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党支部共建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2015-12-07张燕丽田兆富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张燕丽+田兆富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师生党支部共建,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本文全面分析了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构建师生党支部共建长效机制的观点,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风建设;党支部共建;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037-02

引言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大学生人数逐步增加,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如何科学有效的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探索和研究发现,师生党支部共建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新途径。支部共建可以帮助大学生党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对于巩固学风建设成果具有重要作用,成为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学风问题,部分大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甚至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直接影响到他们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可分为社会因素、高校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四种。

1.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1]。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校园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大学生正处于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转型期,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一方面是因为某些高校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中的“打工热”,一些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打工挣钱上,忽视了大学期间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风。另外,社会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也影响到高校的学风建设。

2.高校环境对学风建设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想办法加强学风建设,但高校本身的环境和条件却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学风建设,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注重文体活动,缺少学习活动;二是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到位,不能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没有形成相应的教育体系;三是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更新,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不能吸引学生;四是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软硬件设施。

3.教师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调查显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由于缺少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厌学。另外,部分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教学课件陈旧,应付教学,不主动提高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

4.学生个人对学风建设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大学宽松式的教育模式,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大学一年级就出现逃课、玩游戏等现象,没有打牢基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不能顺利毕业。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秉承“学习无用论”,更偏向于追求个人实际利益。部分同学受同伴影响较深,宿舍和同班同学的学习习惯互相影响,宿舍一两个厌学同学可能影响到整个宿舍的学习风气。

二、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的重要作用

高校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施全员育人工程的根本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们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师生党支部共建可以使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教育、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支部共建这一载体,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事迹,通过他们将党的政治思想影响到更多同学。

2.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支部共建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学生党员通过支部共建体验到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不易,对教师工作有了深入了解;教师党员通过支部共建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老师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党员通过共同策划、组织、参与党建活动,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化解矛盾,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从而以党内和谐带动校园和谐。

3.高校师生党支部共建有利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同时需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支部共建,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校硬件条件的需求、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应等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相关问题,调整教学思路,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支部共建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让他们充实起来,从而带动学校学风和校风建设。

三、构建师生党支部共建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1.分年级分层次完善共建方案。学风建设应该从大一抓起,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工作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议师生共建按专业结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师生支部共建也应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共建内容。因为低年级学生党员较少,可以考虑将主要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纳入支部共建活动中。

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大学校门,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关键。教工支部与他们结对后,要尽快对他们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组织师生交流会,使他们第一时间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大一同学所学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无用,教工支部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endprint

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对学校环境有所了解,开始接触专业课,寻找自己的方向。教工支部可以从大二起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试着让他们参与教师的课题,鼓励他们申报学校的第二课堂项目、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走进实验室等。

大学三年级同学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教工党员可指导他们撰写专业论文,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科技竞赛等。也可以推荐他们利用假期去企业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要求他们帮助支部中大一和大二同学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带动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已计划好自己的毕业去向,教工支部要对他们分类辅导:针对考研同学,根据以往考研情况帮助他们确定考研目标学校,帮助他们制定复习计划,并督促他们认真复习。针对就业同学,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目标确定、就业过程指导、就业技巧等方面帮助他们成功就业。针对创业同学,要督促他们从实际出发,一步步踏实创业。针对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同学,要帮助他们认清形势,客观报名等。

2.健全和完善共建制度。高校要想建立支部共建长效机制,促使支部共建活动系统开展下去,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用制度去规范共建活动,从而取得实效[2]。例如:高校可建立支部共建“一对一”辅导制度,一个教工党员对应一个或多个学生党员,负责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建立教学相长的学习型共建制度,促使师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学用相联的创新型共建制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师生服务型共建制度,师生党员互相服务的同时,可以为其他非党员教师和同学服务。

3.建立共建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高校党委要出台相应办法,每年对支部共建活动进行考核,明确奖惩措施,奖励先进,批评后进。重点考核支部共建取得的实效,包括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科技竞赛获奖情况、第二课堂立项情况、发表论文情况、参与项目情况、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考核可通过提交材料、群众评议、党内评议和上级党组织评议等方式进行。对于考核优秀的师生支部,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将优秀成果予以推广;对于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师生支部,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想出办法,逐步提高,特殊情况可更换支部书记。

4.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共建平台。新媒体给高校工作带来很大便利,给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师生支部共建可建立微信、微博平台、QQ群等,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交流。网络交流平台可以使学生消除面对面交流的紧张情绪,以平等民主的方式进行交流,促使交流更顺畅,有利于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另外,师生可通过网络平台上传、分享学习资料等,达到资料共享;可上传支部共建设活动照片,记载支部共建活动实时动态,浓厚活动氛围,有利于活动开展;学生学习上的疑问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答复;在外实习的党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支部活动,了解支部最新动态[3]。网络平台需要专人负责维护和运营,不断完善和发展,增强利用这一平台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丽静.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知网,2012年5月.

[2]韩天玉,王毅强.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的实践与思考[J].党建思政德育,总第298期,2014年3月.

[3]夏晴,卢英,孙志强,刘志丽.新媒体时代下师生党支部共建途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8月上旬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