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秦腔影视《窦娥冤》谈元代知识分子人文意识

2015-12-10

电影评介 2015年23期
关键词:张驴儿窦娥冤窦娥

郭 青

从秦腔影视《窦娥冤》谈元代知识分子人文意识

郭青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呕心沥血之作,这出古典悲剧也被世人千古传颂。在这出人尽皆知的悲剧中,作者描述了一个不朽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她善良质朴,心底坦荡,孝顺父母,控诉黑暗。《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已多次被搬上影屏,冤屈也通过不同的表演艺术手法得以展现。秦腔铿锵有力,字字血泪,蒲剧平和有力,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电视剧更是细腻深入,这些大众化的艺术都把窦娥的冤屈无限地印到人民群众的心中,她的冤屈故事是一面高墙,无人能够愈越,无人能够达到这个高度,可见冤情有多深,有多大。然而,窦娥只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型化的悲剧形象,通过这些影视所剖析《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可以体味到元代浓厚的人文意识。

电影《窦娥冤》海报

一、《窦娥冤》的震撼力量表达了元代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一)苦命窦娥是元代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全部集中在她的身上

窦娥自幼丧母,童年时父亲无奈将她卖到蔡婆婆家充当童养媳,她的童年是不幸的,而她的青年时代更是痛苦的,丈夫年纪轻轻的就离世,撇下窦娥一个人独守空房,深夜啼哭无人怜爱,唯有和婆婆相依为命,寡度终生。窦娥默默地独自承受这不幸的遭遇,她认为自己遭受的一切是命运的安排,是她命中没有,所以她没有其他的想法,就希望照顾婆婆,给婆婆养老送终,自己也安心度日,终老一生。内心深处,从没怨过旁人,恶势力的残酷似乎与她无关,最重要的是她相信命运的安排,相信善有果报有因,只要前辈子积有阴德,就会在这辈子享用,而她只所以有不幸的身世是因为前世作孽太多,没有烧香磕头,才招致今世的悲惨。今生要还前生欠下的债,那就要忍耐一切,今生有吃有穿,即便是死了也无所遗憾了,将来到了阴间,只要婆婆能给她烧点纸钱,送点剩饭剩菜,不致于饿着就心满意足了。如此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命贱身轻的人,一个守着封建伦理纲常生活的人,一个善良忍耐只为能守节尽孝的人,一个从无反抗能力的人,一个只想平淡一生的人,却做梦也没有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使窦娥痛苦不堪,窦娥的婆婆经历九死一生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想找个靠山,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实际上也算是答应了张驴儿父子的荒唐要求,这对深受封建礼教的窦娥来说,无异是莫大的不幸,早年父亲临走时嘱咐她要孝敬婆婆,听婆婆的话,可是一女不能侍二夫的封建礼教又使得窦娥坚决不肯违背自己的意志,所以她一面义正辞言地拒绝婆婆,甚至谴责婆婆,一面又和张驴儿抗争,语言泼辣,立场坚定,态度明确,维护自尊。

(二)一板一唱的秦腔表演表达了窦娥的善良和反抗,折射出元代人民迫切希望推翻黑暗社会的强烈愿望

窦娥,作为一个善良的古代女子,在天地一片漆黑的旧时代,即便有理也无处伸张。她最开始天真地以为,当官的会主持人间公道,会还她一个清白,会明白她的善良和孝道,会严惩张驴儿父子的不齿,更会处罚灭绝人性的张驴儿的,她一度把希望寄托在鬼神的身上,相信鬼神公正无私。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陷入无底深渊,官场认的只是钱,天底下已然没有老百姓的世界,有理没钱注定要挨打,天地没有公理可寻,正是强大的冤屈压得窦娥喘不过气来。最后,为了婆婆,窦娥含冤认罪,可是她的内心积聚了太多的怨愤,痛恨老天的不公,否定人间还有正直和公道的说法,第三折的[端正好][滚绣球]犹如火山爆发,把窦娥的一腔控诉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的矛头直指天地,可是天地是无生命的,大自然是人间生存的场所而已,她空有满腔的冤屈却不知道找谁去评,所以窦娥的控诉直接指向的是让她受尽折磨的黑暗社会,一个下层的老百姓,有冤无处伸,一个最底层的人受了冤屈却又没人同情,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窦娥的天地之责矛头直接指向的是吃人的现实社会,它黑白颠倒,处世不公,没有是非分明,善良的却没有好报,作恶的也没有得到惩处。窦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桩誓愿无异是一个最强有力的呐喊,喊出了最下层人民的困顿,怒声谴责当时官府的昏庸,这吼声中没有了自身的哀怜,没有了希望,没有对公正的幻想,有的只是滔滔江水般的怒吼。三桩誓愿的现实不可能性展示的是使窦娥冤这出戏的浪漫色彩。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窦娥内心深处盼望社会公平,期待人性。这也正是《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写这出杂剧的真实表白。当时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代作家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关注民生疾苦,希望能通过文学作品改变现状,使老百姓的生活安定。

二、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能直观展示《窦娥冤》的浪漫,体现出元代知识分子惩恶扬善顺应民意的品质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提出了三桩誓愿:第一愿是一腔鲜血全洒高悬的三尺白练上,第二愿是山阳大旱三年,第三愿是六月飞雪将她的尸体掩埋。这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在本剧结尾它真的全部实现了,特别是通过影视手法让观众如同亲临,大雪漫天而飘,好比窦娥的冤屈铺天盖地,广大人民也丝毫没有感到突兀,相反都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众负之感,都觉得大快人心,内心的压抑全随着三桩誓愿的发生而迸发出来,人民的感情也由同情窦娥转而痛恨无耻的统治者,更痛恨官商勾结,置人民的生命于不顾。由此也对创作作品的文人有了新的认识,真切地体会他们的作用所在。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真实性,这其实是关汉卿顺应民心,同情弱者,抨击黑暗社会的心声,这也正是元代作家人文意识的体现。这可以下从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元初时社会秩序混乱,蒙古族落后野蛮,下层民众生活困顿,饱受压迫

元朝时蒙古族当政,充分展现了草原民族能歌善舞的生活习性,对文艺有特殊爱好,比如特有的踢球动作,投壶、射字等快活的娱乐活动在元曲中多次提到 被称为“闲适人的游戏”,当时的社会就盛行玩乐之风,官宦人家艺术造诣较高的也比比皆是,这就带动整个社会注重文化娱乐。清朝人有史料记载,元人歌舞多盛,酒酣后更是自娱狂欢,生产之事抛之一边。当时官员选拔更注重的是世袭制,读书人走科举开考之路更是难如上山,统治阶层也不认可。这样的社会必然产生另一个阶层:高利贷商人。他们以放贷的形式不劳而获,处处打压比自己更可怜的人,无赖、撒泼、狡黠,只要有利可图就不择手段,然而他们也只是上层阶级的出气筒,因而也需要上层的庇护,这就造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就是“有权势的无赖”。《窦娥冤》中的无赖张驴儿、高利贷商人赛卢医、昏庸太守桃杌就交织成了一张密密的蜘蛛网,权与势的罪恶勾结,网住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良百姓,他们毫无疑问的就成了封建时代官商吞噬的牺牲品。

(二)元朝读书人走的是一条体现人性自由发展的艺术之路,而且从书斋走向了社会

元朝是一个对文化领域发展要求不高的时代,文人的创作无伤大雅就行,只要不触动民族问题,因为元朝蒙古族人统治,所以他们更注重的是汉人是否夺权,民族的利益大于一切,正是因为少数民族对文化的研读没有汉人精通,所以当时的统治者下令不再举行科举考试,不再从考场上选拔人才,而注重的是出身和家世,所以到了元朝,科举的取消阻断了文人的仕途,对他们而言是受制的少了,内心的空虚反而加重了。在他们的心中,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他们来自民间,了解人民生活疾苦,文人特有的张狂和一吐为快的个性也使他们拿起手中的笔,面向普世,写下不朽的作品。但是文人特有的洒脱和放荡不羁个性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模式,他们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自由与人性相融之路,酒楼、妓院、杂场,都有他们的身影,元曲也就是在你写我唱,几个文人打骂逗笑,街头巷尾听来的事情当笑话串讲时产生的灵感,有平凡的生活,有自由的向往,有宁死不从的贞烈,元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意识也在元曲中得到尽情发挥。读书人与民众结合,创造出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是一条元代知识分子从未尝试过的路,在这条路上他们发掘了新的文化元素,新的文化形式,新的表达方式。元曲俗雅共赏,来自民间生活,有着深厚的大众习俗底蕴,语言更易为下层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如元曲家睢景臣在《高祖还乡》中描写刘邦当上皇帝回到家乡时的排场,仪仗队的旗帜用劳动人民宜于理解的鸟、斧子,甜瓜苦瓜镀了色等来描述,带给整个社会的是一个共识,大众化的语言从此也可名正言顺地在公开场合演出了。

(三)元代生活赋予元代作家一种健旺的时代精神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当时汉族地位低下,但元代统一了中国,国力相当鼎盛,统治者通晓治国策略,对文化的禁锢不如以前严厉,也没有意识到元代文人通过艺术作品抨击社会黑暗的重要性,因而无形之中给了文人发挥才能的空间,他们利用文艺的形式撰写不平之事,把郁结于心的个人苦闷与现实结合,抒发风流浪子的不同人生,艺术的理想化是他们借助表达内心的主要方式。可以说元代生活赋予元代作家一种健旺的时代精神。他们又把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关汉卿是当时较为有名的代表,他的风流与有才都深深打上了那个朝代的烙印。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可以证明这一点。

三、立体的影视形象和演员生动的表演揭示了元代知识分子普世性的精神世界

古往今来,中国的戏剧文化在舞台上演绎最多的是才子佳人故事,男女爱恨情愁在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下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对社会的冲击力度也存在差异。元代初期,由于种族的大融合,儒士们的世界发生了变化,地位、利益,价值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原来的优越感一旦失去,他们的生存空间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也不再如以前得意。于是,潜在的意识被挖掘,生的希望转向了内在的情感,对于男欢女爱不再似传统诗词中的婉转含蓄,朦胧暗示,怨而不怒;元散曲开始大胆直率,纯真泼辣,语言更是粗中有雅,适合市井欣赏,风格张力更强,爱恨情愁外向毫无保留。个人的好恶和意愿,不再遮掩,而是直白表露,受到了百姓们的喜爱。塑造了一大批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比如窦娥这个辉形象。这些深入浅出的艺术形象揭示了元代知识分子普世性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心中,人就应该这样生活,个人所想决定个人生存形式,不贪图金功名金钱,整人世界是清纯和无忧的,人性是善良和美丽的。男女之间的友谊是真挚而无价的,然而这只是他们的理想而已,当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时候,激愤不平之音就会冲口而出,创作出符合大众心愿的优秀作品。

郭青,女,河南南召人,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张驴儿窦娥冤窦娥
窦娥冤
张驴儿为何这么横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玉琢圣手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