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什么让污油蒙了心?

2015-12-09张莉

天涯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潘盼盼老潘

张莉

是什么让污油蒙了心?

张莉

《试菜》是静止的。所有人都围在圆桌上。它从一个年轻人的婚宴开始,圆桌上围坐着新婚夫妇的同学们,后来加入了新婚夫妇。当然,人的面容是模糊的,而妻子们的形象,更是虚的。结婚那年,易立德是县丝厂的会计,但他的理想是开书店。当时,他讲得最多的口头禅是:“我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作为读书人,“我”与易立德因书结缘,成为朋友。“常常为某个观念争得面红耳赤。那是以前,现在不争论了。”时隔多年,从青年到中年,大家越来越富有,虽然也常常围坐在桌前,但人似乎变了。为了挣钱发财都用尽各种手段,许多人都见怪不怪了。不过“,我”是个例外。

有时,因为某个社会时事,让我愤懑不平,我立刻会扑面的爱憎分明,义愤填膺地囔囔:“太无耻了!”或者是:“什么世道啊!”譬如这天,谈起一副对联:“我爸是李刚,我爸李双江”,我立刻严肃地发表见解:“教育!都是教育的问题!传统的师道尊严丢了,礼义廉耻没了,社会也好,学校也好,教什么啊?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再加上家教失缺,不出事情才怪呢。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的失败。如果再不重视,一个国家的监狱比学校多,这个国家会成为地球上的笑话!”

每逢此时,“搭局”会猛扣一张牌到中间,唾沫飞舞,以捍卫者的姿态回敬我:“幼稚加无知,傻大空。”

或者是深恶的语气:“要在以前,你就是反革命。”

伟龙会逼出一句口头禅:“剪刀、榔头、布,都是命。”

易立德呢,准定会清清嗓子,微笑着,十分礼貌地说:“哎,立新,立新,你是读书人,不作兴这样讲话,太偏激了。嗯,是花,杠开——胡了。今天就到这里,我们去试菜。”

当然,《试菜》的主题是试菜。第一次的菜花吃起来木渣渣的,并不入口。而第二次的花菜又上来了。“还是一样的圆瓷锅,瓷锅下面,还是十分好看的蓝火苗。瓷锅里面,少许汤汁微微笃滚,有各种颜色的配料,青红的是辣椒,白色的大蒜头,黑色的木耳,油白透亮的是肉片,主菜是淡绿白黄浑然的花菜,看不出丝毫的变化。”没有变吗?看起来原料还

是那个原料,但确实变了。花菜送到嘴里,“居然酥绵细致,咸淡适中,微辣增香,一点没有木渣渣的口感。”

你不得不想到人生。人还是那些人,但境遇变了,朋友间的感觉也就变了,大家的心都变了。试菜也是试人心。许多东西因此被试了出来。油是试纸,酒也是。新的花菜如此好吃,让人赞不绝口。那么,问题是,那个新的花菜何以好吃?

那个花菜,不是根茎都实在么,木渣渣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餐饮的秘诀,重油,那就先过油。花菜洗干净了,切好,用一种特殊的油,测不出成分的,热滚,花菜下去,就那么几分钟,起锅。嗬嗬,我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用一种特殊的油,测不出成分的”,易立德酒后真言,道出的是秘密,也是他之所以成为富人的手段。“嗬嗬,我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是一个有天赋的人!”这句话似乎构成了反讽,让人心惊。《试菜》写的是日常,写的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日常的人和事,那些看起来没变其实已经变的事情。关于情节的设置,小说作者显然花了许多心思。透过“试”,不仅仅测出人心,也测出世事变化。但是,有时候巧妙的设计似乎让人觉得缺少了某种水到渠成的东西。作为读者,在日常性与戏剧感之间,我更着迷于日常中不经意的微妙变形,那种静水深流。坦率说,仅就这篇小说而言,我更欣赏小说中流露的沧桑感。

“我们的心呢,已经坍塌,不再严密,春意跟热闹,早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冷风偷走了。我努力清醒着,却心如印烙,层层抽剥。电梯到达一层,都走散了,我定一定心,还是难过!我想,那个孤零零躺在六楼床上,醉沉睡梦,秘密离婚的他,此刻的心,被冷风一层一层巡游和包裹,必定跟我同样的难过。”——如今,有哪一个中年人不是这样的惨淡心境呢?如果你想到以往,想到我们以往的“恰同学少年”,哪个人的心不会突然坍塌,碎成一地呢?《试菜》让人认同处在于它写出了人到中年面对世事的无奈和无能为力。

与《试菜》相比,《小潘的哲学》中小潘的命运更让人感慨。小潘从事的是陌生的职业,丧事主持,在许多人眼中“卑下”的职业,却也赚钱。对金钱的着迷使小潘选择了这个职业。“我才不接你的班呢!正式工有什么了不起啊,我能寻钱,铜钱就是正式工!”“铜钱就是我的女人!”小潘对老潘说。人生如此相近,父子间的轮回很快就到。小潘的儿子盼盼长大,在小潘要求他应该认真读书时他嘴里的回应是:“有钱就有出息。”与当年跟老潘顶嘴的小潘如出一辙。

不仅仅是金钱迷了儿子们的双眼,甚至也夺走了他们对父亲的尊重。他们像被钱蒙着双眼的驴子拼命向前奔,可是,奔的都是什么呢?小潘的儿子过百日时,父亲老潘猝死。因而,小潘有了他人生的困惑。“哥哥,你读过书的,你告诉我,有报应这回事情吗?”他又问了一句:“是不是我作孽啦?”十几年过去,小潘儿子盼盼的困惑依然如是。有一天盼盼也忽然问我:“伯父啊,你是读书人,你告诉我,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是不是有因果这回事啊?”

这样的问话,让人想到《祝福》中祥林嫂那句话:“一个人死了之后,有没有魂灵的?”在鲁迅那里,魂灵的问题有它的指向。它使我们意识到,祥林嫂身上所受到的那些“压迫”,那些让人无法忍受的迫害,让我们想到社会及文化语境,也想到一个人的信仰无依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去认识,会发现《小潘的哲学》中对“报应”理解的不如人意。看起来小潘和盼盼的“报应说”在小说语境中指的是他所做的丧事主持的职业,选择从事这职业使他害怕“报应”。顺着小说人物的恐惧往下读,我们会发现,小说每一个故事环节似乎都是报应,甚至可以说是连环的:老潘去世,小潘的妻子一家的去世,以及小说最后,盼盼为母亲一家做了丧礼仪式之后将蜡油倒进嘴里的惨烈细节。结尾虽然让人震动,但也让人生出疑问:难道小潘一家接二连三的不幸只是因为小潘和盼盼选择了丧事主持这个职业?

也许,小说人物从老潘到小潘再到盼盼,都认为或担心这个不祥的职业会给他们带来厄运,因而,他们想当然地以为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与此有关。但是,这不是事实。老潘的猝死与小潘妻子一家的离世,与他们的职业没有必然联系。他们选择这样的职业来挣钱并不是错误,既然不是错误,何来报应一说?小说为人物命运设计的偶然因素太多了,稀释了这篇小说本该有的日常性,也稀释了这部作品对于丧事主持这个职业复杂性的书写。

事实上,作为读者,我尤其赞赏邱建琴那句对世俗偏见的回答:“毛主席说的,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我对小说中小潘一家在葬礼服务上所做的那些周到工作抱有好感,而盼盼在葬礼上的童声演唱更让人惊艳。——对生命的尊重不仅仅在于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也在于如何体面地送一个生命有尊严地离去,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小潘以及小潘一家的职业具有神圣性,小潘应该得到尊重,即使他只是为了赚钱又如何?靠自己的辛苦劳动赚钱并不是错误,不应该因为他只想赚钱而否认其所从事职业的意义。

小说中,小潘一家对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崇高意识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作为小说叙述人,却应该有更为清醒的态度,应该有能力跳出小潘一家的叙事逻辑从更高层面理解丧事主持这个职业,应该给予这个职业以公正而更有意义的评价。更进一步说,面对丧事主持这个职业,小说家面对的是更为深入而迫切的问题:那些每天与死亡打交道的人,对死亡和生存是不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不断亲见死亡会刺激他们对人生的理解?还是会使他们对死亡越来越麻木?叙述人敏感地意识到小潘一家生活的文学性,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题材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关于生与死、关于报应与生命尊严,关于金钱与精神信仰之间的纠缠关系。《小潘的哲学》这一题材提供的应该比小说目前表现出来的更复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书写又能提供宽阔书写空间的题材。

当然,即便小说有以上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作为读者我依然对这两部作品抱有深深的好感。它们触动我的地方在于,你能看到小说家的纯粹,纯粹的愤怒,纯粹的怀疑,以及,纯粹的相信。你能看到他小说中的人物为一些精神上的问题受到的真切困扰。——那些菜真的好吃吗?得到大量金钱的小潘,他真的幸福吗?难道钱真的能安抚人心,钱真的能支配一切?以及,你相信报应吗?这是朴素的萦绕在我们内心的问题。小说家希望借一种独特的试纸去测试人心,他希望以文字书写使众人看到那被油脏污了的心,他试图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愤怒和无奈。

据说,小说的作者老于头是位大夫,生活在江苏。得知作者背景后我再一次在脑海里勾勒了这两部小说的轮廓。我试图想象那位忙碌的大夫深夜里对着电脑写小说的场景。那个场景让我感慨。自然,想到那个场景,我也想到小说叙述人的信与疑。他有态度,有

立场;有信,也有疑。

——技术上虽然有瑕疵,但依然让人心中有感应,这两篇小说使我重新想到我们写作小说的最原初动力。心里有郁闷,心里有不甘,心里有希望,心里有热爱,于是我们拿起笔,写下我们的所见所闻,世间百态。在今天被故事化和同质化写作充斥的时代里,那个最初的状态、最混沌的状态反而让人心生喜悦。

张莉,评论家,现居天津。主要著作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魅力所在:中国当代文学片论》等。

猜你喜欢

小潘盼盼老潘
老潘学车
有难同当
有难同当
分享有原则
谁都不喜欢我
老潘和铁头
王迅:“老潘”代表了社会中的大多数
鸭子学飞
千万别多想
房东和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