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启示
2015-12-10王璐刘越
王璐 刘越
摘要:实践育人是高校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新时期各类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在我国举行,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志愿服务平台与机遇。本文旨在研究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的理念、制度以及运转模式,与高校当前的实践育人体系进行对比,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提供建议。
关键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79-02
实践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教育者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使教育对象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理论知识,不断学习和提升。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特性,主要在于改善人类生活,以及提升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使空虚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深远的教育意义,能够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随着国际化进程,我国有机会、有实力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高校学生也广泛参与其中,得到锻炼。体育赛事中的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有不同,也有相似,可以相互借鉴,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1.当前国内外高校志愿服务的制度保障与管理体系。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它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我国高校起步晚于国外,但是已经开始实行,并且收效见好,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并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务处和团委联合出台《北京科技大学志愿服务类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志愿服务类实践课程”组织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学生在入学后六个星期内累计完成36工时的志愿服务活动,未完成者不得进入毕业设计,以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硬性保证,该课程成功开展以来,每年约有5000人进行该课程学习,仅2005年至2008年,课程在全校本科生中的覆盖率就高达100%。社会资源也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给予了良好的导向与激励。以南京为例,在2015年应届生招聘中,苏宁集团等单位对在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小青柠”们打开专属“绿色通道”,实行部分岗位针对“小青柠”们与其他大学生进行分开招聘,优先录取原则。
2.当前高校志愿服务的不足之处。高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已经呈现出常态化、规范化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志愿者流失较快或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强的不足。从心理层面上看,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在志愿活动参与热情上是很高的,但是往往持续不久,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显得不够稳重,意志不坚定,情绪不稳定。从客观条件上看,在校大学生虽然志愿服务热情很高,但是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课业负担较重,时间灵活性不强,容易与上课的时间相冲突,导致许多同学无法做到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
二、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相较普通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优势
1.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志愿服务的特点。现代大型体育赛事规模庞大,志愿者介入程度和层次加深,介入领域扩大。志愿者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质以及自身的特殊情况,使之成为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一个显著特征,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国内外其他大型体育赛事,都是在大量志愿者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志愿者的服务涉及到赛事的方方面面。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和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成功举行,招募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在射击场馆进行枪支弹药安检的志愿者群体由来自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大学生组成,在高淳武术场馆的升旗手志愿者群体由河海大学训练有素的海军国防生组成,在南京报业集团等媒体窗口进行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都要求所学专业与传媒有关,而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以及亚青村和青奥村这些外宾出入率高的服务点更是对志愿者经过语言服务方面的严格面试筛选,等等,由此可见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从事这样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时,其组织更为严密,培训更为严格,要求更为明确。
2.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在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和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夕,志愿者们进行了一个月的赛事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组内成员“破冰行动”、宗教文化、医疗救护、文明礼仪、英语口语等。在此期间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志愿者们的与人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都会通过前期的专业课程培训和赛会服务期间得到提升、巩固和完善。在此期间,“助人及己”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也会被不断强化巩固。自我牺牲、乐于奉献才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的初衷,此举更是显示出了大学生们敢于扛起社会责任、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体现。在广泛地接触和参与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大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与此同时,时代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创新模式也会被借鉴所用,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各种综合素质。在如今的教育模式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过于强调“专业本位”这种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去获得真知,去探索发现。然而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积极主动投身于除“实验室”之外这一特殊的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可以填补他们在除了自身专业以外的实践能力的空缺与不足。
3.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志愿服务的激励作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引导到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把社会和时代的行为准绳付之于大学生,继而塑造了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理念也会注入到大学生这批时代的“弄潮儿”身上。调查显示,在参与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志愿者中有二成来自于在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中担任志愿者的老志愿者,其中超过八成志愿者受到来自于在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中做过志愿者的同学们的影响和鼓励。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对于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志愿服务的“素质风向标”作用对于重塑大学生信仰和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启示
1.加强实践育人过程的专业化管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志愿者队伍和规模的不断壮大要求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专业化管理应运而生,要想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呈现高效率的志愿服务必须提升志愿者群体的专业化。除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外,还要从法律方面着手,通过法律手段加以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相较于大型國际体育赛事的专业培训,当前高校针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是比较少的。从高校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学校官方的专门化的有关志愿者管理组织,从属于学生工作处或者学校团委,组织不仅仅是架起学生与活动之间的桥梁,更应该对组织内的志愿者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考勤,对志愿者形成制度约束。二是组建适应大学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培训体系。基于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可以从通用培训入手,如心理、安全、礼仪、文化等,让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2.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考察机制。当前,许多高校已经把志愿服务纳入评优评奖、推优评定等工作体系中,但是量化考核制度的建设情况不一。在一些志愿服务活跃的地区和高校,已经推出了志愿者打卡器、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等评测手段,为提高志愿服务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同时,也要预计过犹不及的情况发生,即大学生为了获得所谓素质学分或评优加分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其目的性已经扭曲,功利性强,背离了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引领初衷。因此志愿服务活动的考察机制,不仅要从“量”上进行测评,更要从“质”上进行权衡。
3.完善实践成果宣传激励体制。志愿服务中所强调的“无私奉献”并不意味着志愿服务不需要任何必要的保障和激励,更不代表付出没有回报。大型体育赛事对志愿服务的重视与服务精神的传承是值得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学习与思考的。在大型体育赛事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新媒体,多渠道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倡导和宣传,不仅树立了许多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更将志愿服务行为上升到深层次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是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文明的体现。在高校中,建立讲评制度,让评选为优秀的志愿者作为榜样起到宣传模范带头作用,倡导更多的正能量。通过培育志愿者文化,在提高大学生参与率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对校内外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促进志愿者的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一些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为高校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做法,能够引导高校教育者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