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研讨质量 绽放教研之花

2015-12-07邓松兴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教研组研讨课题

邓松兴

摘要:提高教研实效的有效性要求教研组扎扎实实落实好教研制度,注重教研的热度、深度、广度,注重老师的学习,引领老师成长,做好研讨、总结工作。

关键词:教研制度;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240-02

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学校组织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得如何、效果怎样,取决于教研组的教研成效。那么,教研组如何提高教研实效?下面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一、落实一个制度

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制定了教研制度。教研组要扎扎实实落实好这个制度。要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制定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钻研教材、进行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研讨评价,把握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讨等等。

比如,我们学校为克服传统校本教研形式固化、主线不清及实际效果差、对教师吸引力不足等弊端,对校本教研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实行“一体三面”教研模式,即紧紧抓住“指导—自主学习”系列课题这个主题,做好“子课题领衔小组、月教研活动和案例研讨”三方面工作。学校制定的教研模式,教研组积极实践、扎实工作。如我们语文组根据学段特点,成立了三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分别对“自主学习过程中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等课题进行研究,每个小组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学校确定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星期五两天为学校教研活动日,教研组风雨无阻,按时开展活动,即使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活动被冲击了,过后也要补上。

二、确立二个方式

确立组织方式。针对学校实际,可采用年段备课组、课题研讨领衔小组等组织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年段备课组以备课组长牵头,主要研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课题研讨小组在领衔人的带领下,对课题进行研讨。

确立研究方式。研究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理论学习研讨、课题研讨、经验交流等等。

三、构建三个维度

1.教研的热度。老师们对教研的态度如何,对教研的成效起着决定的作用。一大批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高级职称已经评到手,小中高又没什么希望,教学上也是轻车熟路了,已经没什么奔头了,认为教师发展是青年教师的事,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青年教师又比较少,就我们学校来说,三十多位语文老师,三十五岁以下的没几个,如果不能调动中老年教师特别是一大批中年教师的教研热情,教研的效果肯定不尽人意。为此,激发老师们的教研热情,调动老师们的教研积极性,至关重要。

要让老师们对教研有热情,唯一的办法是让每一位教师真实体验教研的乐趣!让教师打心底认为做教研是快乐的、有价值的、对教学是有帮助的。比如我们学校,刚参与省“指导—自主学习”的课题研究时,很多老师怕麻烦,愿意参加的没几人。随着实验的推进,大家发现了研究的价值,改变了教学方式,先学后教,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活跃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老师要求参加课题组。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几乎是全员参与。

2.教研的广度。这里所说的广,是指教研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教研活动所安排的内容要有吸引力,紧紧地将老师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既考虑安排研究普遍的问题,又注意研究个性的东西,使教师得到切实的收益。教研活动不局限于上课、听课、评课一种形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教材过关,每个开学初,备课组长组织年段教师开展说教材、说教法、说课标、说课后习题等活动,对本学期所教的教材进行整体把握。让每位教师都说,可以是一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活动,提高老师对教材的驾驭和整合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经验交流,让老师把自己的经验或取得显著成效的做法写成教学叙事或者经验材料,在教研组活动时交流。老师出去外地学习,学到什么好经验好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还可举办专题讲座、教研沙龙、QQ研讨等等。

3.教研的深度。如果把热度比作人的血液,那么广度是人的骨肉,深度是人的神经。人没有骨肉,无法站立,没有神经无法生存。没有深度的教研,是浮躁的,没有生命力的。如果每次教研,大家都是不着边际,泛泛而谈,不管“谈”的多少,“谈”的质量,结果,教师只能是拿着一张旧船票“走进课堂”,教学“涛声依旧”。要想让教研有深度,必须让老师思考起来。首先,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确定活动主题,避免杂乱无章。比如我们每月的课题研讨活动,事先指定几个教师作主要发言,要求他们充分“预热”──活动之前先针对某节课(或某个话题)进行思考,预先形成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讨论时才不至于“东拉西扯”,才有针对性。其次是活动的主题要“小”。每次研讨活动的时间有限,如果主题太大,老师们会你说你的话题,我说我的话题,蜻蜓点水,不深不透。而主题小,老师能围绕问题充分地发表意见,深入地进行交流,研有所得。比如,我们在对“自主学习过程中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讨中,每次活动都确定一个小主题,如课前如何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课中如何以段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课后如何以篇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每次研讨,主题明确,范围又小,老师们围绕这样的小主题充分地发表意见,研讨效果比较好。

四、念好“四字”经

1.学,即学习。学校的中老年教师,虽然经验比较丰富,但理论知识的更新少。新课程的理念是很多老师们不够熟悉的,要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又必须对这些基本理念烂熟于心。再者,要搞课题研究,必须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了解,以避免重复性、没有价值的操作。因此,保证教研活动中理论学习的时间非常必要。教研组要搭建学习的平台,营造学习的氛围,打造书香科组。引导老师学中外教育名著,学名师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老师有了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研会更有实效。endprint

2.引,就是引导、引领。一个教研组的老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必定是参差不齐的,要充分发挥名师、先进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帮助那些教学中遇到困难的老师尽快提高。教研组应以备课组和课题领衔小组为互助载体,经常性地组织老师们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听完课后,要组织座谈,鼓励教师大胆评点,既肯定优点,又中肯地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引领。教研组一方面要组织教师认真聆听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专家的讲座,另一方面,又应要求老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育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推荐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给老师,引导老师们去学习,促进老师们理论水平、教研能力的提高。

3.研,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大到一个课题的研究,小到一个课例的评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讨:

第一是学习式研讨,主要以更新观念为目的的理论学习研讨。组织教师交流学习教育专著的心得,组织观看教育专家讲座的光盘,更新老师的教育观念,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变革,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二是目标式研讨,主要是以改变教学模式为目的的课题研讨。如语文教研组围绕学校“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这个主题,对“自主学习过程中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等课题进行研究。在领衔人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研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每次活动,领衔人要汇报小组是怎样进行课题研究的,近阶段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经验,遇到什么问题,老师们针对研讨的主题畅所欲言,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第三是问题式研讨,主要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讨。这种研讨主要在备课组中进行。问题可大可小,不拘形式,不分场合、地点,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想办法解决。比如,学校开展大阅读活动,老师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提高阅读量,可是有的同学不爱看书怎么办?五年级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行研讨。汇报交流时,老师们介绍了各自的做法:有的采用积分的方法,一月一评,评选班级的阅读之星;有的开展图书推介会,每周用一点时间,把自己看的好书介绍给同学;有的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读书的收获。这些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很管用。

第四是亮点展示式研讨,主要以促进观点和经验交流的研讨。教研组与部分名师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针对某个专题,突出某几个亮点,共同研制、设计几节示范课,再与更多的教师共同观摩、讨论。有时也可精选几节典型录像课,组织教师观看、学习,让教师进行剖析、点评,或观看有专家、名师点评的典型案例,快速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4.结,即总结、提炼。教研组要详实记载每一次教研活动的情况,把研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起来。对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进行小结,对教师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明示。通过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今后的教研提供良好的借鉴。在课题研讨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对一个个案例的分析,总结提炼出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如我们对课题“自主学习过程中质疑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提炼出“自学生疑—交流质疑—探究释疑”的教学程序。

总之,学校教研组如果能扎实落实学校的教研制度,确立活动方式,注重教研的热度、深度、广度,注重老师的学习,引领老师成长,做好研讨、总结工作,一定能提高教研的实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研组研讨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