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2015-12-08王茜李霞朱华
王茜++李霞++朱华
摘要:德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在新形势下,要创新和发展,除了在自身学科领域加强建设外,还应借相近、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德育工作所用。心理学作为德育的相近学科,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诸多可借鉴之处。本文从心理学相关工作理念、方法、成果等方面,研究其对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德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42-02
德育工作作为一门以多学科为依托的综合性科学,其创新和发展可以依托于对各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借鉴。心理学的许多理念和工作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借鉴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各高校德育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学的学习与应用,比如作为高校德育者的辅导员,已经将心理咨询师培训作为拓展工作能力和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途径。心理学的工作理念、方法、技巧和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
一、心理学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1.德育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密不可分。德育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分别是人的思想、人的心理。思想和心理,二者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思想是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在认识社会存在和实践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而形成的概念、观点和理论。心理是客观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包括感觉、知觉、认知、情感、意志、动机、气质、性格等一切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它们产生的源泉是客观外界;产生都离不开人脑这一器官,是人脑机能活动的产物;都属于个体精神范畴”;二者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客观外界的能动反映。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最直接、最原初的、不带有政治色彩的直观反映;而思想活动是在一定认识水平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更理性,带有强烈社会政治、道德、价值色彩的反映。可以说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可以调控心理活动,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二者密不可分。
2.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务密不可分。第一,二者的教育任务密切相关。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二,二者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互为支撑。首先,德育的任务明确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心理调试能力,即心理素质的提升。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二者具有相似的作用方法,德育和心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和人的行为,因而在方法上都将遵循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规律”。再次,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思想和认知问题,心理问题经常通过思想问题体现出来。最后,德育必须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所以德育和心育的目标和任务密不可分。
二、心理学对德育理念的启发
1.教育理念的转变:从功利性到人文化。传统的德育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重视社会要求、意识形态和道德约束,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忽视学生的接受性;重视教育成果的外显性,忽视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客体;重视理论灌输,忽视人性化指导和人文化关怀。德育的功利化,导致了教育成果的虚假繁荣,部分大学生没有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没有完全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心,外化于行;甚至少数大学生从思想上并没有完全认同德育灌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部分浪费,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党的十七、十八大报告均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弱化德育工作功利性最直接的做法。借用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从功利化到人文化的转变。心理学的工作理念,比如心理咨询等工作所提倡的“平等”、“尊重”、“倾听”,团体心理辅导所倡导的“无批评”、“重启发”、“重体验”、“无身份限制地自由表达”、“自我反省”、“团队合作”等理念,颠覆了传统德育的功利化教育模式,更新了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使德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2.德育方式的反省:从灌输式到启发式。传统的德育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教育,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其带有强制性的道德和价值观教育,难以适应90后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从而使得教育对象(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得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说传统的德育工作者面对教育对象是在“说教”,那么心理咨询师面对求助者主要是积极地“倾听”,并加以引导。前者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给予求助者充分的主体性,充分尊重来访者的个体感受。因此,德育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中的“平等”、“尊重”、“共情”、“倾听”等理念,转变在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真正做到师生“心与心”的对话,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工作者的引导和教育,减少阻抗和敌对情绪,使育人工作更完善更和谐。心理咨询中的“产婆术”、“黄金法则”等概念和方法是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反省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建立合理的信念。这种启悟式的改变信念的方式,完全可以借鉴到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若从心理咨询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得到启发,重新审视自己德育的方式,转变灌输式教育,尝试开放式、启发式教育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必将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师生关系的重构:从阶级性到平等化。人际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思想的沟通。而传统的德育过分强调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师生之间是生硬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有明显的阶级化特征。教师以一种“道德模范”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持有评价性的学习观,即教师采用自己或社会的参照标准,去了解、评价、奖励和处罚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与社会要求。这种明显对立的师生关系理念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求助者是合作关系,咨询师是诊断者、倾听者,求助者是主动的再学习过程。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是: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人的五个需要层次当中,尊重的需要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在教育语境中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才能更好地从内心接受教育内容。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不但要给予关心和爱护,更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以民主的方法进行管理,满足他们的成人感与独立性,重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当德育工作者以朋友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来实现自我提升,建立深层信任的师生关系,就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而当教师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时,通过讨论、互动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为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借鉴,使得德育工作者真正转变了工作理念,创新了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心理咨询方法在谈心工作中的应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谈心工作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技巧,来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辅导员谈心工作,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缺乏相关理论指导,谈话技巧缺失。如果能够合理引入心理咨询理念,将心理咨询技能适当运用到谈心谈话工作中去,势必将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借用心理咨询中的共情[4]、倾听、“三原则”、“许又新打分法”等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原理,辅导员针对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各种压力和难题的同学们,可以了解其思想动态,了解其不同的个性特点、成长背景等,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此外,辅导员还必须了解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可以在与学生谈心中筛查出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指导,或者对于筛查出的有心理疾病的同学,指导其就医。
2.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借用丰富了德育形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一种类型,是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拟定不同主题和目标,模拟社会情境,使个体在团队的人际交互中,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心理成长训练。“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团体氛围中进行讨论、体会、思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从中获得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开展各类学生组织的团队建设,将授课方式拓展为游戏、娱乐、情景剧等各种形式,富于开发性和创新性。比如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在高校班级建设中,在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体验敞开心扉、团结协作、共同成长的全过程,对打造和谐的班级成员关系、健康向上的班风、氛围浓厚的班级文化、高效的班级事务管理体制机制、人人为班的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总之,德育工作通过对心理学理念、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借鉴,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德育对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心理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到德育工作中,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德育工作者掌握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方式方法,必能为德育工作输送更多新鲜血液,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熊丽娜.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0,(31):261-262.
[2]方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4):13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