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2015-12-10潘淑媛
潘淑媛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浅析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潘淑媛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多所院校集体编著,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对重点作家、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恰切的论述与评介。本文试图从该书文学史观、体例、内容、语言等方面入手,以此更深入地解析这本著作。
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史观;体例;内容;语言
建国初期,随着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编撰也进入了繁荣期。这些作品在作家作品的研究、体例编撰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在他们之后,有一本优秀的教学型文学史著作——由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3年5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试图从文学史观、体例、内容、语言等方面切入,以期能更好的解读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文学史观
文学史的写作不能离开文学史观。所谓“文学史观,指的是文学史编撰者对文学及其历史的基本观念。无论是自觉或非自觉的,每种文学史都体现出作者对于文学史的一系列看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学史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史。作为一本书地灵魂,“绪论”是最能体现写作者的文学史观。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评价时,郭志刚在绪论中多次引用并认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来给“五四”以来30多年的文学定性。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之一部分的文学,在总体上也是应该接受这个界定的。”[1]从绪论中,可以看出,郭志刚把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此书的结束语中有所印证:“在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革命的发展,文学的命运和革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1]总体来说,郭志刚主编的《现代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大体承继了王瑶、丁易等前辈的文学史观。
二、论史体例
二十世纪50年代初,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也出版了不少著作,如王瑶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等。郭志刚主编的文学史在体例上基本上承续了王瑶模式加丁易模式,但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有所突破和创新。
从纵向看,郭志刚的这本书在总体上还是遵循着“中国新文学史大系”的编年法,但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前人所创的新文学发展的播种线,而是极力创新,打破纯粹的编年史式的呆板模式,本着“论从史出,以史鉴论”的原则,对文学史线索的把握清晰、准确,重要的作家设专章评述,次要的作家作品就简略带过。如对鲁迅、郭沫若等这些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都设有专章论述。对沈从文极其作品、钱钟书极其《围城》、“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等都增加了论述的篇幅,不惜笔墨,设有专节。此外,为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本书下册还以附录的形式编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大事记”。
三、丰富的史料
郭志刚的历史意识不仅体现在体例中,更多的是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这里的史料指的是郭书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郭在绪论中说过:“言为心声,一时代文叙事一时代心灵呼声的反映。”所以他很注重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在每一编前面,他会用很大的篇幅来叙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书里所阐述的历史背景不只局限于文学内部的自身发生的历史背景,而是详细地说了社会、政治上发生的大事件,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带出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背景。史料虽微小,但小中见大,从具体实在的史实阐述中,能让读者犹如回到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为演变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不同阶段的文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特点。
郭志刚在书中所流露的历史意识更是其一种历史观的具体呈现。“比如,关于左翼文学的历史地位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到:“‘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1]编者把左联放回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看发现左翼文学“不仅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进步。”从“五四”到“左联”,我国文学走的道路曲折蜿蜒,但却是历史必走之路,所以“五四”与“左联”二者皆不可否定。此外,郭志刚主编的书对某些史料,除了解放区文学外的文学,包括香港文学等都有所发掘和整理,资料详实,从而扩充全书的知识量。
四、流畅自然的语言
中国文学史著作大体可分为个人写史和集体写史两种。即使有的文学史写法上有创新之处,也多为个人专著。郭志刚是研究孙犁的专家,文风自然也不免受到孙犁的影响,所以由他主编的文学史虽然为合编教材,但行文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在他那看似不起眼的平实叙述中,又以极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评价文学史,读来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如该书“绪论”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见解独到,而且语言生动,文笔优美。“正如中国革命在新的历史曙光生气之前,曾有无数先辈在漫漫长夜奏起迎接黎明的序曲一样,在我国现代文学的正剧开场之前,也有一个长长的序幕。”[1]
此外,该书在小标题上就力避严肃,板正,给人一种耳目清新的感觉。比如第一编,“新文学的新文学的播种与收获”,第二编“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第三编为“在炮火洗礼中的蜕变与新生”。和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四编标题“伟大的开始及发展”、“左联十年”、“在民族解放下的旗帜”、“沿着《讲话》指引的方向”相比,没有那么革命性。它在章节标题上也很有新意,如“文学革命的先声”、“30年代诗歌的多样选择”等。这些章节标题不仅简洁和生动,而且十分切合所在章节所要表现的内容的特点。
综上,郭志刚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体例上, 继承王瑶加丁易模式,但又有力求创新;在内容上,观点公允稳妥,却又力求自出新见;语言上,自然流畅,行文如行云流水。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现在看,比较保守与陈旧,但放在20世纪90年代,这本书仍不失为文学史教材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1]郭志刚 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2]王瑶 《中国新文学史稿》(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11月.
[3]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4]丁易 《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上)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5]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初稿》(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I207
A
1671-864X(2015)12-0003-01
姓名:潘淑媛(1991.05—);性别:女,籍贯:广西南宁市人,学历:硕士,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