师资队伍(软件),配套设备(硬件),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方法),这三方面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关系到课程的实施效果。其中在师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具有企业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软件设计,安排具有创新意识和现场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制造模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设备方面,校内的各种设备和科教城的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方面开发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课程阶段
在《型腔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虽然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但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结构的想象方面存在困难,为了增加学生理解和认识,我院模具专业完成了模具拆装实训室的建设工作,配备了典型结构的塑料模具和冲压模具的金属模型和有机玻璃模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穿插模具拆装实训,通过现场的拆装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二)模具设计阶段
1.科教城资源的利用。模具设计主要是在软件课中完成,目前实训项目以完成加工塑料件注塑模具为主,所以可以适当延长《型腔模具CAD》课程的学时,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掌握软件,又要学会运用软件设计模具。目前常州科教城配备相应的机房和软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具设计阶段的项目选择至关重要,通常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企业或市场的成熟产品,一种是现有产品的创新模仿设计。同时项目的选取必须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为依据,在实际项目教学中,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的选取中优先选择来自企业的项目,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而实际情况是来自企业的产品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存在过于复杂等问题,选取这样的题目未必适合刚接触模具设计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感,自行设计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模仿创新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审美观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理念,我院尝试与艺术类专业合作,我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创新设计基本知识,具有设计能力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高级实用性人才,学生的设计方案重在创意与艺术的表达。如果能够将两个专业优势互补,形成课程中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体化模式,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就可以设计出美观实用可加工的产品。
目前高职院校中两个专业独立设置较多,合作教学较少,基于以上两个独立专业的优势,尝试通过跨专业在一些核心专业课上的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力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完善课程体系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和探索。
(三)模具制造阶段
我院目前配套设备有注塑机、冲床、线切割机床、电火花加工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用于学生的模具制造实训。前期模具设计方案确定后就可以安排工艺,利用机床设备把自己设计的模具加工成型,最后用于生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控编程能力,促进学生对成型设备结构与动作原理的了解,对模具安装调试以及制件成型过程的了解,对模具的特种制造加工方法的了解,这一切对学生今后正确进行模具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教师经验优势的发挥和设备的合理利用以及时间的协调安排。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过程
产品建模阶段,鼓励学生多去观察周围见到的塑料产品,并从中吸取经验激发灵感,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艺术系参观学生作品,并请产品造型专业教师结合项目载体进行相应指导,可以讲解创新艺术设计理念,进行创意思维与美化设计的辅导,指导学生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辅助其将设计方案艺术化,提高产品的审美性。最后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展示和阐述,经过比较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方案确定下来后就是制造阶段,模具各个零件加工完成后就可以组装起来,将组装好的模具安装到注塑机上,进行试模、修模,直到最终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二)任务完成情况
我院在2010年至2013年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课程中完成了肥皂盒、粉笔盒、绕线器和手机支架等多套产品模具的制作,并加工出较为理想的产品。图1~图4是部分模具产品展示。
五、结束语
在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尝试新资源的开发,例如在模具设计项目的选择确定上,借助我院艺术类专业优势,引入艺术设计理念,使造型艺术和工业产品结合,培养学生市场意识,探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结性,这对于艺术和技术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跨专业合作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校内的交流合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优化做出探索。
参考文献:
[1]梁日红.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冯玘.工业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J].艺术与设计,2012:234-236.
[3]沈言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