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力和策略

2015-12-07李文波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7期
关键词:驱动力国际化策略

李文波

摘 要:英国现有107所大学、50多所高等教育学院,全球排名前位的大学有4所在英国。英国科技发展水平先进,具有世界通用语言英语,享有靠深厚历史传统建立起来的学术标准与良好声誉,其高等教育不仅促进了自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为全世界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该文将以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例,探讨其发展动因和策略,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 国际化 驱动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200-02

1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

1.1 历史原因

近代欧洲大学跨文化学习的渊源较早。1167年在巴黎研习的英国学者回国创办了牛津大学。这所具有中世纪宗教色彩的大学在建立之初就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来自洲各地,地域观念淡薄,跨国任教游学之风盛行;教授是行会性质的,不固定归属于某个大学;教学语言为拉丁语;学生可以到欧洲各国大学学习课程;大学承认彼此授予的文凭。所以从历史上看,英国与整个欧洲由于地缘上相近、共同的宗教和相似的历史进程,跨国研习的传统深厚。

1.2 政治动因

从17世纪开始,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要求教育殖民政策也必须跟上。英国在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一批以英国大学为模型的高等学院,输出语言和服务于殖民统治者的知识技能。1640—1700年期间,建立了9所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大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明显的英国大学的基因。为维系英国殖民地和后来的英联邦国家的政治纽带,除办学之外,英国也为当地学生赴英国学习提供了各种便利,尤其是经济上的支持。帝国时期,英国确立了为每个殖民地创建一所大学,培养一批教师,以培养忠实于殖民地管理的精英的战略。二战后,英国政府继续沿用这一方式,以培养英联邦国家的政治精英。1963年,英国政府在《罗宾斯报告》中提出“每年资助外国留学生花费900万英镑”。这些“援助”主要投放在英联邦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这是英国保持其在第三世界影响的重要手段。从政治上看,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教育的输出和输入是其传播本国语言、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英国政府希望通过留学生在英国不仅能学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经历价值观的洗礼。

1.3 经济动因

作为的欧洲发达国家,二战以后至60年代英国在吸引海外留学生方面具有传统优势。但由于留学生享受英国政府在学费方面的诸多援助,故留学生的数量虽名列前茅,但英国并未获得经济上的益处。70年代初,中东石油战争引发全球经济恐慌,留学生教育迅速从扩大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影响的途径转变为摆脱经济和财政危机的手段。

80年代初,保守党为克服经济危机和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大幅缩减了大学公共教育资金,同时对欧盟外学生全额收费,造成这个时期英国留学生的人数锐减。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又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英国国际学生人数约为37万,是1980年的21.8倍。海外留学生为英国带来了学费、培训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围绕教育及周边产业的巨额收入。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仅学费一项,每年留学生总计向英国缴纳80~130亿美元,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2012年,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接收中国学生10.5万,比2011年相比增加了16.9%,他们一年的总消费高达150亿人民币。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公立大学和各类私立大学都从招收国际学生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

1.4 科研和创新的原因

高度竞争的全球经济发展对科研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维持英国在自然科学、经济学等领域一流的科研水平,面向全球招募优秀的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成为了必然。顶尖的学生和学者既能拓宽本国师生的研究视野,还能带来更有活力的创新思想,能够帮助英国大学扩大研究领域、提高研究声望和储备高端人才。

1.5 巩固教育品牌的原因

英国高等教育虽然有传统优势,但是随着欧美国家在教育国际化领域的快速崛起,巩固自己的教育产业优势和维护优质大学教育品牌的需求,迫使英国必须在政府和高校层面制定更优惠的政策。

2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2.1 政府层面

1963年英国政府颁布《罗宾斯报告》对其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规划,促使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向本国青年开放,而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除了深厚的历史传统与良好的教育声誉,英国政府承诺每年为外国留学生提供900万英镑的资助,使英国保持了在第三世界国家较大的吸引力,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夯实了基础。

英国政府在1995年和1997年分别制定了《哈里斯报告》和《迪尔英报告》。两份报告承前启后,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哈里斯报告》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的框架,并就每门课程的长度、水准进行规定;《迪尔英报告》则建立了一个更细化的学位标准和资格框架,增强了院校之间学分互转的灵活性。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2007年发布《高等教育绿皮书》,2013年又推出《国际教育:全球增长和繁荣》。这三份报告对其高等教育的导向、成就和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估,并在国际比較的视野下,提出了英国高等教育未来若干年在研究、教学、扩张、入学机会均等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举措,以期实现保持世界一流教育水平的战略目标。英国政府给予高等院校财政自由,使他们能够按照其研究计划进行投入,为其进行世界一流的研究及创新知识的转换提供了财政支持。英国政府于2004—2005年分别给高等教育创新基金投入8千万英镑与9千万英镑。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其他留学目的地国的竞争力上升,为争夺留学生资源,布莱尔和布朗政府先后出台了《首相倡议计划》Ⅰ和Ⅱ,就签证制度、设立奖学金、就业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加强英国大学争夺国际学生的竞争力。

2.2 高校联盟

英国大学联盟在争取政策、相互协调、遏制恶性竞争和平衡行业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大学联合会UUK(Universities UK)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非官方组织。作为英国各大学执行首脑的代表机构,其内部成立了两个协调机构致力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英国高等教育国际联合会和英国高等教育欧洲联合会。前者致力于提供数据和相关分析、提供会议要点以便共享信息、确保同步思维和适当合作。后者则把重心放在如何增强英国教育部门在“博洛尼亚进程”和欧盟政策的发言权上。

2.3 高校层面

(1)课程国际化建设。

为了吸引留学生,英国各大学均很重视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在这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国际性的内容,关注国际上本学科的最新动向,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意识到所有国家的相互联系及世界共同的普遍性问题;二是开设专门的国际研究课程,如:世界经济、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政治和国际管理战略等课程;三是开设地区性或国别研究的课程;四是建立国际交换课程网络,学生可以前往课程涉及的国家或地区体验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国际化的课程还应辅以国际化背景的教学团队。英国大学教职工构成均有多元化背景。以2005—2006年为例,英国大学来自海外教职工的比例平均达27%,而牛津大学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0%。

(2)质量监控。

英国大学质量控制手段包括:一是在内部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的内审体系开展专业自我评估,这是高校自身提高教育質量和迎接外部质量评估的重要基础;二是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定期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通过网站和出版物公之于众,保证了英国高校的办学水平;三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对英国高校海外合作教育机构的教学进行监管,从2001年起海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经过质量保障署检查达标后方可实施,确保海外学位授予的标准及课程质量;四是民间新闻机构的监督评估。自1992年起,《泰晤士报》每年都以民间立场公布英国大学排行榜。它从政府审计报告、大学年报等可信度高的材料中采集数据,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入学成绩、生师比、图书和计算机设施、获得第一和第二学位的学生比例、就业率等方面进行排名。由于指标设计合理,数据来源可靠,具有较高科学性和社会信度,该排行榜成为英国及国际社会衡量英国高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依据。

(3)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①与欧盟的合作。

欧洲国家间学生相互流动和学习的风气比较盛行。1987年欧盟成员国拟定“伊拉斯谟计划”,旨在为欧盟学生提供三个欧洲国家学习硕士课程的项目;1995年欧洲理事会发起的“苏格拉底项目”,提出两个五年教育行动计划;1999年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计划在欧洲建立高等教育自由区,学生可在更大的范围选择优质课程,享受便捷的学历认证程序。

英国积极相应和参与上述计划和项目。以参与“伊拉斯谟计划”为例,1987—1994年间英国参与师生流动和合作教育计划的数量为欧盟理事会批准的校际合作计划的20%。到2007年,英国在参与欧盟组织的交流的人数比以往增加57%。英国的科学和研究机构已是欧盟基金最主要的受益者。在与欧盟教育合作的进程中也加快了英国境外学历互认的步伐。相比80年代末,2013年英国在参与欧洲《学分转换制》的院校平均增加了76%。

②重视欧盟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英国大学具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根据该校的特点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目前,英国政府以及大学等机构在海外共设立了上万个高等教育交流项目。项目主要方式包括:邀请国外学者赴英访问、讲学或派本国学者出国留学、访问、举办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互联网来交流数据和研究成果。

合作办学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英国大学和国外同行共同新建一所大学,如与中国内地合作成立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学院;另一种是英国高校与外国大学联合培养大学生。如2006—2007年,英国81所大学与中国香港的大学合作开设了617门本科和硕士课程。英国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推广HND项目,英国的大学与中国的大学建立学分互认体系,学生完成3年国内学习后,在英国大学完成1年的学习即可获得本科文凭,如果再加上1年完成研究生课程后获得硕士文凭。这样的项目在中国内地很受欢迎,数万名中国学生通过该项目完成了赴英学习。

(4)强化市场意识。

当留学这一教育行为从政治需要转为市场行为后,英国政府和大学认识到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营销和服务手段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青睐。 《首相倡议计划Ⅱ》,专门提出在海外重点市场设立营销宣传机构,建立“英国教育”(Education UK)品牌和网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它通过在世界各地的200多个分支机构向海外学子提供留学咨询、语言教育服务、英国文化体验和开展教育巡展等。它还通过建立留英校友会,组织职场分享会等联谊活动,关注和指导留学生回国后的就业动态,创造了良好的顾客体验。

3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及解决途径

作为一个非移民国家,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如何在教育教学科研上既体现充分的国际化又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成为一个挑战。英国在应对这一矛盾上有自己的经验。

(1)坚持英语作为教学、生活和工作语言,既强调了语言优势,也传播和巩固了英国文化。

(2)坚持课程国际化设计,与时俱进的国际化课程,推动英国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与全球同步或处于领先水平。

(3)英国社会的多元化程度很高,整个社会对不同种族、文化、宗教的包容性较高,因此在大学里多元文化同生共长的氛围较好。

(4)用大学的理想和普世价值观来建设大学的国际化氛围,是英国大学解决国际化和本土化矛盾的普遍做法。英国很多大学都把“服务社会作为核心理念,自觉地为人类社会发展、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理想。剑桥大学的使命是“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优秀的教育、知识和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牛津大学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大学的研究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使世界、国家和地方社会富饶起来”。这些顺应世界性潮流的理念很容易被来留学生普遍接受。

4 延伸思考

4.1 英国教育国际化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国际化和全球化成为历史的必然。“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全球化”主要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挑战,同时也是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回应。全球化正在模糊领土疆域概念,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交流。国际贸易自由化逐渐消除经济上的壁垒与限制,拉动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增长和知识商品的进出口。在这一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脱离世界和它国的影响孤立地运行与存在。

全球化既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提出了挑战。英国学者斯科特认为,全球化必然给大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包括:大学负有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IT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性文化研究网络的形成,促进了大学教育的标准化;全球化市场动摇了作为大学收入主要来源的福利国家公共财政基础。

全球化对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主要表现为:(1)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繁荣使英国更加关注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2)新技能、新知识及新职业的产生促使英国大学课程与学历认证不断丰富更新。(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衍生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模式。(4)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本国和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和培训的商业化与商品化趋势。(5)新的国际区域组织建立及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迫使英国高等教育必须优化创新,改变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4.2 英国教育国际化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英国政府把普及网絡教育作为保证英国人才能够紧跟世界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已形成庞大的教育机构进行远程教学,如建立网络“英联邦公开学院(COL)”。保持海外校区与远程教育的质量水平是英国高等教育吸引海外学生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利用牛津、剑桥大学网络公开课等方式展示英国教育的先进水平也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英国政府还拟通过慕课等方式提供学位和培训课程,建立国际性虚拟大学如“E—University”和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产业大学如“University for Industry”,将网络教育的触角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聂名华.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特征与启示[J].学术论坛,2011(11):210-214.

[2] 陈宇,曲铁华.高等教育国际化因素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73-75.

[3] 易红郡.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留学生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5-9,34.

[4] 卢瑶,陈曦,王苍龙,等.英国国际学生政策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5(8):62-63,67.

[5] 钟焜茂.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3(12):19-23.

[6] 张安然.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政策支持[J].当代教育科学,2011(9):50-52.

[7] 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75-102,190.

[8] 谷海玲.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9] 邓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10]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接收中国学生数量增长16.9%[EB/OL].2013.4.2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22/c_115490759.htm.

猜你喜欢

驱动力国际化策略
聚焦港口国际化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我说你做讲策略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