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
2015-12-08余瑞
余瑞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探究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
余瑞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问题行为学生是普遍存在的,他们表现为纪律性差,品德低下,或厌学等。虽然问题行为学生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他们是能够被教育和转化的,这就需要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身教育方面入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问题行为学生;影响因素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与类型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
关于问题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但因为学者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在国内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定义。
综合一些文献资料,关于问题行为的内涵我们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问题行为多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其次,学生的问题行为不同于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犯罪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通常会受到法律制裁,而学生的问题行为可通过成人的教育来转化。行为的常态与变态是从医学角度来考虑的,变态行为在临床上会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往往需要医疗手段来解决,而问题行为并没有这么严重,至多处于变态行为发展的初期。最后,问题行为学生并不等于差生,后进生。差生、后进生仅仅是从成绩入手的,针对的是少数或个别学生,而问题行为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普遍存在于中小学学生中,属于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换言之,除了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好学生有时也可能发生问题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二)问题行为学生的类型及表现。
从类型上区分,问题行为学生一般被分为四大类:一是学习类问题学生。其表现为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成效低。二是行为类学生。其表现为不能认真遵守校规校纪、行为偏激,容易走极端、迟到、早退、逃学、打架斗殴等。三是心理类问题学生。其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如自备、自闭、偏激、猜疑等。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概括起来,影响学生问题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因素。首先,学校办学理念的影响。有些学校十分注重应试教育成绩,将升学率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重心,这样势必导致教学工作中教师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长的标准,从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等的发展情况。有时候为了达到学校分派的升学任务,教师会采用一些惩罚手段,如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等。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其次,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现代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需要的是更加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而一些教师不能很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去丰富自己的课堂,导致授课枯燥乏味,学生听不懂就更不会有兴趣。最后,一些教师的职业情操低下,只是将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而非人生理想,缺乏耐心和责任感,处理问题时主观武断,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心生怨恨、反抗和逃避,这些都是学生问题行为增多的原因。
(二)家庭因素。著名学者赵克林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行为的影响,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首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受教育水平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有效地敦促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利于成长中的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无知、粗俗、文化水平低、甚至有赌博、家暴的习惯,这对孩子发展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结果的社会,家庭教育也一样。为了追求教育成果,虎妈狼爸类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看似速效实则不符合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高压方式下甚至会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真正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该顺应孩子的发展要求,用爱的方式为孩子的心灵灌注真善美的底色。最后,家庭变故的影响。父母离异,孩子便会缺失家庭温暖,破碎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可能比较偏激,扭曲,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从而产生问题行为。
(三)社会因素。首先,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时期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容易入侵学生的头脑中,使青少年盲目追求及时享乐和感官上的刺激,从而丧失理性判断,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其次,互联网的消极影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虽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学习,但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不良信息泛滥、暴力游戏层出不穷等,使许多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拨,长此以往缺乏与人交流沟通,青少年性格孤僻,自闭,甚至有些青少年受网络不良信息诱惑而诱发犯罪。
(四)学生自身因素。首先,学生自身的智力、性格、年龄、心理因素和生理状况都是影响其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个别学生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是造成学习落后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无论是自控能力或意志力都相对薄弱,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可能诱发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其次,交友不当也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时期学生的交友观不成熟,接触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朋友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诱发问题行为的产生,这种因素的影响在青春期的学生身上反映得十分明显。
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同时问题行为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会随学生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只会越来越严重,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在深刻地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及时的教育和转化,使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断减少、弱化,最终得以矫正。
[1]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87.
[2]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干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刘晶晶.影响问题行为学生的主要因素与解决对策[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
[4]赵克林.儿童少年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J] .华夏医学. 2001. 14(3)
G632.4
:A
:1671-864X(2015)10-0200-01
余瑞(1990-)女,汉,河南信阳人。闽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