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春秋
2015-12-08陈占敏
陈占敏
大院春秋
陈占敏
说这里是风水宝地应该没有什么错误,来这里走一走的人都这么说。曾经是一级政府机关的所在地,从这里发出的号令影响着几百万人的温饱生计,岂能是等闲之地?不知道最初动议选址于此,建起一级政府办公所在的是什么人了。那会是风水大师吗?想来,还不会是那座别墅小楼的主人;虽然,那座别墅小楼已经有了沧桑,是这块东夷古地上最早的也许是那时候唯一由公家建筑分配给个人居住的别墅小楼了,它的历史恐怕也不能跟政府选址在此相等;总应该是先有了政府,而后才有了政府为个人出资建房。这大概是一定的,因为还有更为有力的佐证:建国初期,也就是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之初,还不提倡为掌权者个人建这么好的房子居住,他们还不敢。不过,等到有了那座别墅小楼,一切都要发生变化了。不变的只是土地,只是风水,风水与土地共同形成的风水宝地。
属于堪舆学的风水,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是否足信,实在也难道究竟。南京,虎踞龙盘之地,改称过金陵、秣陵,又称石头城、六朝古都。在那里建作都城的朝代,除了东吴,因有碧眼儿孙权经略,又有周瑜、鲁肃、吕蒙一干人等辅佐,曾与曹魏、西蜀三国鼎立,尚可称道;东晋混乱,干戈不断;接下来的宋、齐、梁、陈,短暂旋逝,乏善可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绮糜奢华的亡国余韵倒是一代代流传下来。青天白日的旗子从总统府楼顶落下来,近年来的影视剧中一再回放,不必说了。虎踞龙盘,从来都没有为亡国之君提供卫国屏障。“地下若遇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生当晚唐的李商隐,面对唐王朝末期帝王荒淫、朝纲混乱的现状,借古喻今,咏隋宫而抒抑郁情怀,由荒淫至极的隋炀帝,还是想到了在南京城死到临头也不知悔改的陈后主。自然,隋炀帝是灭亡在长安了;长安也并不能长保宴安。看来,风水并不是那么靠得住的。
一级政府机关的所在地,不同于国家的都城,它没有灭亡之虞,只有建制之说。只要国家的建制中不把它取消,不重新划分辖制,它就会一年年存在下去。这块被称为风水宝地的地方,政府机关一举迁走,既不是风水已坏,也不是辖制改变,据说是因为这里作为政府机关所在地,没有发展的空间了。更通俗一点说,是政府机构背离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的初衷,愈益庞大臃肿起来,这个地方容纳不下了。
迁走了政府机关的这个地方,一段时间里曾经有些冷落了。有多情的人在院子里看看那些高大的杨树,郁郁苍苍,不由得感叹忧虑,深恐经济大开发的推土机开进这里,把树木掘起,弄得面目全非,坏了这块地方的地气地脉。后来,推土机果然开进来了,轰鸣着,掘挖着,改造着这块地方的面貌。几年过去,这里到底以新的姿态出现了,它建成了一个住宅小区,专供退下来的老干部居住。按级别分配,没有房价之争,不需要讨价还价。没有物业担忧,一切都安排得熨熨帖帖。房子都是统一装修好的,老干部们从原来住的房子里搬进去住就行了。新建的楼房与原来的别墅小楼隔了高大的杨树相望。在那座独立的别墅小楼之后建起来的几座连体别墅楼,用铁栅栏围起,形成了院中之院,黑色轿车沿着铁栅栏外边的沥青路低鸣着跑过,不知道拉着什么人去了又来了。
在这座城市的这半部,是见不到比这里更好的住宅小区了。长了几十年的白杨树没有伐掉。原来的政府楼拆掉重建,改建成了医院。距这里不足一千米,就是这个城市最好最大的医院,三级甲等,大病重病去那里诊治,那里的B超室、化验室每天都像赶集。这里的医院所有科室却都是静悄悄的,医生护士闲得可以看报纸玩手机。病房的床上有几个打吊瓶的病号,只是感冒发烧之类,没有呻吟之声发出。由办公楼改建的这所医院,显然只是为了方便居住在大院内的老干部和他们的家属治疗小病小灾的,他们头痛脑热,不出院子大门,便可就医。
大院里最令人喜爱的是开挖的人工湖。土建初期,几台挖掘机在那里轰轰隆隆地开挖,不知道那是要挖什么东西。猜测着那也许是要开挖地基,建起高层建筑吧,高层建筑是需要深深地挖下去,打好房基的。在这块风水宝地寸土寸金的地方,建起一座高层建筑,就是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等到建成以后,石桥亭子立就,放进水去,又投放了鱼苗,才明白了设计者想得更为周到。
是啊,他们想得是真周到啊。在硝烟弥漫的房地产市场上,房价一控再控,还是抑制不住一涨再涨。普通居民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再勒紧裤腰带拼死拼活买房子。房地产商为了卖高价,房子还没有盖好,先打出广告,在新建的楼盘图上标出绿地。等到房子盖好,业主们拿到钥匙,进了小区一看,才发现所谓绿地是子虚乌有的……
这里从来没有打出过售房广告,也用不着在楼盘图上作假标出不存在的绿地;可是,人工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垂柳花树,环植湖边。一俟春风吹过,红花垂垂,团团簇簇,次第开放,花香浓得化不开。湖岸草丛中辟出一片空处,铺了水磨石,造成岩壁模样,刻了草书的诗句。诗中说“来寻野叟问耕锄”,未免矫情可厌,这里既无“野叟”,到这里来问询的也不会是“耕锄”,这里实在是远离了辛苦稼穑,只剩了悠闲自适。倒是那“他年待挂衣冠后,乘兴扁舟取次居”,说的是实话,这里确是个极佳的居处。不过,系在湖边的那只小船,好像只是摆摆样子的,从来未见有人上去划过。几座亭子的楹联,只说闲坐,说揽翠,说赏月,流露的完全是闲适的心态,是典型的“帮闲”文字,只是“闲适,闲适,再一个还是闲适”。一百年前的鲁迅,好像从弥天的大夜中投来了冷冷的目光。
其实,早在政府机关迁走之前,这里已有住宅立起了。应该是比那座独立的别墅小楼和几座连体别墅楼还要稍晚一些,有几座住宅楼在稍高处相继建起。楼与楼前后错开,间距也拉得很大,无论早晨,还是黄昏,任何时候都不会有这座楼被那座楼挡住了阳光之虞。楼前留了开阔的空地,植了草坪花木。每座楼都有沥青路通向门口,可以跑开对驶的轿车。更宽的沥青路横贯在前头,路两旁栽了芙蓉树。芙蓉树长得正好,夏天里芙蓉花如粉红的雪。不知道为什么一举将芙蓉树刨掉,又栽上了银杏树。银杏树已经在购置地的苗圃里长得很大了。细细想来,也许是考虑到居住者的心理吧,银杏树是长寿的树,住在这里的老干部已经退位了。在职的干部随着政府机关迁走,搬到政府机关新址近处的新建住宅区里了。
那是这座城市在职机关干部最大规模的一次住房大分配。那几年一直在建设,在装修。在职干部又期盼又从容地等待着。他们真的不必焦急什么,也不必担心什么,一切都是按职务按级别分配好的,按规定象征性交一点钱,到了时候,拿到钥匙进去住就是了。你如果还不甘心,看着你分到的房子不如别人的大,不如别人的好,那只能怪你进步得不够。好多人是知足满意的,问一问他们住进的新房子怎么样,他们的回答简洁极了:“大!好!”
住在这里的老干部们不必羡慕他们,谁又能说这里的房子不是又大又好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里是监控全覆盖小区,有标志牌钉在大门旁提示。大门口、道旁、每一座楼的门口,都有监控探头对着。每天下午,准时有穿制服的人手上提着小玩意来,到门旁朝机关上一对,嘀的一声,把监控信息收走存储。看上去好像大可不必,但仍然要这么做,不知道要做到什么时候为止。想不出这里为什么要特别严密地监控。
自从政府机关迁走,这里的大门警卫就换了。原来是警察守卫,外来人员要进去,需费一番周折才行。就在政府机关迁走,新的住宅楼还未建起的过渡期,大门的警察守卫也还是这样。现在大门旁的小屋里换了寻常门卫,不穿警服。中午,他自己在小屋里做饭吃,看见有车来了要进出,就把自动道闸开启。道闸横拦的大门旁边,有一个小铁栅栏门,虽然门上还挂着原来的牌子,标明进出的人员要自觉刷卡,外来人员要登记,也并不执行,没见过有什么人刷卡,在外边什么部门工作的人可以凭单位为其办理的资格卡到里边原来设的机关食堂去吃饭。外边的人与里边的人自然是有区别的。里边的妇人和小孩要进出,门卫看见了,有时会殷勤地没有必要地把道闸横杆开启,妇人小孩朝着小屋门口招招手;外边的人走了六百趟了,门卫一次也不会开启道闸。那倒也无碍,外边的人把铁栅栏门打开通过,门上的磁铁把门吸住,碰出响亮的声音。某一天听门卫在跟人诉说,他老婆有病,什么也不能干了,连做饭都不能。那么,他日夜守候在这里,把老婆一个人撂在家里,怎么办呢?从来没见到有人给他换换班。
在大院里打扫卫生的都是女工。她们好像也是身份不同的,有人穿了红色的马甲,马甲上有那种在车灯路灯里能发荧光的杠子,她们负责把成袋的垃圾从置于地下的垃圾桶里提出来,装上小铁车推走。有一位只负责这几座有监控探头对着楼门口的区域。她染黄了头发,冬天里穿了半身的羽绒服,羽绒服领子上的毛皮跟她的头发一起飘啊飘的。她脚步快捷,手头利落,提一个撮子,拿一把笤帚,快速地把零碎纸片扫进撮子。她负责的区域总是干干净净的。只是春天里一场雨下过,打下了银杏的叶子,她才拿一把大扫帚,把路面排着扫过。她很少跟人说话,不知道她家里什么情况。有的男人,老婆得了病连饭也不能做,他自己给人家看大门;也会有女人的丈夫得病,同样不能做饭,她出来给人家打扫卫生。单看女人是不是染黄了头发,并不能说明什么。
春寒料峭时,花木的萌芽还畏缩着不敢萌发,花木工拿着修剪器具进大院作业了。随着他手中的器具鸣响着,梢头枝杈纷纷落下。器具走过,留下了冬青带齐整的边形,那是“一刀切”本初的含义了。这让人想起了丰子恺的一幅关于修剪的漫画。丰子恺漫画中被修剪的是人的脑袋,那是有感于人的思想和精神被修剪,与当下大院里花木工的本初修剪有联系又有区别。花木工手持的只是劳动的工具,他为的只是一日三餐一家温饱。看他黑苍苍的面容,坐到楼房门旁的石阶上歇息,抽烟,全不顾监控的探头正对了他,会把他的视频资料摄下来,到时取走。摄下来取走又能怎么样呢?他威胁不到大院里任何一座楼房的安全。他只是让人想起了一首古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一条自动道闸让这种不公显得异常触目。道闸里边的路还好好的,又重新铺了一层柏油,黑油油的,只铺到道闸;以道闸为界,齐斩斩地分开了;道闸外边的路,斑驳破损,这里那里打了一块块补丁。道闸里边,花木工按时修剪着花木;道闸外边,居民楼旁原来植下的花木被一片片伐掉,连根刨起,辟成了小菜地种菜。迎春花正灼灼开放时,一丛丛被刨起来,扔到了破败的路旁。没有人来管一管这种毁坏公共用地上的花木、开辟成自家小菜园的极端自私行为。大家都是同等的居民,谁也没有权力出来管别人。大院里边的人是有权力管的,他们虽然退下了,但是“虎死余威在”,他们只要肯站出来,说一声,或者是往有关部门挂一个电话,就会奏效。可是他们不管,他们坐着车子出了大院走了,看也不看一条道闸外边被伐掉的花木;只要大院里边的花木还在,还能够春天红花秋天金果就好。
道闸外边的这片楼房,原本也是机关干部的住宅区,建筑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初。据说,那个时候因为建筑超标,曾被举报,便压缩了标准。不过,在那个年代,仍然是令多少人眼红的住房。机关干部按职务按级别按业绩打分,竞争激烈。有的单元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竞争者个个把自己的资格摆出,公示出来,由群众评议。房子是一梯三户错层的,设计之初,就定好了级别:中间正处级,三室完全是向阳间,面积最大;东边副处级,面积稍小,一个大间向阳,有一间东向,也可早早接受阳光;西边正科级,面积最小,只一间向阳,西向一间,只是接收落日的阳光了。就这样,阳光也是按级别分配的。
几经动迁,新的住宅不断建起,标准也一再提高,干部们随着新建的住宅一迁再迁。终于,随着政府机关的迁移,在职干部像落潮似的哗地从这里退走,搬到了新建的住宅区。这里的房子拍卖,人非物也非了,没有了原来的物业管理。路旁的荒草长起来,有了飘落的塑料袋。路面驳蚀,破损,从大院里驶出来的车子出了道闸,在破败的路上颠簸着跑走;从外面回来,驶进大院,车子就像无声的兔子稳稳地行驶停靠了。顺着车子驶进去的方向看看,那么多的监控探头立在那里,会不由得冒出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那么多探头,匀出一个半个,立到外边的小区路口,让外边的居民也多一点安全感不好吗?
很想看看住在大院里那几座楼房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看见过几对年轻人,有男有女,他们出了楼房,坐到车里就跑走了。看上去姿质也是平平。他们应该是“官二代”了,他们是随着“官一代”住进了这楼房。他们是去机关上班,还是去了自己的公司,不得而知。
冬寒凛冽的下午,在大院里会定时看到走步的那两个妇人,羽绒服裹身,戴着帽子,包着围巾,有一位还戴了墨镜,手套护手,提了唱机,迈大步走来走去,唱机旁若无人地播放着过去那个年代的歌曲。那是跟着她们的丈夫住进大院的太太了。她们貌不出众,也在情理之中。想一想,她们的丈夫跟她们结婚时,仕途才刚刚开始,没有多少资格可以挑红拣翠,跟当了大官离掉了原配再找小妻子不一样的。她们是熬出来了,熬到了夫荣妻贵的这一天。
终于看到这几座楼房的几位主人了。他们都是老头子了,有的还堪当这样一个字:“糟”,真的,是糟老头子了。离开了开会的主席台,离开了讲话的扩音器,他们没有了威严,也没有了气宇。他们在大院里走动,还不如那两个妇人更守时守常。冬天里天气好时,他们才会出来走一走。他们似乎还保持着在职时走上主席台的次序位置,在大院里走动时,中间的老是走在中间。走在边上的那一位几乎从来不说话,只是保持着倾听的姿态,陪着笑脸;大约,几十年的仕途,他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吧。仕途进步,与大院里的走步,紧密相联。
不,不是苛求,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确是才不出众的一伙人。并不是因为老了,便失去了应有的内涵。看看一些思想巨人、精神领袖、艺术大师,他们越到老年时留下的相片,越是具有了罕见的气质、风范,有了庄严感、神圣感。看看托尔斯泰晚年白发长须飘飘的照片,简直像天神一样。托尔斯泰年轻时,倒是常常嫌自己长得丑。
天气渐渐地暖和起来,大院里有了小孩子的声音了。奶奶牵着孙子、孙女的手,在绿树红花掩映的沥青路上走,教小孩咿咿呀呀地叫爷爷,叫奶奶。某一天,听到一个老妇人在对人说,年龄太大了,不能手术了,医生说,要是硬动手术,下不了手术台俺可不管。这是哪一座楼房的主人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无奈,这就是生命铁的规律,不管大院里安了多少监控探头,不管大院里花木管理得如何良好,不管大院里的路铺了多么厚的沥青,大院的第一代主人在二十年、三十年之间就将如秋叶落尽,大楼的主人将是这咿呀学语的孩子。未来的主人与这个大院只有世袭的关系,再无其他了。
就在大院里的那位老妇人向人诉说她那老头子不能手术的时候,一次小小的聚会上,有一位退下来的科级干部说了一番颇有深意的话,让人不能忘怀。他说,封建时代,当到三品官员,才能够封妻荫子;现在,一个科级,只相当于九品,就可以封妻荫子了;哪一个科级干部,不把他的老婆孩子安排好了?跟一把手关系搞好了,副科级也可以安排,照样封妻荫子。他指指自己身上穿的高质量的羊毛衫说,不用说别的,直到今天,穿的衣服,还是那时候下面各单位送的;那时候吃的也不用花钱。他不是得意,而是带着不满甚至激愤说这番话的。
他年近七旬了。能怪他不爱国吗?爱之深,才恨之切,痛之切。只有不痛不痒的人,才会两脚离开这块苦难深重的土地,轻飘飘地从空中侈谈什么爱国。爱,不管爱什么,并不只是“也要爱她的缺点”那么简单;而是要把她的病苦揭出来,以便引起疗救。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作为思想资源的几家学说,有一家总是被漠视、被弃置,那就是墨家。墨家的平民意识,在今天看来,实在有提倡的必要。墨家崇尚“兼”,而反对“别”。所谓“兼”,就是视人如己;所谓“别”,就是人不关己。由此而倡导“兼爱”。由兼爱的思想出发,墨家主张“爱利百姓”,“为万民兴利除害”。墨家思想是极早的民本思想、平民思想。打天下的时候,墨家思想可以作为思想武库,用来号召民众。墨家是提倡薄葬的,不主张活着时拉开那么大的差距,也反对死了以后居住那么奢华的陵墓。
有成千上万个大院,它们与这个国家的体制相匹配,几十年延续、扩建,规模宏大。大院春秋,胜过了粉墨春秋,也胜过了笔墨春秋。它不是戏台子上搬演的春秋,不施粉墨油彩,不事虚饰;它也不是史册里的笔墨春秋,它没有经过“史官”修撰,未经官家删削。它赤裸裸立在那里,并不需要往多么深处去走,打眼看看,就能看出现实的模样。读懂了一个个大院的春秋,也就读懂了粉墨春秋笔墨春秋没有演到没有写到的天地玄黄岁月沧桑。“古今多少事”,还不能“尽付笑谈中”。
陈占敏,作家,现居山东龙口。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沉钟》《红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