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五年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2015-12-10田云
田云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国内近五年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田云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语言态度研究近年来受到了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研究的普遍重视。作为社会语言学中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语言态度的研究对了解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社团的社会心理特点,对语言规划的理论探索和语言政策的制定,对于语言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国内关于语言态度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将对国内近五年来有关语言态度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实证研究有所帮助。
语言态度;研究;现状
一、引言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仅以“语言态度”为关键词,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进行跨库检索,检索出相关论文659篇,直接相关(此处只以文章标题中是否有“语言态度”字眼为评判标准)的论文就有100多篇,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四年为语言态度研究的高峰期,论文发表数量都超过了100篇.由于篇幅有限,文章仅从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研究,其他人群(包括教师、少数民族家长等 )的语言态度研究两个方面对语言态度研究进行梳理。
二、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以藏族和维吾尔族方面的研究居多,同时也包括蒙古族、白族、哈萨克族、壮族、瑶族、果敢族、布依族等。张洪喜(2014)采用藏汉双语变语实验法和语义微分量表法对康定县藏文中学藏族学生进行藏汉语言态度测验,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对藏语的评价要明显高于汉语,他们对藏语有很深的感情。韩建岗(2015)以居住在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和静县的蒙古族为个案,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的方式,探讨了城市化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族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双语水平普遍较高,但蒙古语读写能力正在下降,蒙古语的使用范围也在缩小。被试普遍认为必须学好国家通用语,对是否学好蒙古语则存在明显的内部分歧。并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使得被试的社会网络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客观上促使对国家通用语学习需求的增加,而对民族语的发展,从个人、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的语言使用来看,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左冲(2014)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为研究地点,以100 名来自当地 5 所高中的高二白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民族认同、语言态度及文化融合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白族高中生对自己的民族都有较高的认同,白族男同学的认同程度比女同学要高。大部分的白族高中生在家乡说白族话,在学校说当地汉方言或普通话。他们普遍认为汉语的社会地位比白族话高、影响力要比白族话强、使用范围比白族话大。研究结果还显示了白族学生对白族文化和汉族文化都持积极态度,虽然都是双语者,但是他们能整合汉、白两种文化,并在两种文化中顺利生存。结果还显示白族学生对汉文化的态度更积极,文化倾向上有较小趋势表明他们更倾向于汉族文化。韩蓉(2014)在其硕士论文中以多民族杂居区巴里坤镇为调查点,以924名该地区哈萨克居民为调查对象,以“语言变异理论”和“语域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收集有效样本,并使用“社会科学设计配套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对哈萨克族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进行了社会语言学调查。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语言能力上看, 该群体的双语能力还很不均匀,其母语能力明显高于汉语能力;第二:从语言使用上看,首先,哈萨克语在该群体的语言使用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哈汉夹杂和汉语的使用也占一定比重;第三:从语言态度上看, 该群体对哈萨克语的态度主要表现在情感因素上,即觉得哈萨克语好听,有亲切感;而对汉语的态度主要表现在认知因素上,即觉得汉语有用,有社会影响力。
三、其他人群的语言态度研究
在本节中,笔者选取教师、少数民族家长、城市农民工、外来务工(子女)等为其他人群,并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拓宽范围。
刘艳和兰萍(2012)运用主观反应测试法对四川省成都市11所中学的1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二维评价量表记录教师在自信度和标准度两个维度上对学生的主观反应的评价。结果表明∶ 教师整体上对“不受四川话影响的普通话”持积极、肯定态度,而对“受四川话影响的普通话”持消极、否定态度;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语言态度没有非常显著的关系,而教师的方言背景与教师的语言态度关系显著。李桂玲(2014)对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幼儿教师应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其语言能力。同时还指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态度。幼儿教师应不懈努力,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力求使自己成为真正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公保(2014)以藏族聚居区家长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从语言态度的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行为性成分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家长态度和其子女汉语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区域、家庭语言环境对于子女汉语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公保(2014)在其硕士论文中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多种形式,研究果洛藏族自治州不同家长汉语言态度和其子女汉语言态度、汉语言能力,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从文化程度上看,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汉语言态度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其对汉语的评价越好;2.从区域上看,城镇家长汉语语言态度与学生汉语语言态度及其能力呈显著的相关;3.从家长在家中是否说汉语的家庭环境来看,父母在家说汉语相对于在家中不说汉语的家庭语言环境更能够激发子女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汉语学习能力。夏历(2012)对城市农民工的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该群体对普通话认同感较强,在情感、功能和地位评价三个方面,正面评价占主导地位,对自身普通话水平期望程度较高,对子女会说普通话的愿望强烈;对自己的家乡话,在情感上归属感强烈,认为自己的家乡话听起来亲切、好听,但是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对家乡话的功能、地位评价持负面评价,对子女保持住家乡话的意愿不强烈。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流动取向”、“学习普通话的起始时间”、“居住方式”是影响城市农民工对普通话态度的相关因素; “流动取向”和 “经济收入”是影响城市农民工对家乡话态度的主要因素。陈建萍(2015)以浙江绍兴群贤小学中120名外来务工子女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外来务工子女使用的语言有家乡话、普通话、目的地方言——绍兴话,但是以普通话为主流。他们大多数为两种语言掌握者,但是已经出现了单一语言——普通话使用者。
四、结束语
本文仅从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研究和其他人群的语言态度研究两个方面对语言态度研究进行了梳理。虽然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今后的实证研究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扩展到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充实语言态度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今后的研究应努力做到使用恰当的方法,以此保证调查的效度与信度。
1.陈建萍.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子女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调查——以浙江绍兴群贤小学为例[J].语言应用研究.2015∶93-95.
2.公保.藏族家长汉语言态度及对子女的影响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3)∶55-59,75.
3.公保.藏族家长汉语语言态度对其子女学习汉语的影响研究——以果洛藏族自治州G县为例[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4.
4.韩建岗.城市化进程中新疆巴州蒙古族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研究[J].语言学研究.2015∶184-195.
5.韩蓉.哈萨克族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的社会语言学调查——以巴里坤镇哈萨克族杂居区居民为例[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4.
6.李桂玲.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J].文学教育.2014∶77.
7.刘艳、兰萍.教师语言态度的二维主观反应测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32-37.
8.夏历.城市农民工语言态度调查研究[J].语言文学研究.2012(1)∶144-148.
9.张玲凤、张志霞、韩利清.护士语言态度对化疗患者的心理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S1)∶430-433.
10.张喜洪.甘孜藏区藏族学生的语言态度——以康定县藏文中学为例[J].语文学刊.2014,(9)∶36-37,40.
11.左冲.大理下关白族高中生民族认同、语言态度及文化融合情况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4.
G611
A
1671-864X(2015)12-0136-02
田云(1990-),汉族,湖南永州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