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计划”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12-07但志平周学君钟阿林李昭
但志平+周学君+钟阿林+李昭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要求,分析了地方高校在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为例,探讨地方高校计算机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计划;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118-02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其实施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3年10月获批列入教育部第三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成为湖北省属高校首批立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文拟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以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地方高校计算机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同类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有所帮助。
一、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内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985”、“21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共同问题[2],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面向工程实践不足;按照科学教育模式培养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企业缺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等。
三峡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和“985”、“211”高校相比,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照搬这些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尤其是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如何科学定位“卓越计划”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地方高校“卓越计划”计算机人才培养标准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3]。三峡大学根据自身办学的特点,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定位学生培养的专业方向偏向软件工程类,所以要求毕业生侧重于系统掌握软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了解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达到见习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见习工程师技术资格。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就业于大中型企业、行业中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岗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工作。
三、地方高校“卓越计划”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总体思路
“卓越计划”将依据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制定出合适的总体培养目标。根据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从社会、企业、校友和在校师生等各方面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制定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学习效果目标,形成一套切实可行且针对性强的专业教学知识体系。依据专业学习效果目标集合,制定合理的课程与实践环节结构,制定每门课程或环节的课程大纲,并明确各课程与实践环节对专业学习效果目标的贡献,形成整体教学目标达成矩阵。积极采用并探寻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一体化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管理、检查、评估整个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软硬件条件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并将工程师培养共同体各方的意见反馈到学校,促进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持续改进。
(二)培养方式
在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和少数其他专业中选拔具有浓厚的工程实践兴趣、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实践基础的学生组建卓越实验班。高中和大学阶段参加过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或认可的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得竞赛奖项和拥有发明专利者可优先考虑,选拔时间、选拔流程、选拔标准等由学院确定并组织实施。实验班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采用“3+1”的实验班培养方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大学4年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培养具有知识结构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系统掌握理工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具有坚韧的钻研精神和不断追求创新的意识;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2.教学计划。按照卓越工程师工程培养目标、标准和教学大纲等方面的要求,实施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一个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个人科学与工程素质培养为一体的方案所设计出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将整合多学科知识的方法,将各项具体能力的培养落实到组成教学大纲的具体课程和工程实践中。
本专业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设计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分为以下五大模块:通识核心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设置采用“3+1”模式,其中前3年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教学,第4年主要在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设计。
(四)企业培养方案
采用分阶段有序进行,具体如下:
1.校企认知交流阶段: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和派送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了解企业环境,体验企业文化同时进一步增加专业认可度。具体安排在第一、二学年,这一阶段可结合企业项目完成实践学习中的综合设计内容,如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基础实践能力。
2.企业实战阶段:这是最核心阶段。根据企业项目需求,对所有学生分团队分批次进入企业,让其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培养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体安排在第三、四学年,这一阶段可根据培养方案中实践内容完成如生产实习等环节的内容。endprint
3.校企收关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独立完成具有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提升解决项目实际问题的能力。
4.校企总结阶段:由企业方至少派出一名老师和学校老师组成答辩团队,企业方依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给出企业的评估报告,并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在企业整个培养阶段的系统总结报告与毕业论文进行答辩,双方一起对总结报告与毕业论文给出综合的成绩。
(五)质量保障
1.校内学习阶段质量保障:(1)建立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工程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相关实践能力。增强软件综合、硬件综合、专业实验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科学教学。开设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2)实行导师指导制度。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老师,承担多名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工作,监督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作为学生考核的依据。(3)建立符合卓越班教学要求的教学环境。利用学校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和设备的基础,购买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完善实验环境。从政策上对卓越班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以保障本专业卓越班学生能够系统并深入掌握专业的工程知识。(4)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型师资。学校定期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工程实训学习或交流,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带回企业先进的工程管理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环节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采用客座教师的方式,聘请国内外本行业知名企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工程理论和实践教材的编写,并参与学生授课,拓宽学生工程视野。(5)卓越班实行具有淘汰机制的管理措施:卓越班学生在学习期间,采用具有淘汰机制的动态管理模式,对于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进行淘汰,同时在普通班中学习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卓越班学习。
2.企业学习阶段质量保障:(1)校企签订了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协议,为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地保障。(2)严格制定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大纲要求明确围绕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措施及量化指标。(3)制定企业学习的质量评判体系,对企业学习质量定期检查,并给出质量评判结果。(4)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安排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讲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设计方法及步骤。(5)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共同协商毕业设计题目。双导师对毕业设计重要环节把关,包括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总体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答辩等。
四、小结
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加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其他地方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宗欣露,徐慧.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层次化渐进式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56-157.
[2]张连福.地方高校“卓越计划”背景下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3):7953-7954.
[3]余颖,李晓昀,欧阳纯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策略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4,(6):68-70.
[4]强俊,汪军,周鸣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5,25(1):114-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