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自然中,何患琴瑟和
——赵先闻绘画印象记
2015-12-09任怀强
任怀强
【华夏艺苑】
身在自然中,何患琴瑟和
——赵先闻绘画印象记
任怀强
早就有人提出的“画从书出”“以书入画”“笔墨为尚”精准地表达出了书画家赵先闻先生的艺术人生。书画家赵先闻先生擅书法、篆刻及花鸟。他创作的花鸟写意强调色彩,他的画作既不是传统的没骨,也不是西方的水彩。赵先闻先生把自己这种创作手法称为拓彩。他画过连环画、油画、水彩画等。那些画作,一眼看过你只能感觉到画面舒适、用色鲜亮,惊叹大红大绿也可以如此优雅。如果你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看其画作,他画过连环画、油画、水彩画,化古为今,绘画介于抽象具象之间,画面效果犹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述的那种:“用笔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自如地表达“我”的心境和自然的意境。
赵先闻先生的绘画用笔天真烂漫,画面斑斓浓郁,草木丰茂。绘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深入大自然。赵先闻先生笔下一朵花也可以极尽绚烂,尤其荷花之展现生命之美。赵先闻先生的作品名称如诗一般,每一幅作品名称都不是刻意去抒写,而是创作之时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赵先闻先生热爱自然,同时对人类不尊重大自然深感悲痛,他的作品有对大自然的悲悯之心。而带着发现的眼睛观其画作,你会发现他的视角独特、热情,作品感情细腻,各种生动的趣味,也许是大胆的用色,也许是柔美的线条,亦或独到的题材,或许是所有,打动你的内心,给予丰富的感受。总之他作品的怡然、自然、生动趣味,花鸟画的形神心造、气韵酣动,让观者情不自禁地去品读他与他的画作。
赵先闻先生是位具备广泛传统文化综合修养的画家。豪爽的性格,遮蔽不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洞微幽明。对艺术,他有一种永不停歇的自我发掘意识,并深深地沉浸于这一复杂的过程之中。他赋予彩墨荷花一种关于生命的寓指,试图连接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在他看来,当代消费文化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禅意的心境去过滤,而对于人性修为的传统文化则可以通过一种新的视觉图式获得再生,他的彩墨荷花作品就是过渡传统与当代的方式。
赵先闻先生的创作过程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日常体验,一种类似禅修的日常功课。滨州的琐碎公益公务,让他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沉浸于自己的画室。因此,绘画对赵先闻先生来说,既是他超离日常生活的自我独处,也是他逐渐凝神入定的意志自觉。每一张作品,都是他抒怀自己的精神畅想,更是他寂然独立中的自我表达。对于先闻而言,艺术不但是一种若即若离自我觉察,同时,也是可以暂时抛弃自我的解脱,赵先闻的作品也具有了影响观者的那种特质——让你的心不再受到外部社会的影响侵扰,也没有了任何欲望所带来的压力羁绊,在先闻肆意的挥洒中,在他手中饱含墨汁的笔与柔软宣纸摩擦的曼妙微声中,不仅先闻沉湎其中乐此不疲,也让世界似乎变得寂静、无染而纯真——这在当下显得如此珍贵。
赵先闻先生的作品,强调和突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立场,在此精神支配下,先闻非常自然地把油画图式转换成了中国画的视觉语言,彩墨荷花的线条是书法与线条的抽离,浓淡渐变的线条呈现出时而折断、时而隐去或自我伸张的风格,时而迅疾,时而凝重,时而聚合,时而发散,似乎要使时间有可视性,让人可以感受到生命体和人的情感状态。在先闻看来,每一条线条都是该线条本身的内在历史的体验,它无须做出任何解释,它有其本身存在的关系和意义。他非常崇尚简洁“美学”,追求以少胜多,但画面上呈现的是那种探之茫茫、索之缈缈的虚空感,能放笔直扫,出没于有无之间,志冰将书法线条的抽象性演绎成一种东方式的美学意境——从“得意而忘形”到“忘我悟道”的境界。
文人画的墨荷花通常笔法简洁,清幽之至,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他们的观赏中明显夹带自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以说是每一个知识人应有的文化情怀,我用绘画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语言,更为积极、更为主动地去接近艺术的本体”,先闻彩墨荷花不是对自然风情的猎奇,也不是将民众的普通性低俗化,他对特定环境中存在的人的关注,包含了饱满和舒缓的审美情致叙述,表达的是个人内在精神的呈现。先闻“始终在寻找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的契合点”。有理由相信,在先闻的艺术与他的存在之间,有一条秘密通道,连接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白日梦,文心与禅意正是他进入梦境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