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治理全球化中发出中国好声音
2015-12-10铁铮
文 铁铮
如何看待建立国际生态治理体系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确立国家生态绿色外交新战略?如何推进生态治理中的国家合作?在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国际论坛上,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论坛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态治理越来越体现全球化的趋势。在生态治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顺应这样的趋势,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体现中国的特色,这些都是宋维明一直思考的问题。
“严重的问题”不等于“共同的问题”
宋维明说,全球生态治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首先是生态治理的全球性。它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些组织能完成的事情,必须是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合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同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与利益诉求,使得“严重的问题”并不等于“共同的问题”。
宋维明指出,全球生态治理面临“公地悲剧”窘境,其根源在于“生态责任赤字”和“核心价值观分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石。保护环境与生态本应是国际社会所有个体和组织的责任与义务。但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地特征,有关的国际制度不具备严格的惩罚性,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仅具有软约束,所以只能是靠各自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当前全球生态治理中,普遍存在“生态责任赤字”。其表现是:对当前环境恶化负有历史的不可推卸责任的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以往的过失,力图逃避责任;国际社会各利益攸关方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做好应该做的事。
全球生态治理的各种困境、窘境和难处,焦点在于谁应该负更大责任?谁应该享有更大权力?谁已经享受了很多权力?过去的权力与责任、与今天乃至未来的权利和责任如何分配如何协调?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使得全球生态治理在理念共识的路上走了很久,却并没有走上行动共识的道路上。
全球生态治理行动滞后理念
“理念强于实践的行动。这是现在全球生态治理中面临的第二种问题。”宋维明指出,不同经济体利益诉求差异的扩大,使得国家间、地区间的博弈升级,全球生态治理行动远滞后于理念。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存在分歧。发达国家有先发展的历史优势,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而发展中国家受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最直接、最严重。发展与保护对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十分困难。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很大分歧。发达经济体内部同样如此,都不愿为全球生态治理负更多责任。这就造成了全球生态治理行动远滞后于理念的结果。
在全球性的生态治理活动中,不同利益的诉求千差万别、层次很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对生态发展要求的诉求也是不同的。特别是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有相互促进性,但也有矛盾。在发展中国家,当发展问题成为主题时,对环境保护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因为有不同状态的诉求,应该建设全球统一的生态治理体系。但真正实践起来,由于利益的追求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各国在实践上的行动千差万别、力度也千差万别。
生态治理的主体是各国政府
全球生态治理的主体是谁?宋维明说,目前,在全球生态治理活动中,影响力最大的并不是哪个国家或政府,反而是在被非政府组织不断地推进着。
宋维明在“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上发言
宋维明指出,非政府组织通常借助“一个工具、两个策略”来实现这种推动。一个工具,就是指非政府组织借助信息工具影响全球生态治理,通过信息传播工具、通过媒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两个策略就是内外策略。一方面对内作为智库,给政府提供咨询、做辅助性工作。对外通过组织些群众性活动推动,给当事者外部压力。
他认为,这类活动确实做得很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作用和实效并不一定很突出。其原因在于,它并不是全球生态治理的主体。
“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各国政府的肩上。对此,各国政府不能推卸这种责任。”
中国要不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对于这个问题,宋维明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这是战略层面的考虑。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全球生态治理作为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中国必须参与其中并力主发挥更为主要和关键的作用。
2015 年4 月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国政府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进一步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生态治理的开展。中国的人工林、速生丰产林正在快速发展,制约其发展的制度约束、融资约束等正在消解。”宋维明说。
中国是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全球生态治理可分为两个维度:供给和需求。前者可视为绿色生态资源的积累,是正向积累;后者是绿色生态资源的消耗,为负向积累。仅关注某一方面显然不是中国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早已参与到全球的生态治理行动之中,而且为全球生态治理探索了一条各利益攸关方相对更容易接受的道路,不会造成“保护”与“发展”的剧烈冲突。
“中国必须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而且不仅仅是参与,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的理念与实践展示出来。相比国际社会的无休止争论与分歧,这更显务实和可行。”宋维明强调说。
中国如何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宋维明说,如何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这个战术层面的问题也十分重要。中国已经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生态治理的实践之中。当前和今后要考虑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在其中发挥作用、彰显价值,通过中国的参与为全球生态治理增加正能量,实现正向积累。
宋维明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一直积极主动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推崇身体力行而鄙弃夸夸而谈。
实践是第一要务。中国在生态治理中从理念到实践都做出了与这个国家相称的努力。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采取了必要措施。这在其他国家都没有做到。在实践层面,从上世纪开始,林业部门就积极地推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启动了林业的六大工程等,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新世纪后又有新的重大林业政策出台。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治理,正在成为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和越来越多的共同行动。在宋维明看来,这些具体的举措都是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具体行动。
宋维明认为,在全球的生态治理体系建设中,各国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先进国家、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它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承担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他说,现在这些问题争论很多,各国达成共识非常困难。中国不希望只做争论者,而要做实践者,希望与更多国家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搁置分歧和争议,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付出现实努力,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推进提供可以参考和对照的蓝本。
中国有句古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正在生态治理中践行这样的理念。
全球生态治理中沟通很重要
宋维明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生态规则正面临深刻变革。林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生态绿色外交和林业的国际合作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主动适应生态全球化的趋势,推动生态绿色外交和林业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建立。
“全球生态治理的推进需要各国领导人、各国专家学者等各方的沟通”。宋维明说,只有不断地沟通、交流,才能逐步形成共识。北京林业大学从2011 年开始,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承办了五届生态主题的分论坛,就是在努力搭建这样的平台,力图使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面临的生态治理问题。这种交流、沟通、碰撞是非常重要的。
他强调,举办生态治理领域国际论坛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中国倡导的理念和已有的实践告诉全世界,发出中国生态治理好声音。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学习,汲取他们的经验,以便更好地为生态治理这个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