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与成人对立的童心性探究

2015-12-10赵秋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2期
关键词:达尔童心建议

赵秋霞

摘要:英国童话小说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主要生平事迹与法国现代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十分相似,且在童话作品观念上也有重要的共同之处,皆呈现了儿童与成人的矛盾冲突,呼唤成人世界最纯真的童心回归。本文将从童心角度出发,探讨儿童与成人对立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罗尔德·达尔;圣·埃克絮佩里;童心;儿童与成人;建议

中图分类号:I10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76-02

一、引言

英国童话小说作家罗尔德·达尔(Roald Dhal)的主要生平事迹与《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十分相似:两人都在二战期间做过飞行员,执行过飞行战斗任务,体验过空中激战,又先后执笔写作,最终都以各自创作的童话小说而闻名遐迩,如达尔的《玛蒂尔达》、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且两人在童话作品观念上也有重要的共同之处,罗尔德·达尔在他的童话小说中呈现了童年与冷酷成人的对立和冲突,他想表达的是:孩子们总将父母和学校的教师视为自己的敌人。因为太多的成人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自己小时候喜欢看什么,却偏要对现在孩子们该看什么横加限定。而埃克絮佩里也在《小王子》的献词中写道:“我要把这本书献给童年时代的每一个大人。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人还记得这一点。”可见,二者在自己的童话作品中都关注了儿童与成人的矛盾冲突,且皆极力倡导成人能够从儿童角度出发,用最原始、最纯真的童心去看待成人世界,并力图用童话的形式去启迪它们的读者:只有那些虽然长大了,但却仍然保持了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二、走进童心

什么是“童心”?多年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曾有不同的诠释。早在明代末期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就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理念。他认为“童心”即“赤子之心”,是表达个体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而“真心”的本质便是“纯真”。我国文学理论家周作人也曾在《阿里思漫游奇境记》中提到“世上有太多的大人虽然都亲自做过小孩子,却早失了‘赤子之心,也即‘童心”。这里便是指儿童的率真和纯真。我国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更是十分看重儿童世界的真,他认为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孩子们,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成人世界,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习惯的限制,所以非常狭小苦闷;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广大而自由。“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别人奇怪去吧!”所以丰子恺认为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极力呼吁成人世界最纯真的童心回归,尤其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

三、儿童与成人对立的原因

罗尔德·达尔是20世纪英国最畅销的儿童奇幻大师,其童话作品一直深受儿童的喜爱。他在作品里曾多次极力维护儿童去对抗成人,颠倒儿童与成人的地位。如在《玛蒂尔达》中,学生视特朗奇布尔校长为敌人,采用恶作剧将一种“皮肤火辣粉”撒到校长的短裤里,由此可见达尔坚持主张孩子们对付这样的反权威形象是件正直的事。那么促使他站在儿童角度和立场去思考问题,充分拿成年人开玩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与此观念十分相似的还有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他在其哲理名作《小王子》中,不仅全力塑造出小王子这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还故意创造出小王子在抵达地球之前遇到的六个星球居民的形象来作对比:专制蛮横的国王、爱虚荣的自恋人、颓废遁世的酒鬼、唯利是图的商人、墨守成规的点灯人和迂腐无术的地理学家。那么在小王子看来,为什么这些星球上的大人,都很奇怪且难以理解呢?可见儿童与成人间是有矛盾的。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那么随着儿童逐渐成长为成人,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本固有的童心又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

首先,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进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慢慢地丢失了。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说:“所有的大人起初都是孩子,只是有的人时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生活中的我们都应保留一份不老的童心,随着生活的忙碌,都应抽出相当的时间来静心体会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其次,儿童的审美和接受是有别于成人的。随着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也有自己的感受,总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看待成人世界种种的社会现象,尽管思想、做法显得很幼稚,但却是儿童最本真的天性,是显现童心的第一直觉。而成人长期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就自然而然习惯了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儿童,儿童又通过各种反叛心理来企图制约成人对自己的强加约束。因此,儿童与成人在存在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达尔说:“儿童不同于成人”,看来这句话很是有道理的。

再者,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是潜藏在儿童与成人矛盾冲突背后的主要催化剂。有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是儿童成长最宝贵的财富,但若从小生活在一个有变故的家庭中就会给儿童造成与他人不同的心理。如达尔三岁时父亲去世,就开始了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后又经历了几段很不愉快的学校生活,粗暴的体罚、严格的校长、偏心的教师,这些都促使了达尔在后期儿童文学创作中经常拿成年人开玩笑,颠覆了一个又一个反权威的成人角色。社会更是发挥了主作用,因为有社会的渐变,儿童才会长大为成人,因为社会的复杂,成人才会感悟童心的回归。法国作家絮佩里的创作,经过野蛮非理的战争洗礼,渐渐流露出藏在内心深处一直被成人世界压抑的童心,他认为在当时的年代下只有纯洁的童心才能拯救人类,而被社会欲望同化了的成人却被很多类似“小王子”的孩童认为奇怪不堪。

四、解决对策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对立和冲突始终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值得所有的成年人去深思体会。在处理冲突时,成人若能放下一己之见,给予爱与宽容,多呵护理解儿童,那么冲突往往可以化解。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年人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丰子恺曾作过一个这样的比喻:他认为儿童变成人,就好比青虫变成蝴蝶,而青虫的生活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他就是想委婉地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且不可在青虫身上装上翅膀,教他同蝴蝶一起飞翔,而应是蝴蝶收起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所以,成人应合理地尊重儿童、体会儿童。达尔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世界儿童的广大追捧,就是因为他能在童话的笔下清晰地捕捉到这些细节,做到真正的亲近儿童,与儿童站在一起,因而才能与读者小朋友达到心灵上的互通。

当然成人与儿童矛盾的化解,更离不开儿童对成人的积极配合。儿童年小幼稚喜欢单纯自由,但毕竟处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很多时候,必要的成人教导对他们来说是极为有必要的,如家长和教师。出现在达尔作品《玛蒂尔达》中的亨尼小姐,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关爱玛蒂尔达,为了能让玛蒂尔达受到更好的学术教育。正是因为亨尼教师可亲可敬,在校长突袭班级检查时,班级上的学生们才积极地配合她,与她一起在专制森严的学校中共进退。时代呼唤成人放下成人的架子,与孩子缩短心理距离,做孩子真正的朋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像丰子恺先生一样,不仅自己要保有一颗“童心”,还要能够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体谅孩子的“童心”,更应该用我们的“爱心”来护佑那一颗颗天真而脆弱的“童心”。我们相信倘若儿童与成人能在心理相互配合,就定能达成一种和解。

五、结语

儿童天真无邪,成人胸有城府;儿童无忧无虑,成人心事重重。在儿童文学作家的笔下,往往文字在无意间就表现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英国童话小说作家罗尔德·达尔在自己的作品中推崇儿童对抗大人,从而把大多数成人形象描绘成被戏弄的反面人物。与此思想类似的法国现代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也曾以《小王子》纯净的童心眼光去透视成人的虚伪、麻木,感叹童心的丢失。本文从童心角度出发,探讨了儿童与成人对立的主要原因,虽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这种现象无法避免,但就其解决策略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大人们能拥有“童心未泯”的心灵,反思自己的现实生活,多多爱护和尊重孩子。

参考文献:

[1][法]圣爱克絮佩里.小王子[M].胥弋,译.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

[2]高榆.丰子恺“童心说”的教育意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顾丽芬.儿童文学中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对立”表现[D].上海师范大学,2007.

[4]吕俊.童年·童心·童趣——谈儿童文学的特殊性[J].赤峰学院学报,2007.

[5]缪建芳.论罗尔德·达尔的幻想文学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05.

[6]王璞.李贽“童心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王珊珊.试论罗尔德·达尔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成人权威颠覆[J].作家,2012.

[8]徐强.大人的世界真奇怪——读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J].杂文月刊(选刊版),2010.

[9][英]罗尔德·达尔.玛蒂尔达[M].任溶溶,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4.

[10]于璐.简析《小王子》的创作背景[J].中国西部科技,2010.

猜你喜欢

达尔童心建议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童心绘天下
湖南与蒙达尔纪的深情“握手”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罗尔德·达尔的《吹梦巨人》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