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药学类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教育实践初探
2015-12-10钟为慧李雯余红丽金鑫姚鹏
钟为慧 李雯 余红丽 金鑫 姚鹏
摘要:本科生专业认同度是教学效果实现的内因。当前药学类本科生专业认同度不高,主要是专业认知教育落后,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的。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从新生适应性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专业忠诚度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着手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度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认同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50-02
近年来,医药行业获得了蓬勃发展,被人们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社会各界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制药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据有关统计,我国至少还需要上万名执业药师,极度缺乏为药品生产、销售、质检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岗位提供高素质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药学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深度有了较快的发展,设有药学院系的高等学校已有60多所,药学及相关专业约有200多个,设有药学专业的中等学校约有121所,每年招生超过111万名。然而,近几年药学类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并不十分理想,毕业后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也不高,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一、学生对药学类专业认同度不高的表现
从专业生源和培养过程来看,药学专业学生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不高”。
1.高考热度不高:中国教育在线统计的20个高校理工类热门招生专业中,没有药学类专业,即便在医学大类专业范围内,药学也不是热门的高考专业。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近几年药学院新生一志愿率在30%~50%之间,有相当多的学生是被调剂来的。这些学生入学后,由于对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理想、就业方向等缺乏了解,致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了心理困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
2.选择药学类专业的“粘度”不高:浙江工业大学实施校内转专业政策以来,药学院大一新生有转专业意愿的比率通常达到20%以上。尽管学校在转专业的条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每年实际转出药学院的学生也有5%左右,多数学生转入经贸管理、土木工程等热门专业学习,而转进药学院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3.毕业后选择本专业为职业的学生比例不高:虽然药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但仔细分析其毕业去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与药学不相关的行业。在就业竞争力方面,药学类本科生与高职类院校同类专业学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学类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担忧。
二、药学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的原因
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上看,药学类专业就业前景看好,药学类人才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但药学类专业认同度却不高。究其原因,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
1.专业认知教育落后[1,2]:多数学生对新形势下药学类专业性质、就业范围有模糊的认识,但也存在许多误解,比如,不少学生和家长把制药等同于环境污染,还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医药代表、医院药房才是药学类专业最好的就业方向。由于第一志愿率低,学生的专业精神缺乏,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总体学习满意度不高。再加上大多数高校专业认知教育还比较落后,难以明显提高非第一志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3]:药学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的学科领域,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很高,然而一般高校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对接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更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在专业和核心课程建设方面,缺少医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与用人单位协同培养学生的机制尚未建立。
3.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国内高校一般都设有专职的辅导员,他们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数辅导员与其就职的学院之间专业不相符,专业类知识相对不足,加上队伍相对年轻,自身也处在职业发展关键时期,人生的阅历需要进一步丰富,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
三、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采取的对策及效果
本科生培养质量、毕业就业竞争力,与学生自身的专业信念、专业抱负息息相关。学生专业兴趣度、认知度、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激发是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学院在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时,关注的焦点不能重教师、轻学生,重行为管理、轻制度管理,必须探索如何整合学院力量,围绕提高学生对药学类专业认同度这个中心开展教育实践。归纳起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1.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学院调剂生源较多,专业思路不稳定,新生学习效率偏低,为此,学院在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方面不断创新,主要包括:(1)实行成长导师制:由于专业第一志愿率不高,“迎新”成为学院的一个工作重点。学院为每个班配备一名成长导师,在每年的7月底录取通知发出后,成长导师便和新生(家长)建立联系,为他们解惑答疑,帮助他们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通过建立新生QQ群,使从未谋面的师生们在开学报到之前便广泛联系,织起情感纽带。此外,高年级学生干部、助理班主任也会利用迎新现场、军训间隙、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新老生间的交流。高低年级学生同辈交流成为专业思想教育的有效补充。(2)为新生发放资料U盘:开学报到之初,学院便向每一位新生赠送一个U盘,其中包含了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情况、学生手册、培养计划、疑难问答等资料。新生通过查看U盘,能清晰地了解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和阶段性任务,并能很快对学校(学院)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明确学习目标。(3)设立院级早期研究课题和科研导师:针对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特点不同,学院专门设立了科研导师制度,由导师带领低年级学生学习科研方法,由简单的课题开始引导新生建立适合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2.实行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是提升我院教师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1)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升专业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满意度。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修订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岗位聘任与考核办法等,健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用大师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形成教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机制,大力推行主辅讲教师制;积极探索突破专业的行政壁垒,在全院甚至全校范围内公开聘课;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化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到我省医药企业研究院去从事科研和工程化实践;此外,鼓励青年教师主动报名参加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学论坛,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2)实施大类培养,完善课程体系。建立2013级大类招生培养计划,探索课程体系的变革,整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以毕业生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步开设符合学生兴趣和志愿的模块课程[3],比如新药创制模块、药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模块、医药营销模块等。(3)落实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教学中心在无课程安排时段,全部向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在科研导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学习实验技能,或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4)加大对教师投入教学的鼓励力度。提高院级教学建设项目资助力度,设立各类教师评优项目,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用政策和制度引导教师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3.加强专业忠诚度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忠诚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忠实态度,这种态度往往决定该学生日后的专业调整及就业行为。尽管浙江省是制药大省,但是学生在中学阶段以及日常生活中,对制药行业了解较少。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专业兴趣不浓,被动吸收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药学类专业要接触有毒有害的试剂,担心对身体产生伤害,从而背上怕毒、怕苦、怕压力的心理包袱,对就业前景茫然,难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这就需要学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并提供更全面的行业信息。我院主动邀请国内外医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消除学生对药学类专业的偏见和恐惧心理。另一方面,通过讲座,激发学生们的职业使命感,使学生对医药行业的前景充满愿景和信心,乐于努力去改变我国医药行业落后的现状。同时,专业负责人和学院辅导员平时注意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制作手册等途径,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和行业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指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4.实施效果。通过以上措施,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度有了大幅度提升。2012级学生能理智面对校内兴趣(特长)、优秀生转专业的机会,转到其他学院学习的人数相比往届大大减少,与转入药学院的学生人数持平。同时,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加。学院2013级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2012级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90.5%和35%,都比往年有了显著提高。
药学类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提升,既是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人才培养效果提升的重要举措。因此,教育管理者很有必要转变思路,从教学效果的“内因”来重新审视改革的手段和效果。通过解决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教学实效,更好地为学生自我成才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崔有为,王淑莹.环境工程专业认知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影音集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34-36.
[2]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2,(9):82-85.
[3]唐岚,占扎君,孙国君,等.“药学类+工商管理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