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市镇视角下的生态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2015-12-10王晓军朱文莉WANGXiaojunZHUWenli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5年2期
关键词:天津生态建设

王晓军 朱文莉 / WANG Xiaojun, ZHU Wenli

1 新市镇的内涵

1.1 新市镇的概念及发展

新市镇(New Town)一般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按照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城市或大型社区。新市镇兴建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中心的人口压力,改变无序蔓延的城市结构,扩展城市居住空间,促进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其理论来源于埃比尼泽 ·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英国在1946年通过了《新市镇法》(The New Towns Act ),允许政府在指定的区域内建设新城镇,这个法令催生了新市镇建设的开端。

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模式下围绕大城市建设了许多工业卫星城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为首,我国很多城市开始规划和建设新的近郊城市。大量的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也使得“New Town”一词有了许多不同的释义,如卫星城、新城和新市镇等,而新市镇并不完全等同于新城。

1.2 新市镇的辨析

新市镇的内涵包括建设目标与城市职能两方面。新市镇在很多时候作为区域策略,建设目标是为实现更高的城市品质,提升城市活力。为实现建设目标,新市镇需要承担居住、生活、工作等城市职能。作为“独立”的城市,人口是实现建设目标的基础,其中包括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只有就业人口达到居住人口的一定比例,也就是达到“职住平衡”,才能使新市镇具有“独立”的可能(罗月泓,2006)。虽然新市镇与新城都是用来吸引人口的近郊城市,但新市镇并不等同于新城。

新市镇和新城都可以对应英文的“New Town”,目前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划分,但“新市镇”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首先,新市镇更加强调其与中心城市的空间隔离,远离城市原有空间载体,一般在城市周边绿带外围。其次,“市镇”更接近于“Town”的含义,新市镇的表达更接近于居住郊区化,而非中心城市的一个新的分区,规划人口和建设规模都计划在一个较小但足够合适的范围之内。所以新市镇是城市郊区自身城市化的集聚中心,具有独立、均衡的发展特征,具有城乡统筹发展的特性,具有推进郊区城市化的作用。

新市镇与生态城市是侧重点不同的两种规划形式。虽然在概念层面不同,但是生态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找出与新市镇的关联,用以完善城市职能和形态,使生态城市在节能环保的基础上更具城市活力。

2 新市镇与生态城市的关联

2.1 近郊生态城市可以看作是生态型的新市镇

我国目前在建的生态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逐渐演进型的生态城市,是对既有城市按照标准进行绿色生态化改建,完善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另一种是新建地区的生态城市,是建设在郊区的生态新城,国内大部分生态城市都属于这一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3)。新建生态城市一般在建设之初就构建了指标体系,确保在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人居环境等诸方面的进步和提升,位置远离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很大,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李景源,2012)。所以,从城市位置、职能和人口规模方面来看,新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点符合新市镇建设的初衷,近郊的生态新城也就是生态型的新市镇。

2.2 生态城市注重技术,新市镇体现职能

新建生态城市围绕绿色建筑,遵照“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注重城市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等方面,建成后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利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评价指标和相关规范标准,实现生态城市绿色生态技术创新示范的定位。所以技术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是最重要的。

由于新市镇的建设理念源于“田园城市”的模型,其主要职能是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在我国,新市镇的概念更是脱胎于卫星城、新城等城市形式,体现在以周边绿地控制发展规模,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居民定居等,所以新市镇重在强调以舒适宜居的功能吸引人口。

2.3 实践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

生态城市与新市镇在概念层次和主要关注的方面存在差异,建设形式和规划初衷也有所不同。一方面,新建生态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实验先锋,其选址与新市镇在城市边缘或者郊区的位置相同。另一方面,新市镇由政府主导,经过各结构层次的规划,甚至对街区形态、建筑形式都有相关的设计要求,目的是要满足容纳一定居住人口的需求,生态城市也是在各层次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来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不但控制用地与人口规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综上所述,新市镇与新建生态城市的部分目标一致。

3 国内外新市镇建设经验

3.1 生态城市借鉴新市镇建设的意义

建设目标的特性及其在城乡统筹和城市化中的作用决定了新市镇的首要任务就是吸引居民,增加人口。对于以实践绿色生态技术为主的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实现城市自身及其在区域中的作用,无法达到城市一定的负荷状态,一切建设目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不考虑城市的行政地位以及管理手段,而只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发,借鉴新市镇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方面的诸多有益之处,对于生态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启示意义。

生态城市对于新市镇建设的影响同样如此。近些年新市镇建设越来越注重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规划和建设中。北京、天津的许多新市镇都提出了打造生态宜居新市镇的口号。中国台湾的淡海和高雄两个新市镇,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后,逐渐由提供适宜价格的住宅的建设初衷转变为尊重自然的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图1)。降低新市镇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冲击,规定了低建筑密度高容积率的发展策略,按照绿色标准建设公共设施等,以期达成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目标(台湾省内政部营建署新市镇建设组,2011)。英国政府将在2020年以前建设10个环保新市镇(Eco-town),以缓解廉租房的需求。环保新市镇利用回收的建材进行建造,更加注重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低能源、零污染的生活模式(BBC China,2008)。

3.2 新市镇与城市中心区的关系

独立于中心城区,只通过高速公路与母城进行联系,配备足够的就业岗位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是新市镇应具备的要素,也强调了新市镇与中心城区的关系,即它是完全独立的。由于新市镇与城市中心区相隔较远,有自然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控制边界,所以新市镇应当具有自身的特色,以独特的功能与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形成互补关系(郝文升 等,2012)。

荷兰的阿尔梅勒(Almere)被称为绿色城市,是荷兰弗莱福兰省(Flevoland)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都市圈。目前人口约19万,计划到2030年增至35万,建有6万座住宅并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是荷兰的第四大城市。为达到这一目标,阿尔梅勒在未来的发展计划“阿尔梅勒2.0”中提出增加新的城市核心,重点发展距离阿姆斯特丹较近的西部港口区域,希望通过快速交通与大城市联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与城市中心区的互补,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使阿尔梅勒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利用艾美尔湖的景观价值,发展游艇港口、沙滩运动、会展中心、休闲娱乐甚至研究机构,与阿姆斯特丹中心城区外溢的产业相结合,为未来提供发展机遇。

3.3 新市镇的自给自足与均衡发展

英国1946年颁布的第一版《新市镇法》中明确规定了新市镇的建设原则,即新市镇要为工作和生活开发“自给自足”和“均衡发展”的社区。“自给自足”是新市镇独立于主城区的前提,一方面要求其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提高本地就业比例,达到职住平衡,减小对主城区的通勤交通压力;另一方面要求其具有较高标准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学校、商场、公共交通等,只有这些基本设施达到或者高于中心城区,才真正地实现城市独立。而“均衡发展”一方面是指满足在本地就业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产业与工作性质的单一,达到就业均衡;另一方面,由于新市镇主要由外来迁入人员组成,需要尽可能地加强不同职业、年龄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的交往,达到社会均衡;另外,应将新市镇的绿地及生活服务设施分散分布,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同时尽量使绿地渗透到建筑与街道中,达到环境均衡。“自给自足”与“均衡发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图2)。

3.4 高密度影响新市镇未来发展

理想的新市镇应该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可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容纳和吸引较多的城市人口。为了保障良好的居住环境,设置大量的开敞空间,新市镇不宜将容积率设置过低。

例如,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密度城市的代表。根据香港规划署《人口分布推算2013~2021》的统计,2013年,香港新市镇的人口占香港总人口的46.8%。新市镇的平均人口密度为2.53万人/km2,远高于香港6 544人/km2的平均人口密度。未来香港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将更低,这也体现了高度城市化后人口向周边转移的趋势。

3.5 生态型新市镇可以改善城市气候

新市镇高密度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可以通过改善城市气候来缓解,生态型新市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可利用生态自然环境创造城市开敞空间,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改善城市气候。

图1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淡海新市镇(来源:中国时报,2013)

瑞典马尔默的西港新市镇是船舶和汽车制造的工业集聚地,也是从工业城市到生态城市的典范。马尔默的人均公共绿地达到了69.2m2/人,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绿色城市之一。过去20年,马尔默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交通,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马尔默利用绿色廊道将周边乡村地区的河道、湖泊与生物栖息地相连接,在城区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通道。城区内的绿化廊道与道路和公共交通线路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绿色交通网络。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的开敞空间,为自行车提供专用空间通道,减少了环境污染和交通车辆的碳排放。另外,雨水回收利用和垃圾无害处理也是马尔默的西港新市镇气候改善的原因之一(图3)。

4 中新天津生态城未来发展方向

4.1 生态城的定位及发展现状

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天津生态城”)规划占地30km2,人口35万,预计10~15年建成。天津生态城在总体规划中提出了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示范新城的职能定位。在建设中突出了“宜居”功能,重点是区域协调、自身特点和产业发展。在产业方面,天津生态城以数字出版、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新兴绿色第三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通过一站式的社区中心,为居民提供商业和休闲服务。这些都与新市镇的广义目标相符合。

经过近5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天津生态城建设面积约8km2,居住人口1万人。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以及为未来城镇化提供示范样本为城市发展方向。

4.2 区域协调发展

天津生态城未来可以将区域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要素进行空间联系,将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社会发展视为整体,以共同的目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涵括了环境、文化、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在区域之间优势互补,促进良性互动,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天津生态城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基于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城市规划目标(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功能配置优化。

河流水系是区域生态协调的核心要素之一。天津生态城通过蓟运河故道与周边生态系统连接,形成开放的生态空间格局,并保留了大面积的生态湿地。保育河口文化,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完善天津历史文化体系。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传统与创新的多元文化汇聚。

4.3 职住平衡,产业互补

新市镇理念中提到的“自给自足”与“均衡发展”,提供具有吸引力且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完善必要的生活设施,以此作为天津生态城未来汇集大量人口入住,提升城市活力的基础。

在总体规划天津生态城的功能定位中,提出生态城不是单一的居住功能,而是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为居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地保证职住平衡,并通过指标体系来控制城市的发展,其中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以50%作为下限。同时,在保持职住平衡的基础上,协调与滨海新区产业和宜居功能的关系,使居住就业不局限于生态城内。适度的通勤使得生态城与周边产业功能互补效率更高,分工更加专业,也增强了天津生态城的城市活力。

4.4 缓解城市高密度

按照总体规划,到2020年天津生态城将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约为1.17万人/km2,基本与香港沙田和元朗新市镇相当。因此,天津生态城可以参考生态型新市镇的理念,解决较高的人口密带来的负面影响。除控制土地使用强度和配合公共交通体系外,设置适宜的城市开敞空间,保留自然生态地域,也是提升城市居住环境的有效手段。

天津生态城的主要开敞空间为沿城内轻轨线的生态谷和蓟运河水系环绕的生态岛。生态城的指标体系规定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2m2/人,高于建设用地标准②。以生态岛作为生态核心“斑块”,发挥绿肺功能,环绕生态核心建设生态缓冲带,提供健身休闲空间和自行车专用道,形成连续的带状开敞空间(图4)。

图2 阿尔梅勒可以“自给自足”的邻里单位①(来源:阿尔梅勒2.0,2009)

图3 马尔默的绿色廊道(来源:根据空间发展北欧中心 Nordic Centre for Spatial Development资料整理)

图4 天津生态城的带状开敞空间——生态核及6条“绿链”(来源:中新天津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4.5 应对气候变化

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设立的项目。天津生态城利用开敞空间等公园绿地改善城市微气候,减少热岛效应,并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完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指标内容。

其中,指标体系规定生态城内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小于310天,高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的要求。在天津生态城未来发展中,可以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等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当前发展阶段带来的空气质量问题,实现指标要求。同时城市气候和空气质量不但需要生态城区范围内的改善,更需要与周边地区合作来实现根本转变。

5 结论

综上所述,将生态城市与新市镇类比,更清楚地反映了生态城市应有的目标定位。未来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可以藉由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引导,利用生态型新市镇的技术手段,实现建设生态宜居城区的目标,主要方法包括:强调区域协调配合,生活服务自给自足,经济产业均衡发展,开敞空间结合自然,提高城市密度等。从而使生态城市摆脱对绿色生态技术的依赖,还原生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应有的职能定位,快速增加人口数量,提升城市活力,以达到更好的绿色生态城区示范作用。

注释

① 图示为阿尔梅勒邻里单位中私立学校以及5分钟步行可达服务设施的分布情况。

②《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规划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8.0m2/人。

[1] 罗月泓.当前我国大城市郊区新市镇规划探索[J].中外建筑,2006(4).

[2] 李景源,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S].2011,9.

[4] 臺灣省内政部营建署新市鎮建設組.落實生態城市理念於新市鎮建設與經營管理策略——以淡海、高雄兩新市鎮為例[R].2011,10.

[5] 莫里兹 · 德 · 霍荷.新“船驼”——寻求阿姆斯特丹与阿尔默勒之间新关系的研究型设计[J].廖瑜琳,曲蕾,译.国际城市规划,2009(24).

[6] 郝文升,赵国杰,等.低碳生态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4).

[7] 杨保军,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理念与实践——中新天津生态城城市总体规划简介[G].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

[8] 汪永原.马尔默市公园绿地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9] Jing Zhou.Urban Vitality in Dutch and Chinese New Town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Almere and Tongzhou[D].TU Delft,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12,2(3).

[10] Tanja St hle.Malm towards a carbon neutral future[EB/OL].http://www.nordregio.se/en/Metameny/About-Nordregio/Journal-of-Nordregio/2009/Journal-of-Nordregio-no-4-2009/Malmo-towards-a-carbon-neutral-future/.

猜你喜欢

天津生态建设
如果天津有“画”说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