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免疫力
2015-12-10
环球时报/2015-12-10/ 第15版面/国际论坛
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即将在浙江乌镇举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9日在记者会上回答了多个敏感问题,包括删帖、屏蔽外国网站等等。有西方记者提出,中国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局域网”。在鲁炜的一系列回应中,被传播最广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欢迎那些挣了中国钱、占了中国市场,还诬蔑中国的人。就像每一个家庭,都不欢迎不友好的人来做客一样。”
网络管理成为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批评中国的焦点,而这些争议只涉及中国互联网庞大现实很小的一部分。它们被放大了,像是一个严重的僵局。
互联网不能是法外之地,它又是美国发明的,与美国的社会体系自然交融。中国引入互联网后一直面临发展互联网和使这种发展不对中国造成冲击的重要课题。
应当说中国做得蛮不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之路在全球都属于很快的,我国出现了BAT等颇具竞争力的互联网巨头。同时这个巨大的舶来品没有对中国形成严重社会冲击,它增加了中国社会的活跃,一些负面影响受到抑制,未能坐大成有颠覆意义的破坏力。
当然这当中不是没有问题,比如互联网管理肯定会造成某些“误伤”,个别网站遭到屏蔽,一些人对它的正常使用会受到牵连,然而这是中国互联网的主要方面吗?我们做结论时需要慎重。
中国互联网给世人的最突出印象是高速发展,它的真实意义和影响要远大于中国网络管理带来的争议。感觉受影响的是一个比较小的圈子,他们是少数需要查阅国外一些特殊网站科研资料的学者,对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则几无影响。由于外国大网站在中国大都有“替代品”,中国互联网的活跃度是全球最高的之一。
其实意见最大的是意识形态活跃人士,他们希望外国社交网站都大举进入中国,他们能在那些平台上做到所谓“完全的言论自由”,也更方便在国内外开展政治联络。这看来并非互联网管理的问题,这是中西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争议。
大多数了解互联网的学者相信,中国现阶段不可能做到对西方毫不设防。互联网已是西方对华做思想和价值观输出、渗透的核心领域,中国互联网对外开放必须与确保国家安全的目标结合起来,而不能求此舍彼。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必须抵制攻击四项基本原则的违宪宣传,阻止敌对势力利用网上渠道开展组织和勾连活动。中国政府应理直气壮地这样做,不用理会外界及内部少数人的指责、抱怨。
同时也需指出,对政治性有害信息的认定以及对需屏蔽网站的认定不应过于宽泛,应当为屏蔽网上内容范围的逐渐缩小而不是让它变得越来越大积极创造条件。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经验是,开放能够锻炼我们自己的竞争力和免疫力,能促进自我强大。今天中国人接触到的外部信息比早年多了不知多少倍,但辨别力和承受力的增加促进了中国的弹性稳定,实际上不是瓦解、而是夯实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互联网该怎么管,这是全世界的课题。这个问题在中国显得敏感些,原因之一是中国互联网的应用程度已经相当高,“互联网+”已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围绕互联网管理的争议大概会长期持续下去。其中一些问题会得到解决,还有一些问题会随着国家发展的深化而自然从突出位置走向边缘,或者被彻底淡化。中西之争总要有些爆发点,互联网如今受到聚焦,但这不太可能固化。中国只需加快发展,互联网管理也应配合这一总战略,其他都相对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