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没资格为袭击“负责”
2015-12-10
环球时报/2015-12-10/ 第15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陈效卫
随着恐怖袭击事件频发,诸如“恐怖组织声称对袭击负责”之类的说法时常见诸报端。这类读者和听众几十年来耳熟能详的套式表述,稍加推敲即感荒诞不经,亟待拨乱反正。
作为“担负责任”的简称,汉语的“负责”是个非常有分量的词汇。各级政府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对某事负责,如救死扶伤、实施赔偿等。而恐怖组织所“负责”的,却是爆炸、暗杀、放火、绑架、劫机等。
事实一再证明,非法恐怖组织不仅缺乏“负责”的资质,也从未切实做过任何可以赎罪的善举。对最不负责的恐怖组织使用“负责”这一有担当的词,不仅是对汉语的严重亵渎,也是对恐袭受害者的无情漠视和恶搞。
如此荒唐的表述“怪胎”是怎样产下的呢?这完全是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硬译”所致,即以外语多义词中的一项之不变应对各种场合之变,或误将拼写形式相同的词“锁定”为一个含义。英文“responsibility”确有“责任”这一项,但在“claimrespon?sibilityfor”的结构中却并非如此。当恐怖组织充当主语时,整个词组的含义不是“声称对某事负责”,而是“声称某事系其所为”。其潜台词是:是我干的,你能奈我何?目的不外乎刷存在感、增强恐吓效果、获取经济资助,并以进一步行动为要挟,妄图达到政治、宗教等目的。
洞悉恐怖组织“声称负责”的真正企图后,媒体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拨乱反正。2011年2月9日《车臣武装“认领”机场恐怖袭击》和2013年11月25日《“东伊运”认领天安门恐袭事件》等报道都使用了“认领”一词,从而彻底摆脱了望文生义。但“认领”是“辨认并领取”,其宾语一般都是具体人或物,而恐怖分子“认领”的是一个事件。2004年10月31日《拉登承认发动了“9·11”袭击》和2013年2月3日《极端组织承认袭击美使馆》使用了“承认”,也成功走出了“负责”泥沼。但“承认”有主被动之分,恐怖组织在恐袭之后的“承认”皆系主动之为。更重要的是,上述词语和从“claim”译来的“宣称”都过于中性,无法淋漓尽致地暴露恐怖分子的猖狂嘴脸。
笔者认为,使用“放言”或“叫嚣”可达成上述目的。《车臣武装“认领”机场恐怖袭击》可修改为《车臣武装放言(或叫嚣)机场恐袭系其所为》,或《车臣武装放言(或叫嚣)恐袭了机场》。此外,汉语“副词+动词”结构,简短有力,也可一试。如借助“狂称”,上述标题还可修改为《车臣武装狂称机场恐袭系其所为》,或《车臣武装狂称恐袭了机场》。当然,这样的表述似仍不尽如人意,有待专家们进一步商酌。
重大事件是矫正语言舛误的“切入点”。借助报道巴黎恐袭这个欧洲版“9·11”事件,媒体可望彻底清理涉恐报道中这个“奥吉亚斯牛圈”。但愿谬种流传的所谓“负责”能就此打住,不再流传。▲(作者是人民日报欧亚中心分社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