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六大发明”与“兴勃亡忽”的忧思
2015-12-09王德胜宋洁
文 王德胜 宋洁
中华传统文化,一向倡导“格物致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视实用技术与“百工”的作用。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已从一般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独立出来。F·培根把科学实验视为认识自然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看成是“革命的力量”,看成“生产力”,并把自然科学知识看作“一切知识的基础”。到邓小平时代,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提出了最后、最高的科学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简洁明快的直言判断,是总结了人类对科技作用认识的一切积极成果而做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是:“科技文明是第一文明”;进一步推演可以得出“科学精神是第一精神力量”。以此命题反推,中华七千年文明,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一的经济水平,作为支撑这个世界第一经济体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也必然是最先进的第一位的。但是,多年来,许多人一直认为,中国古代仅有“四大发明”,此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一、中国古代的“六大发明、八项技术”
首先明确,“四大发明”不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最早F·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中国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予以认同。李约瑟先生在1942年来重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1943年在“三大发明”的基础上,又加上造纸术,提出“四大发明”。李约瑟1946年10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说中,又强调中国的“四大发明”。此后,“四大发明”就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此过程说明,“四大发明说”是三位外国伟人提出的,前两位,F·培根与马克思,不懂中文,没有看过中国古代文献,也没有到过中国,他们再伟大,也难以做到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实际上,中国人了解马克思比马克思了解中国要多。第三位李约瑟先生四十岁学中文,1942 ~1946年在中国,此后又先后八次来华,帮他写《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人,是他第二任妻子鲁桂珍和另一位华人学者王玲。他们都睿智聪明、顽强努力,但适逢乱世,当时重庆天天被轰炸,条件艰辛,所以当时他们概括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仅在F·培根的基础上加了造纸术而已。中国的社会民意,“重难轻易,重远轻近”,“外来和尚会念经”,只要外国人说的,就比中国人说的重要,所以大部分中国人认同了“四大发明”。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发明,十分丰富。丝绸的发明就很了不起。早在黄帝时代,嫘祖就教人们养蚕、缫丝、织锦,所以黄帝才能“垂衣裳而天下治”。《尚书·禹贡》中明确记载了“桑土既蚕”,“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的桑蚕丝绸状况。被称为锦官城的成都,2015年老官山汉墓发现的丝绸织机,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有关丝绸的丰富成果,都充分证实了中国古代发明丝绸的历史,没有丝绸的发明,哪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也不会有现在的“一带一路”的延伸开发。因此,丝绸的发明,是今天“一带一路”的历史根据;中国另一种伟大发明是瓷器。中国瓷器行销全世界,现在,海上沉船考古发现,也多方证明了这一事实。西方学者、民众也都承认这一点,没有瓷器的发明,中国的英文名称,怎么会叫“China”。丝绸、瓷器制造,渗透着极为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过程,其机械工艺、粉碎烧制的理化过程,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所以,这两项发明,再加上原来的四项,共为“六大发明”,即丝绸、瓷器、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从另一方面讲,中国丝绸、瓷器,比造纸术、活字印刷,对世界的影响更大,流通更广,被世界认可度也更强,因此应当计入中国古代科技的“六大发明”。中国古代,除“六大发明”以外,还有八类实用技术,影响深远,世界领先。
我国古代文明辉煌而灿烂
1、种植与产品加工
“六谷五树,粮食加工”领域,中国古代农林业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中国五千年前就会种植“稻粱菽,麦黍稷”。《易·系辞下》记,用杵臼进行粮食加工,“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发明了粮食加工的碾子、脱粒用的碌碡、吹走谷皮的风箱、以及磨面粉的石磨、水磨,汉代时,中国的碾子、石磨、碌碡传到中东。此外,中国古代还掌握了种植果树的技术,包括嫁接,可成功地种植桃、杏、梨、枣、茶等“五树”。《孟子》中说的“羊枣”,又叫黑枣,就是嫁接柿子树母树的果实。五树中,中国茶叶行销全世界,中国种茶技术影响十分广泛,唐代茶专家陆羽,著有《茶经》,被称为“茶圣”。
2、农具、网具的制造
古人“作结绳以为网罟,以佃以渔”、“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此外,犁、耧、耙,以及水田牛耕专用犁耙等农耕工具,都很成熟,与台田、梯田、水田配套的精巧农具多达三十多种。
3、水井和取水工具
“皇帝凿井”,《易·井卦》记:“井养而不穷也”,“无丧无德,往来井井”,有井有水就有家乡村镇,人们不必背井离乡。中华的打井技术,经新疆的坎儿井传入中东,坎儿井技术,万井相连,工程之精巧浩大,堪比中国万里长城。与凿井技术相联系的,还有取水技术和取水工具。如辘轳、桔槔、水车、水轮、戽斗,这些工具,包含有复杂的杠杆、轴承、滑轮、摩擦的物理知识原理。
4、水陆交通
中国古代饲养六畜,“马牛羊,鸡犬豕”。同时,驯化牛马。古人“见飘蓬转而知为车”,“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在水上,“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中国古代,三皇五帝时,制造车船技术已经很成熟,还会造复杂坚固的兵车,“丘牛大车”,“驰车千驷,革车千乘”。三国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可以在小路、山路运输。在骑乘方面,中国早就会制造马鞍、马镫、马掌。为发展水运交通,中国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水上运输举世闻名。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
5、中医中药
有些古老的中国实用技术,随着时间的流失,多半显得过时了。但中医中药不仅没被淘汰,反而走向了世界。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还发现了已经失传两千多年的神医扁鹊医书竹简,还有一个人体模型,这个模型比宋代的针灸铜人模型早一千多年。中医中药为人类带来健康长寿,而《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药书籍,蕴涵的阴阳哲学思想方法与天人合一命题,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思维工具。
6、建筑技术
中国古代万里长城的建筑技术,早已被认可为“世界奇迹”。此外,观塔寺院、宫殿坟墓、亭台楼榭、飞檐斗拱、琉璃瓦、九龙壁,美不胜收。宏观大工程就更多了,如赵州桥、应县塔、都江堰、兴安灵渠、邗沟、鸿沟、引漳十二渠、郑国渠、永济渠、龙首渠、智伯渠、各种唐塔、故宫等。还有道家名山、佛家舍利,宏观大器,占尽名山风水,都是世界奇观,人间伟绩。
7、国防武备
早在夏代之前,中国就有国防武备。“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火箭、孔明灯,都是加强武备的器具,宋以后的鸟枪、火铳、红衣大炮。其它各种兵器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锻造技术、火药应用都十分高超。其理论形态的兵书、武经,被公认为世界第一。
8、算盘和算经
中国瓷器影响世界
从中国古代算筹到算盘,再到珠算歌诀;从算经、《九章》到“小九九”,说明中国古代的计算技术世界一流,至今中国学生计算能力强,也是得益于这个古老传统,算盘应当说是最早的“计算机”。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实用技术的民族,中国古代天、地、医、算、农等诸领先世界的学科,都有相应的领先技术,天文地理有浑天仪、地动仪;医学有中医外科器械、针灸用具、火罐;农学工具精巧万端;算盘可以算是个典型计算工具。另外,像酒曲的使用,酱油、醋的制作,都是非常实用的日用化工技术。这些古老技术,至今没有新技术能够取代。也没有现代方法能酿出中国的酒、酱油、醋等美味。
中国古代世界领先的实用技术,复杂多样,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适应相应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百姓现实生活的需求。为与时偕行,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古代还有“三大创新”。
二、中国古代的“三大创新”
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是“文明、创新、发展”。《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断维新、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庸》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日新月异,求新求变求发展,创造新的文明。中国古代与科技进步关系密切的三大创新,不可忽视。
1、市场经济,流通创新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好像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中国只有计划经济,其实这只是一个时代造成的短视误会。中国是有市场经济最早的国家,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市场经济,《易·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段关于市场经济的记载,再明确不过了!《孟子》不仅主张市场经济,还主张免关税、减赋税、“免签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为之氓矣。”孟子是帝王师,他这段精彩论述,至今仍是为官为政的精神财富。
2、面向世界,开放创新
几千年来,中华的精英与明君圣主,从来没有人主张闭关锁国,一向按着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面向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中国人一贯追求世界大同、追求天下和平、万国咸宁,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民族从来不侵略别人,不欺压别人,对邻里友好相处。中华开放创新友好往来的事例极多,比较典型的有张骞通西域、唐僧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等。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西亚北非的外交通道,用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与西亚、北非各国互通有无,换回汗血宝马、葡萄、石榴、苜蓿、胡桃、胡麻、无花果、鸵鸟等。张骞是建立“丝绸之路”的“第一功臣”;玄奘即三藏法师,13 岁出家,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西行历时18年5 个月,行程5 万余公里,带回并译出经、论75 部,共计1335 卷,撰成《大唐西域记》。他行经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把佛教引入中国,还把大唐文化西传各国,三藏法师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是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唐朝公元652年在西安建立的大雁塔,就是为三藏法师藏经、供奉佛舍利、佛像的标志性建筑。郑和七下西洋,更是中华开放创新、面向世界的壮举。郑和,原名马文和,小字三宝,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永乐三年(1405年),率舰队出使西洋,共有舰船62 艘,人员27800 余人,1407年回国,历时两年,经太平洋、印度洋、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国。在1405年以后的28年间,郑和舰队,七下西洋,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到过西亚和非洲的东海岸,与所到国人民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至今当地人民还纪念他,为他立碑。他每到一处都宣传中华文明,并以丝绸、瓷器、金银制品、漆器、茶叶等和当地贸易,换回许多特产。郑和七下西洋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的航行早83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5年。“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建立的西南商道,至今有1500 多年的历史。兴于唐,盛于明清,分陕康藏、滇藏、陕甘三大主道和若干分道。实际上,茶马古道是一个中外通商交流的交通网络,经不丹、尼泊尔、印度,联系到西亚各国,一直到西非红海岸,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制品,行销世界各地,各地商品也传入中国,商业的交流,又带来文化的交流。1500年间,“茶马古道”体现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一直到二战期间,“茶马古道”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
海纳百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髓之一
总之,强大的中国古代,坚持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对外政策,友好、共赢、共富、互通有无,从不称霸,也不搞殖民地,是睦邻友好、和平外交的典范。
3、文化创新,加强软实力
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着全世界
中国古代文化世界第一,文化吸引力也是世界第一。仅就经史子集、图书文献等典籍就汗牛充栋,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所有发达稳定的朝代,都重视文化建设,汉代的经学文章、唐代的诗词歌赋、宋代的诗词典籍,明清的“才子书”,早已传遍全世界。先秦典籍、诸子百家、儒释道的经典,都是世界存量第一,连续发展惟一。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作为学子必读的“四书五经”,集成的《十三经注疏》等,都是经典的经典。这些经典蕴涵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核心价值与伦理准则,不仅形成了亚太地区文化的核心,而且影响着欧洲和全世界。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几千年来,有一个基本点:以中华文化儒家仁恕思想为骨干,博采百家之长,兼收并蓄,融合一切外来文明,这一点在《大藏经》中体现得最明显。汉、唐、宋各朝代,中国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是来中国学习中华传统、中华文化。到清末办洋务时,张之洞先生总结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简称“中体西用”,这一点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和魂洋才”很相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仅“四书五经”就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四书”作为科举教材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些经典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的“精神脊梁”,是“中华之魂”,也是中国人的香火血脉所在。近年来,正在恢复挖掘。仅就出口书籍统计表明,在中国近年来出口图书中,传统文化类占90%,中国代表团访美时赠对方《孙子兵法》、访泰时赠送《大藏经》、访俄时赠送《道德经》、《论语》、访韩赠送《易经》、访日赠送《十三经注疏》。从这一侧面也可以说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古老典籍被世界所认同,这种软实力的再提升、再挖掘、再创新,将有助于中华振兴。近年,中央关于“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就从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中国不仅是文化连续发展的样板,中华软实力从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清,一直领先西方,排世界首位,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惟一的不可替代的连续发展的典型样板。
总之,中国古代,不仅有“六大发明,八项技术”,还有市场、流通、文化软实力“三大创新”,这些丰富的成果,为厘清历史上“名家之问”提供了帮助。
三、中国科技教育与“名家之问”
古今中外名家和志士仁人,对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文化,一般不持有异议,但他们不忘国忧,关心中华前途命运,深入思考,也提出了一些切中要害又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1、张之洞之问
中华民族一直到清康、雍、乾时代,产值居世界之首,版图也是世界第一大国。但之后就逐步落后了,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等一批有国际眼光的志士仁人,忧国忧民,都思考着民族的前途命运。他们提出: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之后,没有面向海洋、面向世界的第二个、第三个郑和?但在西方,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之后,又有无数多的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这样一来,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逐步让给了西方,首先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国”,其次是美国,其他如法徳、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甚至日本,都在制海权方面远超中国,掌握制海权的列强还多次欺辱中国。
2、李约瑟之问
作为中国科技史专家的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十分熟悉,通过长期研究,他提出一个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森·博尔丁把这个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此后,这个问题就在中国和全世界传开了,引起了许多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视与研讨。有些中国学者,还延伸了李约瑟问题,提出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了,从而造成中国的进一步衰败。其实,李约瑟问题,绝非简单,这涉及到科学革命,社会结构深层改革的问题,更涉及到权力、金钱、真理、正义这些范畴的深刻的哲学社会学内涵和伦理认同。
瓷器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最好证明
3、钱学森之问
2005年春节,国家领导人看望94 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钱老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么多年培养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校的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近代史事实确实如此。从张之洞到钱学森,名家百年追问,反映了专家对历史的深刻思索。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科举,至今110年了,1977年恢复高考也有38年了,“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确实,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让家长、学者和全国人民都不太满意。对这个问题理应重视,而不是遮前掩后。应以史为镜,面向未来。与“钱学森之问”相联系的还有“丘成桐忧思”,在“钱学森之问”以后,许多老专家给国家领导人建议:研究一下西南联大、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等早年办大学的经验,总结历史经验,办好中国现在的教育。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发展,文明进步的大计而言,这三个问题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技、教育、社会进步是一个文明发展的有机整体。中华往日的辉煌和三百年的衰败,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民族前程的大事。中国进步,路在何方?只有明确方向,走对路子,才能勇往直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黄炎培“兴勃亡忽”的忧思
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黄炎培,1945年7月4 日,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到延安窑洞作客,和毛主席谈了“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个地区,乃至一国,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能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成功了,环境变好了,人就怠惰了。一部历史很清楚,成功后,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有“求荣取辱”的。总之,都没能跳出“兴勃亡忽”周期律。毛泽东主席坚定地回答说:我们找到了跳出“兴勃亡忽”周期律的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当今,英明睿智的上级领导十分重视这段谈话,2012年12月27 日,习近平主席与民主党派人士座谈时,又重新明确这段谈话的深刻意义和警示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兴勃亡忽”的历史现象,看清并把握其本质。一个社会系统,当它蕴涵的生产力丰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创新向上的时候,它是不会灭亡的;当它蕴涵的生产力枯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能力软弱时,它将会逐渐衰败;当它桎梏生产力发展时,就会走向灭亡。而生产力要素的核心,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一个社会系统有能力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并不断使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它就会具有救灾平险、改善民生、调整与平衡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力量,从而也就有强大的执政能力,因而也就不会灭亡。因此,执政党要想长期、有效、完整地执政,就应十分重视第一生产力,把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科技创新放在基础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执政党的科技能力大小,是执政能力强弱的基础指标。从反面看,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经历那么多经济危机和内政外交的麻烦而不灭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十分注重第一生产力,能集中全球科技人才,把握科技前沿,使科技连续创新,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有能力稳定其社会存在。以美国为例,其科技创新能力仍是世界第一,它蕴涵的生产力还十分丰富。所以,它将继续强大,不会,也不可能灭亡。相反,有哪个国家不重视第一生产力,不能解放、发展生产力,不能改善人民生活,那它就必然是死路一条。
黄炎培“兴亡周期律”提出的“兴勃亡忽”的忧思,是中华几千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激励和警示着人们。今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努力奋斗迎接两个一百年时,学习和重温毛泽东主席与黄炎培的谈话,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明确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明确了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意义。
五、科技腾飞,路在脚下
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我们从科技史角度总结历史经验时,我们不仅明确了中国古代“六大发明、八项技术、三大创新”,还对三个“名家之问”和“黄炎培‘兴勃亡忽’的忧思”,有了确定的意见和建议。
十八大以后,思路更明确了: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一个核心,四个全面”,“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这样,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回顾中国共产党建立94 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6 周年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主要分三个阶段:
革命阶段。这个阶段,在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设阶段。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用邓小平“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社会的建设;
全面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用“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一个核心,四个全面”,与中国实际和国内外社会存在的现实相结合,促进中国文明发展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发达强国看齐。“一个核心”,就是十八大以后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 字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的要旨就是“文明进步”;“四个全面”,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个核心,四个全面”是推动中国文明全面发展的法宝;是中国在后现代世界局势现状下,取得全面发展的理论武器;是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与发展。
如果,全党、全国人民,学懂并会用“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真正精细、完整、深入、准确、全面地落实和践行“一个核心,四个全面”,不仅能解决好“名家之问”和黄炎培“兴勃亡忽”的忧思,中华科技事业、科技人才培养,还必定会有一个翻天覆地般飞跃式的大变化。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例,中央高瞻远瞩,已经成立“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高端超大型装备和精细高技术微型设备制造的发展,这一重大举措必将促进科学精神、科学实验的大发展,推动科学社会化,推动民众从“手艺民族”向“工具民族”进化。再例如,如能完整地“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能解决一个困扰中国社会多年的“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必能真正实现邓小平指示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做到“荐贤举能,举而能先”,“举直错诸枉”,亲贤远小,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从而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行各业都能在受人民拥护和敬重的专家领导下心悦诚服地工作,彻底解决愚氓乱政、文恬武嬉、政怠宦成的干部状况。坚持“一个核心,四个全面”,必将极大地推动杰出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国自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1905年废止执行了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应当是一大进步,但“每个进化都伴有退化”,如同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废科举的善举,却带来三个负面问题:第一,选人用人不自觉地退回到晋代以前的十分落后的“举荐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的尴尬状况;第二,随之而来的“权力真理论”的盛行,把权力等同于科学真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强词夺理、愚而好自用、蠢而好自专,进一步造成更大面积的“外行领导内行、愚昧指挥文明”的状况,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前苏联“李森科式”的学术独裁、学术压迫、学术迫害;第三,各类科研机构、学校,普遍出现“官本位、行政化、官府化”的体制。
社会发展就是要让广大民众生活幸福
首先,废了科举制,也终止了严格考试、有任期轮换,不搞终身制的完整吏制,这一完整成熟的吏制体系也与科举制一同废弃了。新的现代社会完整的吏制不但没有建立起来,相反,随之而来的选人用人“举荐制”兴起了,“朝里有人好做官”、“选官不出豪门,举仕不出贵戚”,“靠关系做官、靠权力发财过好日子”的人纷纷上台,投机钻营、奸佞阿附之流,居庙堂之高;学高身正,爱国奉献之士处江湖之远。官场中贿赂公行,卖官鬻爵。举荐者与被荐者,出现君臣父子关系,公门为官,私家谢恩。这种丑陋的官场情况,延续了很久时间,而且扩展到医院、学校、科研机构。专家统计,在举荐制的选官体制下,官场腐败“黑数”高达87%,严重腐蚀了科学的正义与尊严。其次,“权力真理论”代替了严谨的科学知识,有权就有理,有权就可以管项目、挖经费,同时有权也就有了半真半假的学衔、职称。有权人,项目、论文署名在前,主编不编的现象层出不穷。本应教师和研究人员享有的,有权人都要有;教师和研究人员没有的,有权人还要有。
第三,各类学校、医院、科研单位,“官本位、行政化、官府化”,其行政结构与官府结构惊人的相似。这种“自相似结构”,成了“权力真理论”与“外行当家”的支撑点。有些外行人从配角自己升为主角,不仅要取代主角,进而还欺辱主角。
正因为学术界、教育界普遍地存在“权力真理论”、“外行领导内行”、“官本位、行政化”,这三个桎梏科技文明发展的“三座大山”,这样的新“三座大山”破坏了党和国家与专业人才的血肉联系,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崇高威望,妨害了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造成了人才大面积的向海外流失。因此才有老专家们的深深忧虑。
中国共产党建党94 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6 周年,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完全有条件实现“干部四化”,使“俊杰在位”,但因干部体制等原因,却没能做到。实际上,指鹿为马的“权力真理论”是对科学精神的反动;“外行领导内行”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官本位、行政化”是科学精神的枷锁。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这些新“三座大山”应彻底推翻。
“天道循环,否极泰来”,十八大以后提出的“一个核心,四个全面”,这一“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随着改革的深化,选人用人的严格法制体系必将建立。那些滥竽充数、不学无术、工于心计、投机钻营的人必将淡出官场,退出科技教育领导系统。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党内风清气正,再加上,现在中央倡导的全民阅读,学习读书将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读书,使民族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使民众国际眼光拓展;网络的发展,使老百姓的话语权越来越强。民意不可忤,正义的人民的力量,也必将堵塞住靠权力发财、靠权力过优越生活、靠权力高人一等的丑陋无耻的邪僻之路。邓小平说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必将形成。
古老智慧还在为现代服务
天道无私,常与善人。随着深入、精细、准确地落实“一个核心,四个全面”,“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必将做到“选贤举能,俊杰在位”,还科技人才环境一片蓝天。“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量杰出科技人才,必将纷纷脱颖而出,为祖国现代化施展才能。如果世界文明史以五千年计算,中国高度发达的古代科技,领跑世界各民族达4500 多年,假如从1543年5月24 日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出版算起,近500年中国确实落后了,但经过调整、充实、发展、提高,还仍能有条件领跑世界科技前沿。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当今中国进入盛世,又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一个核心,四个全面”这样“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宝,中华民族重新领跑世界科技的曙光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