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生“爱上”数学作业

2015-12-07赫爽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作业数学学生

赫爽

摘要: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更是巩固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手段和保证。可是当下学生作业的现状不尽人意,课上课下都忙于题海,兴趣不高,效果不好。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设计以生为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性、探索性与思考性的作业,才能让小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关键词:作业;数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273-02

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更是巩固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手段和保证。可是当下学生作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课上课下都忙于题海,兴趣不高,效果不好。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作业新的使命,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重复与复制,而应把作业放在促进课程意义的再建与提升,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上。教师应努力通过创新作业形式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平,发展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该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设计以生为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创造性、探索性与思考性的作业,才能让小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一、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性作业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广泛的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学生学习活动往往需要数形结合,借助实物或图形帮助理解,这样就需要多布置些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在亲历学习的活动中,调动手、脑、口、心等多种感官,发展综合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探究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做一个圆柱的作业,学生做的过程就是学习、认识圆柱特征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扎实有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布置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将圆剪成若干个小三角形,通过拼摆成不同的图形(长方形、大三角形、梯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动手操作作业,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探究、理解运用中,使思维、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得到了综合发展。

二、培养学生数学感观的实践性作业

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量与计量的内容时,仅借助学生的看、想,很难进行抽象知识的建构。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单位及单位间进率的教学,如时、分、秒的认识,长度单位,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等等。由于学生对这些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贫乏,建立正确的量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布置量、掂、称等实际操作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切身感知、亲自触摸、对比分析等一系列感性认知活动,帮助其正确认知、建立模型、培养数感。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前,可以先布置预习作业:“找到家中一粒黄豆、一枚2分硬币、一袋盐等实物,先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克和1千克的质量”。在学习《千米的认识》前,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从一个公共汽车站点走到下一个站点,体会1千米的距离。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感知,促进理解。

三、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开放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亲历运用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进而发展统计观念。学生在学习这类知识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调查作业,如:布置高年级学生进行本班男、女生早餐吃什么的调查统计,在数据收集整理、图表绘制、对比分析、结论得出中感知统计的作用和魅力,增强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四、拓展学生数学视野的趣味性作业

作业“新、活、趣、奇”才是吸引学生的法宝。作业的设计要结合文本,创造性地添设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情景和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把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融入趣味中,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例如结合人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进行作业设计。这一板块引入古今中外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生活、自然等常识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数学家简介;数学中某个问题、某个方面研究过程和发展方向;等等。这些内容学生非常喜欢,但教材上篇幅小,内容简单,往往意犹未尽。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布置一些查阅资料的作业,让学生采用翻阅书籍、上网查阅、向他人了解等途径,进行深入了解和完善补充,课上进行交流学习,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可谓一举多得。

五、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整理性作业

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都应进行单元的“整理复习”,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这类作业在单元学习结束或同一知识学完后,适合向中高段学生布置归纳整理性作业。此类作业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再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例如,学完《圆》后,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将本单元《圆》的所有知识列出来,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六年级学生临近小学毕业时的复习是对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再回顾、再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尤为重要,因此可以布置设计某一知识板块的“数学知识树”的作业,例如数的认识,学生将小学阶段对数的学习通过绘制树干、枝叶的形式进行整理、归纳,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作业中,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认识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等都得了提升与加强。

六、因人而异的层次性作业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改变作业单一的弊端,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让他们各尽其能,各显其才,提高作业质量。作业前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估,自由认领符合自己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并独立完成,鼓励向更高层次的作业挑战。分层作业的编排设计,一般遵循对低层次的学生采取低起点、拉着走、多鼓励的原则;对中层次的学生采取有变化、多思考、多反馈的原则;对高层次的学生采取多变化、有总结、促能力的原则。作业设计还要体现多样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作业、练习、参考书等多种学习资料,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此种设计可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准突破点,增强学生的自信。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作业的改革正是立足于此,注重学生“四基”的培养。

多年的研究实践表明,作业创新布置,采用情境多变、方式多样、操作灵活的多元综合作业形式,改变过去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简单练习,作业更加開放自主、活泼有趣、切近生活、梯度明显,使得学生从重复性、单一化、封闭性的数学作业中解放出来,在不同层次的多样化趣味训练中,发展思维、训练技能,感受数学的乐趣,经历成功的体验。每一项作业都是为学生搭建的五彩缤纷的作业舞台,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才华得到充分展示,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爱上”数学,发展自我!

猜你喜欢

作业数学学生
快来写作业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作业
学生写的话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聪明的学生等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