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灵魂病、药及其他
2015-12-09东君
东君
咳嗽、灵魂病、药及其他
东君
一
在普鲁斯特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名厨娘为了弄走一名帮厨女工,就把削芦笋皮的任务交给她,久而久之,芦笋的气味竟使女工诱发了严重的哮喘病。我不知道普鲁斯特本人是否对芦笋也相当敏感。不过,读他的小说或散文就能知道: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此君平素视哮喘如猛虎,病笃时,就待在家里,连窗户都不敢开,即便是清新的空气都有可能让他呼吸困难。女诗人毕肖普也是如此,一绺动物的毛发就能让她咳嗽不止。这些人的感觉神经比常人纤细,举凡春日飘荡的花粉、柳絮,乃至昆虫的粪便和动物尸体风化后在空气中形成的细微颗粒,对他们都带有某种致敏作用。大多数哮喘病频发于春秋二季(尤其是季节交替之际),如果拿某种动物来比喻这种病,我会选择那种在春秋二季发情的猫——对普鲁斯特来说,那是一只大猫。
医学上也把咳嗽称为一种“重要的呼吸系统防御机制”,即是说,咳嗽能帮助我们清除咽部和整个呼吸道的黏性分泌物。因此,偶尔咳嗽,就跟打喷嚏一样,非但无害,反倒对身体有所助益。但我们如果仅仅将咳嗽视为一种“剧烈而急促的呼吸运动”那就错了。我身上有几种慢性病,其中就有一种挥之难
去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生活是慢的,疾病是慢的,无以名之的厌倦也是慢的。有些疾病把我们的身体当作客栈,有些疾病则把我们的身体当作永久的住家,赖在那里,与身体不合日深,变成恶客,而主人自然要常常掏钱侍候它们。有时候,善待它们,它们也未必领情;但若是薄待它们,它们准会伺机加恶于人。我身上的老毛病就是这样一副脾气。
我小时候就患过“百日咳”,母亲把橘皮切成片,放在日光下的窗台上曝晒,然后入药让我服用。后来我看到中药里面有橘皮,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一种亲切感。这种橘皮,在中药里称作“橘红”。前年,我给新家外墙挑选涂料颜色时,一眼就看中了橘红色。阳光照在墙上,除了让我意识到时间的流动不居,有时候也让我无端觉得某种草药的灵魂就是这种颜色,尤其是在夕阳的映照之下,墙壁的颜色会变得更凝重,让人忽然间心生暖意。我不清楚,自己喜欢橘红色是否与小时候经常看到窗台上晒着的橘皮有着隐秘的联系。大约十多岁时,我发过一次哮喘病,但我那时并不知道这种病自此以后将如影随形地伴随我。有时候,我咳嗽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还要多,仿佛身体中的疾病要通过咳嗽这种方式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不满。疾病也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言说方式和节奏。反过来,咳嗽就意味着我们在跟疾病对话(一种反向的对话)。早些时候,有位医生对我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光靠药物是不够的,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发声练习。歌曲的节奏能让人肺部扩张、肺活量增强,呼吸加深加长,最终使支气管有一种和畅之感。也有一位医生建议我每天吹一吹口琴。因此,我真正接触音乐是从口琴开始,而且浅尝辄止。我先后买过廿四孔、十孔廿音的规格不同的口琴。那时候商店里只卖一种牌子:百灵牌。我进行音阶练习时,呼吸不是很困难;开始伴奏练习时,呼吸就不够用了,以至出现了难听的杂音。此间,我在一个镇上的教堂乐团中当过三个月的萨克斯手,因为肺活量不够,未能很好地调息换气,我翻来覆去只能吹奏《日光之下》的前半部分。我与音乐之间所发生的微妙而短暂的接触,自然也没有治愈我那该死的慢性咳嗽病。它跟我一起成长,变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要知道,病毒这东西也会聚众闹事,而且很讲江湖义气,须得药物治治它们;偶尔也有些不讲理的,不按牌理出牌,药物也奈何不了它们,于是就任其所为,一点点侵蚀我们体内那些健康的细胞。很多病不药而愈,是常有的事;但因药而变本加厉,也是不乏其例的。我的咳嗽病不得根除,据医生说,恐怕是吃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抗生素以至产生耐药性的缘故。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面临这样一种悖论:有时候人必须依赖药物而活着,反过来,药物有时候也必须依赖人而活着——当药物进入人体,它开始分解,一部分与病毒同归于尽,另一部分则十分顽强地留下来,变成人体内游动的活物,天晓得它们是否会衍生成新的病毒?
日光之下,已有的病,后必再有,算不得什么新奇了。我母亲在中年时期得过肺结核,父亲晚年也得过此病,甚至一度被一名医生误诊为肺癌晚期。所以,我若是咳嗽不止,他们就会担心我肺部出了问题(医生说肺病这东西很有可能会遗传)。出于这方面的忧虑,我每年体检时都会做例行的肺部检查。我的咳嗽病也怪,不发则已,一发就是数月。那阵子身体消瘦不说,精神状态也很糟糕。因为气短,所以不想说话。常常是一副目光呆滞、性情冷慢的样子。有时照镜子,会把自己吓一跳。因此,我索性深居简出,减少与人交往,以免人家不知就里,误以为我态度倨傲,不好相处。然而,闷在家里像吞食面包那样吞食孤独,也终究不是个法子。因此,我出门时,常常是独来独往,选择的运动方式也是那种单独可以完成的。每回旧病复发,总想
找个彻底根治的方子。但医生总是这样告诉我,这种慢性病落在我身上,可能一辈子都治不好,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要人性命。按照佛教徒的说法,这大约也叫业障病——过去造业,没还清,今生要还的。我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大可以不相信这种说法。“一辈子都治不好”云云,当然不能视为不治之症。法子还是有的,但要抱持一种打持久战的决心。也就是说,我若是能把疾病拖到自然衰老那一天,就意味着胜利。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都已经把“慢性支气管炎”更名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了。换一种称谓,就让人对这种病不敢忽视了。这期间,我用过不少西药:阿莫西林、萝酶片、孟鲁斯特纳片、丙酸倍乐松气雾剂。中药之类,双黄连、罗汉果、冬凌草片、枇杷膏之类也没少吃,以至有一阵子舌头都呈柠檬黄。妻子的祖父早年开过中药铺,因此给我抄了一份药方,我保存至今。这药方叫“应梦人参散”,据说宋代书法家米芾当年患了咳嗽病,迁延不愈,就是照这药方,服后即愈。“人参散”记的也都是寻常草药,诸如白芷、干姜、青皮、桔梗、白术、炙甘草、炮姜等等。它能流传下来,大概是借重米芾的缘故吧。就像明清一些话本小说,托名于名家,就留了下来。在我常识范围里,梨子加冰糖,用慢火炖,吃了就能生效。后来我又听说,最见功效的水果不是梨,而是葡萄和桃子。有一阵子,我又改吃葡萄和桃子了。但这些东西只能作为食补,咳嗽病真犯了,仍然无济于事。总之,无论中药、西药乃至补药凡有功效,我照单全收,都曾试过。在咳嗽频繁的日子里,疾病的气味就是各种药物的混合气味,也是药物进入胃里之后因为短暂的不适而突然泛起的那股酸味。
吃药就仿佛在暗夜里提着照明物走崎岖山路,虽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路况不致绊倒,但它所照亮的只是眼前一块地方,至于前方隐匿的诸种凶险,它是照不到的。也就是说,药物所能解决的,只是眼前一些容易消除的疾病,它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的朋友当中,有几位诗人与作家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跟我一样,他们一咳嗽,喉咙里就带有哮鸣音。我们知道,随岁月而来的,不仅仅只有皱纹和智慧,还有疾病。哮喘病随着年纪增长,就会像山谷里面的阴影那样变得越来越深。我所认识的老诗人高崎,也时常为这种痼疾所困。他去世前半个月,还跟我通过电话,我们谈的不是诗,而是哮喘病以及相关的防治方法。高先生称自己生平对药物有一种天生的恐惧症,但又不得不吃药。由于担心旧病突发,他每日晨起都要吃两片生姜;平常出远门,也要带防备哮喘的药物。
身边带一点药,通常会有一种安全感,就像一个身处危境的人在身边放一把用于防身的武器。但有时候,疾病不像是冲着身体而来,而是冲着那几种药物。我对药物向来是深恶痛绝的。用药的本意就是降伏疾病,后来却反过来不得不臣服于疾病在我们身体里所推行的暴政。那些毫无用处的药物几乎成了向疾病这个暴君进贡的物品。是的,疾病就是一个隐形的暴君,我们看不见它,却能感觉他的存在,以及它所带来的威胁。更为可怕的是,有些药物最后就变成助纣为虐,反过来摧毁我们的身体。
有些医生所开的药也不可谓不对症,但即便是妙药,也并非人人适用,用药不当,其危害有甚于不吃药。我母亲患肺结核时,医生给她开了一种叫雷米封的西药,结果服药之后连续几天发高烧。一说,这种药与鱼肉相克,吃了就会对病人会产生副作用。但我母亲不鱼不肉,也照样发作,这就让医生束手无策了。后来有一回,母亲忘了服药,高烧居然退了。医生这才明白,有些药是因人而异的。停药期间,母亲遵照医嘱,吃了一阵子氨基酸营养品,病也就渐渐痊愈了。十几年后,
父亲生同样的病,吃同样的雷米封药,居然很管用。有一年,我从夏末开始咳嗽,一直咳到岁末,其间吃过西药,采用过偏方,都不见好。富于戏剧性的是,有一回我吃了一种上海买来的止咳药(西药)之后,咳虽未止,失眠症倒是给治好了。后来翻看药物说明书,才知道其中有一种药是有助于睡眠的,如此歪打正着,也算是因祸得福了。但我的失眠症只是短时期治愈,咳嗽时间一久,那种药物对于失眠的效果就有所减弱(我不敢径服安眠药,是怕将来会产生药物依赖)。因此,咳嗽与失眠互为恶邻,就让我备受搅扰,苦不堪言。次年春,我下了狠心,决定停止吃药。不出半月,咳嗽居然就止住了。
咳嗽是身体的自我宣示。经验老到的医生或乡村郎中能根据咳嗽声,判断病人咳嗽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有些人,因为知道自己有病,所以时常处于警觉状态。其表现有二:一种是高度紧张;一种是能以安闲自处。前者常常被疾病带来的忧虑所困扰,其中有一部分人并非死于疾病,而是自身的忧虑;而后者能把病当作福来享,往往能得享天年。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上有位老村长,也患有咳嗽病,每天天一亮,就能听到他的咳嗽声,跟公鸡一样准时。与他年纪相仿的老人后来相继走掉,而他一个被视为“病人”的人偏偏活到了八十多岁。村上的人也有说法,认为这是“破漏船划得远”。一艘船,因为有破漏,所以知道怎样修补。有些船,看不出破漏,划到河中央,忽然豁开一个洞来,那才叫危险。老村长死了之后还会有新村长,这一切就像童话故事里所发生的。我们村上之后出现的新村长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他会画画,为人和气,颇善谐谑。有一回,他看到上一任村长的遗孀在瘫痪卧床多年之后忽然被人搀扶着走出门,就开起玩笑来说:“小姐被丫鬟扶着,从楼阁出来喽。”这话说完后没多久,这位会画画的村长居然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得了不治之症。村长去世不知过了多少年,我却发现那位上任村长的妻子仍然好好地活着。于是,人们又说到“破漏船划得远”这句老话了。
二
古代西方曾流行过一种观点:有些疾病受月相变化的影响,比如躁郁症;有些是受星相变化的影响,比如流行性感冒。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说一些有精神病史的人在四五月份容易出现“桃花疯”,很大程度上与夏季日照的延长、空气中的电离程度变高有关,也就是说,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带来内分泌激素与神经递质的变异。苏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标志下》一书里面有一种颇为隐秘的说法:土星的影响,会使人变得漠然、忧郁、迟钝。在她看来,本雅明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土星气质的作家。
巧合得很,本雅明最喜欢的两个作家卡夫卡和普鲁斯特,居然都患有咳嗽病,尽管他们的结局不同:前者死于肺痨,后者死于心因性哮喘。普鲁斯特,这位畏寒、怕风、弱视、皮肤过敏、胃纳不佳的作家,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家人的呵护之下。他有一个身为医生的父亲,还有一个以护士自居的母亲,但他们谁也无法医治普鲁斯特的疾病。有人甚至通过普鲁斯特的作品发现,他除了哮喘病,还时常有一些诸如感冒、发烧、牙疼、肘痛、头晕、进食困难等症状。谈到普鲁斯特,本雅明说:“医生面对他的疾病束手无策;作家本人也同样如此,他只能系统地将疾病用在写作上。”正如普鲁斯特把1917年发生的一次剧烈咳嗽戏称为“犬吠不止”,卡夫卡也曾把发自肺腑的咳嗽称为“动物”,而本雅明进一步阐述说,咳嗽是庞大的兽群中最前列的岗哨。这只猛兽会把人的其他一些器官慢慢地摧毁。有意思
的是,本雅明谈论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的疾病时,常常会使用隐喻性思考,而苏珊·桑塔格谈论本雅明时也是如此。
身体的疾病能变成灵魂的疾病,而灵魂的疾病也能转变为身体的疾病。这是苏珊·桑塔格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之后所写的一本书《疾病的隐喻》中的一个观点。
弱不禁风者,亦必弱不禁病。林黛玉和肖肖普,都属于患哮喘病的女诗人。林的发病期多在孟春,曹雪芹在小说中称之为嗽疾。其病理表现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种病,生在富人身上就显得娇贵,生在穷人身上就讨人嫌了。曹雪芹描述黛玉的病身,费了不少笔墨。以至让人觉得,黛玉要是没生点病,不知该逊色多少。还有薛宝钗,也不遑多让,因为有胎里带的热毒,偶尔也会犯哮喘病。曹雪芹到底是怜香惜玉,在小说中竟杜撰了一种冷香丸。据说这是治疗咳嗽的特效药,药物成分中含花粉、石斛、元参、麦冬之类。宋淇先生对这种冷香丸做过详尽的考证,不过,薛宝钗有没有把这种冷香丸分赠给林黛玉,他没有提及,翻翻原著,也找不到这方面的证据。原因大概是这种药物的炮制过程比提炼造原子弹用的铀还要麻烦,薛宝钗自己留着,哪里还舍得送给林妹妹?也有好事者曾将书里面的药方抄出来,请教一位老中医,如法炮制,可有疗效?老中医的回答是叫人失望的:这种炮制法显然有着夸大其词的成分,即便有效,也没有像曹公说的那么好。胡兰成曾说,林黛玉与霍去病都是不宜家室的。这种说法既离奇又不无道理。我后来在别处看到也有人把林黛玉与切·格瓦拉放在一起作比较,说是林黛玉一面流泪,一面写诗;格瓦拉一面咳嗽,一面射击。这种说法也很有意思。林黛玉一生气就犯病,咳嗽,不外乎老中医说的“痰热郁结”或“阴亏热结”。可以想见,像林妹妹这种文艺女青年,敏感多思,很容易积郁成疾,其结果是,咳嗽益发短促猛烈,甚至出现午后潮热低烧、面颊绯红、盗汗、软弱无力等症状,直至最后吐血而亡。在宝玉看来,林妹妹是为他而吐血,为他而死。他无法原谅自己。就像乔伊斯在《死者》的后部分所描述的那样:女主人公格莉塔听到那首《奥格里姆的姑娘》,就想到了那个英年早逝的情人。她固执地认为:他是为她而死的,而她的情人究竟是因何而死?乔伊斯也未能免俗地把“肺结核,或这种类型的病”安在这个文雅的年轻人身上。想想吧,女主人公将要动身去都柏林,一个患了肺结核的年轻人就站在她楼下的花园里,迟迟不愿离开,而雨珠从树上坠落,打在他苍白的脸庞上……
肺主悲伤。一个人肺气变得虚弱之后,不仅脸上失色、目光无神,而且内心也会变得凄暗。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在小说或传记中看到某位忧郁的诗人死于肺病。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认为:肺病就像是一种灵魂病。她援例说明,在很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主人公死于肺病是一件常有之事。因为“肺部是位于身体上半部的、精神化的部位”。“现在,一种非肿瘤形式的癌症(比如白血病)出现在商业圈电影里,取代了结核病曾经包揽的那个角色,成了夺取年轻人性命的罗曼蒂克的病。”
三
因为常犯咳嗽的毛病,我看报纸时,对相关的新闻报道也总是格外关注。有一次,我从一份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报告中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三亿人患有哮喘,每二百五十例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例是由哮喘所致。在全球,治疗哮喘所花费的成本已超过治疗肺结核与艾滋病的成本总和。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慢性疾病。哈维尔在《论故事》的开头部分谈
到一位患严重气喘病的朋友,他是政治犯,身陷囹圄数年。由于狱友时常抽烟,他提出换牢房,但狱警置之不理,使他病情加剧,临终前,他致电一位报社编辑,说明此事。哈维尔说:“这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但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理解的。报纸需要一个故事。气喘病不是一个故事。死亡使它变成一个故事。”在“非典”流行期间,人们似乎开始关注“呼吸是多么困难”这件事了。我和那些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甚至被禁止在公共场合咳嗽,仿佛咳嗽跟反动言论一样不合时宜。“非典”结束,我们又可以放开喉咙在公共场合咳嗽了。但我们正如哈维所说的:“我们不值得注意,因为我们没有故事,也没死亡。我们仅仅有气喘病。”
如果说“非典”时期,忍住咳嗽是一种有意识的、深自敛抑的行为,那么,置身于雾霾天气里,再不放开喉咙咳嗽几声,受伤害的则是我们自己。现在出现了一种在常人听来有些不可思议的说法,那就是,一些医学专家开始鼓励一部分人要学会主动咳嗽。也就是说,没有病恙的人,每天要适时、适量地咳嗽几声,以便让“咳嗽带来的巨大气流及时清除喉咙里面壅积的痰液和呼吸道里面堆积的毒性物质”。这一阵子,我大清早去公园锻炼身体时,除了听到鸟鸣啾啾,便是看到河边几个老人将双臂缓缓抬起,猛地爆发出整齐划一的咳嗽声,然后,在垂臂的同时,又“卟”的一声朝河里吐了一口痰。如是者三四。我们在公众场合咳嗽、吐痰居然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我们看到显微镜下放大一千倍的雾霾颗粒时,对疾病的恐惧是否也放大了一千倍?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常说,眼不见为净。什么东西,我们不去看它,或者看不见它,它似乎就不存在了。有时候,我也常常会抱此自欺欺人的想法。然而,在雾霾加重的天气里,当我觉得鼻腔和嗓子眼发痒时,又会意识到那些悬浮颗粒的存在。呼吸道一旦藏污纳垢,打喷嚏、咳嗽也就随之而来。女儿尚幼,身体单薄,肺弱,天气暴冷或体质差了,就容易犯咳嗽病。吃药打针只能管一时,无法清除这种遗传性慢性疾病在体内埋下的发达根系。何况,现在有些医院和诊所的盐水里都加了抗生素之类的莫名其妙的药物,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身体会构成严重的损害。有时候,孩子犯了咳嗽病,我不忍心让她挂点滴,只是让她吃点常规药物,药效虽然不强,但治病聊胜于无。半夜里听到女儿的咳嗽声,心里面也只能念叨几句:忍一忍吧,忍一忍吧。在疾病面前,我们说到底不过是一名可怜兮兮的仆役。
关于咳嗽,我还想顺带谈谈另一种与相之关的话题。有一种咳嗽与病理学无关,它包含了嘲弄、不满、愤怒、拒绝等各种隐秘不宣的情绪反应。有一种咳嗽曾是地下工作者的接头暗语,是领导显示官威的发声方式(也是体制话语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长辈警告晚辈的信号(它相当于鲁迅小说中那个抽鼻烟的七先生打出的一个响亮喷嚏)。会场里如果有一人突然响起一声咳嗽,就很容易传染给另一个(那是因为“个体的存在感知”被唤醒?)于是,一个人的咳嗽就会变成两个人、三个人、N个人的一连串咳嗽。这一片弥散开来的频繁而又脆硬的咳嗽声,就是一种集体抗议的标志。
特朗斯特罗姆在《东德十一月》中这样写道:
这里很安静。
教堂取水的钟桶
在叮当作响
某人坚定的咳嗽
在呵斥所有的东西
翻译过特朗斯特罗姆的北岛先生曾在一
首题为《早晨的故事》的诗中,以一种反讽的口吻描述了另一种可能与政治气候有关的咳嗽:
用语言的暴力建立的早晨
改变了早晨
人们的咳嗽声
这年头,谈论咳嗽时涉及到政治敏感话题也不行,写到这里,还是赶紧打住吧,免得有人指责我谈论咳嗽还有什么深意存焉。
东君,作家,现居温州。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的《树巢》,小说集《东瓯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