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
2015-12-10
政策动态
贵州举全省之力撑新型建材业
2015年7月16日,贵州专门召开扶持建材业发展大会。这个名为“全省加快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推进大会”的会议确定:将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建材业发展,力争到2017年,全省新型建筑建材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13%以上。
会议认为,贵州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业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未来,贵州将按照抓重点、扶示范、树标杆的思路,推动新型建筑建材业快速发展,使当地建筑建材业的产业地位得到提升,主要指标得到支撑,质量标准得到提高,示范效应得到显现。在四个“得到”的政策支持下,加强考核督导,同时形成举全省之力的舆论氛围,促进新型建筑建材业被全社会认同认可。
(来源:中国建设报)
江苏强推绿色供冷暖
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节点。《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由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于7月起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在建设、购买、运营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绿色建筑技术方面,提倡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技术路线,推广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雨水利用、余热利用技术和太阳能、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
《条例》规定,居住建筑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执行居民峰谷分时电价,鼓励可再生能源应用;采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企业参照清洁能源锅炉采暖价格收取采暖费,鼓励企业单位推广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项目按照规定减征或者免征水资源费,为地源热泵系统的江苏之行做好政策铺垫。《条例》还规定,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贷款额度可以上浮20%,具体比例由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确定。
(来源:中国建设报)
钢结构住宅推广缓慢,工信部将联合住建部修订标准规范共同推进
目前钢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大跨度厂房,高层建筑,车站机场等,但在住宅等方面推广应用进展缓慢,工信部原材料副司长骆铁军近日表示,下一步将会同住建部共同修订相关标准和规范,完善钢结构生产应用规范体系,强化标准实施力度,提高钢结构推广应用的技术保障,并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和政府投资的钢结构应用力度。
2015年已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预计“十二五”规划的目标难以完成。而随着绿色建筑、工业化住宅等政策实施和推动,“十三五”中对于钢结构占比的要求仍会提高。
事实上,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已经提出增加城镇绿色新增建筑比例,2014年3月中旬,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要求从2012年的2%提高到2020年的50%。
据业内人士测算,假设建筑钢结构用材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10%左右,钢材产量保持9%平均增速不变,保守估计2020年建筑钢结构用材将达到1.89亿吨,年化复合增速达25%左右。其中,钢结构住宅的复合年化增速将超过28%。
(来源:网易)
长沙:光伏发电每度增加补贴1角钱
近日,长沙市政府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末,全市确保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0兆瓦以上。
意见提出,鼓励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方式,优先在工业厂房、商业综合体、商贸市场、会展场馆、体育场馆等建筑屋顶建设规模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在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和城乡居民住宅等建筑屋顶建设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项目的发电量可抵扣当年度企业节能指标,在执行有序用电计划时予以优先支持;鼓励新建屋顶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商业和公共建筑,按照光电建筑一体化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备案有效期为一年。在长注册企业投资新建并于2014年至2020年期间建成并网发电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根据项目建成后的实际发电量,除按政策享受国家和省度电补贴外,自并网发电之日起按其实际发电量由市财政再给予0.1元/度的补贴,补贴期为5年。
(来源:长沙晚报)
云南省发布发展钢结构指导意见
日前,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将在云南省城乡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钢结构建筑,用3~5年的时间,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主体和配套设施从设计、生产到安装的完整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建公共建筑选用钢结构建筑在15%以上,不断提高城乡住宅建设中钢结构使用比例。该意见的发布是经过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的。
意见表示,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施工周期短、节能环保等优点,大力推进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途径;是消化钢铁过剩产能、形成钢材战略储备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墙材革新、带动传统建材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抓手。
意见表示,将在“财政、税费优惠、金融、用地、行政许可、行业引导”方面给予支持。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