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5-12-09范映渊

科教导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范映渊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文化本质的体现。文化强国战略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文化强国视域下,才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才能更好地为“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培养人才,积累共识,形成认同。

关键词 文化强国 文化“三自”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1.037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ltural Powerhouse Perspective

FAN Yingyu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The main tas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embody the essence of culture. This strategy is the fu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support, with the culture "affecting" people, take culture to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core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n the cultural power of Sight,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better foste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self-reliance, in order to better train personne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wo hundred years" goal, build consensus, the formation of identity.

Key words cultural power; culture "three-self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刻地包含了两种内在的逻辑,一是文化强国的战略归旨,在于培育和提升共同体成员遵循现代理念和现代行为的功能;二是实现文化强国,必须构建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欲想达到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言”而不信的尴尬,必须抛弃空洞的说教和简单喊“政治口号”的俗套,在言传身教中真心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文化归属(我是谁),文化认同(我从何而来)和文化追求(我到哪里去)。

1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群体成员人格尊严的塑型源于文化精神的构建,心理归属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化。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精神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战略地位,是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文化强国确定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精神指导,凝聚社会共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主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培养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视野,指明了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文化本质的体现。文化蕴涵了共同体成员的血脉和精神,丰富和发展共同体成员的精神世界。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是中华民族强国惠民的根基,因此精神的构建和价值的蕴涵是文化的本质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机能在于培育教育客体的理想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涵化其爱国爱家的理想追求,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核心精神;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引领和规范其日常行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诉求,夯实其德行与德性的文化底蕴。这些以精神与价值为核心的任务是促进教育客体的全面发展,既突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本质所在。

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文化“三自”

云杉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高屋建瓴地回答了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级背景下,用什么样视角、态度和思路来发展和繁荣当代文化,如何以文化自觉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归旨来指导我国文化自身的升华和质变,指导共同体成员以文化自觉来掌控共同体发展的命运和前途。文化的目的是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以德育人,前者是隐性的,后者是显性的,两者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便可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条件下新型接班人的历史责任。文化“三自”以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作用来塑造共同体成员的现代人格和精神家园,育化着中华民族不竭的创造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完善共同体成员的时代诉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高校专业课的教育专注于专业信仰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政治信仰、道德判断及价值取向的培育便更为凸现。高校思想政治的价值目标是培养道德、价值鲜明的“现实的个人”,着重点在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目的是使人成为“优秀人”,即执政党需要的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培养。endprint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文化自觉意识,就是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明,清楚民族文化的内涵、阶段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场域,使之不仅有着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避免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强调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激发求知欲,提高创新思维和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运用新知,在解决问题中增长才干,拓宽视野,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自觉完成思想觉醒、履行青春使命,践行责任担当,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文化自信,就是将学生的培养放在世界发展的场域中,基于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既培养其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培养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既传承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中,大学文化自信,需要以广阔的胸襟面对东方文化与现代文化,回归传统不复古,不民粹、涉猎西方不媚外,不猎奇,走向未来不保守、不短浅、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世界各种文化,以包容的态度反思世界文化,以谦虚的态度学习他国之长。同时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扬弃”,认清中国文化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不自卑自弃(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自傲自大(民粹主义),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红色精神。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转化再造的能力对待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放眼世界,审视自己,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继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文化自强,就是让学生明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中国欲真正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设计,特色所在,拥有自己的文化力量,牢牢把握文化的主动权,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拥有话语权,建设文化强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的最新最大的课题,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实现目的。文化自强一方面需要我们建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另一方面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融合力和竞争力,让“中华牌”影响世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竭力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信念,一种追求,继而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内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一个民族的尊严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给予的,文化自强就是还给我们这个尊严。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肩负着最为重要的社会职责和政治职责。党中央对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求广大教师要拥有敏锐的政治敏感性、高度的职业垂范性和良好的道德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大学生的教育。传承历史的厚重,适应时代的诉求,契合人民的期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归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该从旧有的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从空洞的说教转向理想信仰的建构,使该课程自觉地担负起大学生文化“三自”的培育,建立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的自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理念,首先要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当前很多专业课教师都将自己的培养目标放在了器物层面(技),这使得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种种缺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将自己育人目标更多地放在认知层面(能),其主要引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通过传播先进理论思想来建构政治认同,使之明白“我是谁”,“我们是谁”的身份考量,进而确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树立起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在于育人的精神性,目的使人成为特定阶级和政党需要的优秀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性,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自信。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以德育人”,这样的育人目标是有着其自信的现实基础。当人们从一些个案中评说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抱大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时,我们却看到一个普遍的共性,即当代中国大学生从整体上说是具有理想和追求的一代人,他们不缺乏热情和现代意识,有强烈的表现欲和交往欲,对国家的发展充满期待,对党的领导认同与日俱增,每年新增党员中大学生占三分之一便是很好的例证,当代大学生需要教师的“传道”来设计自我、设计人生、规划未来;需要教师的“解惑”来解答个人生存之惑、生活之惑、生命之惑;需要教师的“授业”来完成自己的课业优秀和职业规划。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同度和信任度越来越高,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用的不可替代,这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

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导致的各种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博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有无奈之感,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确冲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成果,但所有这些不能为思政课教师底气不足的借口,相反应该成为其证明自身价值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欲摆脱这样的尴尬,必须在文化强国战略的视域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这样一个大的环境氛围中,以更高的要求来提高自身的学习科研能力,育化自身的人格魅力,坚定自身的理想信仰,扩宽自身的政治视野,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导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底气所在,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目的的价值标准。

基金项目: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宁夏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三化教学方法的途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文件号:宁高教[2012]348号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1.

[2] 中共中央文献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