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母亲”秦怡:用爱拥抱祖国的花朵

2015-12-09沈黎明

新青年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秦怡母爱儿子

沈黎明

对于秦怡大家并不陌生,几十年来,她不仅在银幕上塑造了一大批纯洁质朴的女性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银幕外的她,身上也充满中国女性的柔美、善良和母爱,一直照顾重病缠身的儿子,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尤其晚年唯一的儿子去世后,她将全部爱奉献给了社会,以博大的母爱,竭尽所能关心下一代,正因为如此,不久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代表“中国关工委”,将一块“伟大母亲”的荣誉牌匾颁发给了她。很多人说:“秦怡获此殊荣,当之无愧!这既是对她为儿子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她无私关心祖国下一代的肯定!”

人美艺美心亦美,一位伟大的母亲

秦怡1922年1月出生在上海一个封建大家庭。她天生丽质,聪慧可爱,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家中亲朋好友都说她有艺术细胞。上学后秦怡渐渐喜欢上了表演,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书时便参加了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

读书期间由于受进步思想影响,秦怡对封建家庭日渐不满,于是下决心冲破束缚。1938年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秦怡遇见了中国左翼联盟的著名导演史东山与应云卫。俩人见秦怡靓丽清纯,觉得她的形象很好,是块做演员的料,便与她攀谈起来。交谈中,史东山、应云卫得知秦怡曾演过话剧,有一定表演基础,当即邀请她去演戏,就这样,秦怡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先参加了电影《好丈夫》拍摄,后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了《中国万岁》、《大地回春》、《茶花女》等20余部话剧,很快以靓丽的形象、精彩的表演赢得广大观众喜爱,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声名鹊起。

抗日战争胜利后,秦怡回到上海,先后在《遥远的爱》、、《母亲》等电影中扮演重要角色。1949年新中国成立,秦怡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激励下,潜心创作,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银幕人物形象:《女篮五号》中的林洁,《青春之歌》中的林红,《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每一个都鲜活、生动,充满魅力,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无数观众,成为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并当选为“新中国22大影星”、全国政协委员,荣获了“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等一系列殊荣,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最美丽女性。

银幕上秦怡饰演了许多柔美的中国女性,生活中的她也如她塑造的角色一样,美丽而善良。

秦怡有过一段不幸婚姻,结束后,于1947年与有“电影皇帝”之称的著名演员金焰重组家庭。第二年随着一声明亮的啼哭,他们的儿子金捷呱呱坠地。

金捷小时候很聪明,也很懂事,秦怡和丈夫工作忙,从读书开始,他就一个人乖乖上学,放学后一个人静静地做作业、读书。由于长时间无法与父母沟通,金捷渐渐变得越来越内向,常常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想心事,到1965年读初三时,竟发展到不愿和同学接触,不听老师的话,回到家中时常在书上乱涂乱画,秦怡发现儿子行为有些异常,赶紧领他去医院,医生经过一番检查,神情严肃地告诉秦怡:“孩子患的是精神分裂症,潜伏期已经很长,完全治愈的可能性不大,今后只能通过药物控制啦!”医生的话如晴天霹雳,惊得秦怡瞪大眼睛一时无语,片刻,两行热泪滚滚而下。从此秦怡开始了照料、护理金捷的漫漫之路。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金捷患了糖尿病,秦怡的负担更重了,每天要给儿子注射胰岛素,调节饮食,带儿子锻炼,但她从无怨言。秦怡曾不止一次地说:“他是我儿子,作为母亲我必须给他加倍的爱!”

大爱无垠甘做奉献,倾情关心下一代

2007年3月7日,59岁的金捷因糖尿病并发肺炎,经抢救无效辞世,他的离去令秦怡悲痛万分,整天茶饭不思,一想起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儿子就流泪。

为了排解忧思,秦怡只好靠看电视分散注意力。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山东潍坊孤儿院一个22岁男孩,因患骨髓癌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决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把社会上好心人捐赠给他治病的钱,留给孤儿院其他孩子过年时买新衣服。看完这段故事,秦怡陷入了沉思:“儿子生病后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由我保护他,照顾他,虽然最终他因病离开了我,但至少我给了他全部的爱,而社会上还有许多像金捷这样的孩子生活非常艰难,需要帮助,我何不以母爱去爱这些孩子,乃至爱天下所有的孩子!”想到此,伟大的母爱自秦怡心中腾起,她决定尽快走出丧子之痛,力所能及的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做些事情,为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些事情。

很快,秦怡振作起来,将想法付诸行动,当时世界特奥会执委会和上海市残联等单位正在举行关爱残障儿童的“特奥·母爱”公益宣传活动,秦怡立即投身其中,以亲身经历讲述母爱在残障儿童康复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呼吁全社会关注、关心这一特殊群体。她的讲述细腻、动情,极富感染力,每每令倾听者感到心灵上的震撼。国内其它一些城市相关部门听说后,慕名找到秦怡,邀请她参加当地的“特奥·母爱”宣传活动,秦怡二话不说当即答应下来。一些亲友知道后劝她:“您已经85岁了,在上海参加一些活动也就算了,就别到其它地方去了,这么大年龄,四处奔波身体会受不了的!”秦怡心里清楚,大家都是为自己好,微微一笑回答:“残障孩子也是祖国下一代中的一部分,为他们做点事情,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就这样她又先后到西安、青岛、南京等城市参加了“特奥·母爱”宣传活动。每到一地,她的人格魅力都会感动当地爱心人士,为残障孩子赢得更多捐助。

2008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掀起捐助热潮,上海举办赈灾文艺晚会时,秦怡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捐出20万元为灾区孩子重建学校。这20万元对于秦怡来说绝非小数目,几乎是她的全部积蓄,面对秦怡的无私奉献,很多人敬佩不已,著名影评人程青松感慨地说:“对一个老艺术家来说,20万是个非常大的数字,因为她们年轻时,电影演员的报酬并不高。”秦怡听到后却淡然一笑表示:“我不能去灾区救援,只能捐款表达一点心意!”

一年后,秦怡牵挂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刚做完腰椎手术不久,便专程来到上海对口援建的都江堰市参观新建学校。在“向峨小学”和“友爱学校”,秦怡看到崭新的校园特别高兴,亲切地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安心学习!”她还走进孩子们的宿舍,摸摸床铺软不软,看看书桌高矮合不合适,问问孩子们有没有热水喝,对孩子们的生活十分关心。事后陪同秦怡参观的老师动情地说:“她的言行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挚爱!”

耄耋之年再登银幕,为青少年甘做蜡炬献晚年

多年来,秦怡对青少年的关爱,除了物质上的奉献,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启迪和帮助,凡是对孩子们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她都积极去做。2007年夏,上海电影制片厂要投拍电影《我坚强的小船》,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随农民工父母在城市生活的小男孩,想参加市里的青少年船模比赛,父母没钱给他买船模,他便自己动手,克服种种困难,用捡来的垃圾自制环保船模,最终不但如愿参加了全市青少年船模比赛,还获了奖的故事。全片贯穿着激励青少年坚守理想、不畏艰难,扬起生命风帆的主题,非常有励志意义。片中小主人的奶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一位老演员饰演,导演彭小莲考虑人选时,思来想去认为秦怡最合适。可当她把想法说出来后,剧组有人担心:“秦怡老师1993年后因身体原因没再接拍过任何电影,很多导演请她出山,她都婉言谢绝了,现在她已85岁高龄,能答应吗?”这个问题彭小莲也曾想过,但她觉得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工子弟生活的影片,必须拍好,既然认为秦怡是最佳人选,不妨找她试试看。于是彭小莲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秦怡家,没想到当她说明来意,介绍完影片故事梗概后,秦怡爽快地同意出演。她对彭小莲说:“我喜欢孩子,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我愿意为他们拍电影!”

影片在上海拍摄,开机时正值酷暑季节,耄耋之年的秦怡,经常要在摄氏40度左右没有空调的老居民楼中拍戏,但她从不计较,总是一丝不苟的演好自己的每一场戏。最出乎剧组人员意料的是,当时她已患直肠癌,为了不影响拍摄,拍戏时严格控制进食和饮水,常常空着肚子候场,等自己的戏拍完了再吃饭喝水。她的敬业态度和忘我精神,令大家十分敬佩。导演彭小莲说:“毫不夸张地讲,秦怡老师是在用生命为孩子们拍戏!”秦怡的精神激励着剧组每一位演职员,最终大家齐心协力拍出了一部精品,一举夺得了第4届好莱坞AOF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

2012年春节后,著名导演江平要拍一部反映弃婴命运,呼吁全社会关注弃婴的公益电影《三个未婚妈妈》,当江平找到秦怡,希望她能出演一个角色时,秦怡一听是与儿童有关的片子,立即对江平说:“弃婴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了的社会问题,难得有你这样的电影工作者关注他们,为他们做些事情。我也是母亲,曾有个长期患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我一直养活他到59岁,并把他送走了,因此我最能理解孩子没了父母该多痛苦,这部戏我接了!”就这样,秦怡90岁再登银幕,以真情为弃婴们奉献上了一份爱。

像这样关心下一代的事情,秦怡还做过很多、很多,全国少儿故事王展演活动中有她的身影,她与孩子们亲密接触,为他们鼓劲加油;大型革命史诗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公映时,她亲临现场寄语少年儿童:记住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努力学习,争做一名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

秦怡在下一代身上的这些付出,没人安排,没人要求,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愿,是一种强烈社会责任感使然,只有给予,不求回报!他的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敬佩,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获得了“中国十大女杰”、“中国非凡女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如今已93岁的秦怡依然如红烛般燃烧着自己,为关心下一代做着贡献,播撒着大爱!

猜你喜欢

秦怡母爱儿子
秦怡作品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