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15-12-07秦菲菲
秦菲菲
摘 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应对急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很多高校纷纷设立轨道交通学院或开设轨道交通专业。该文通过对深圳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这4所专门设立轨道交通学院的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项目进行比较,提出了如何在本科层次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 创新型应用性人才 地方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039-03
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城市纷纷新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来解决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线路行车调度、行车组织等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解决技术人才的短缺就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原有的交通工程、机电工程、控制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轨道交通方向,而有些高校则直接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但由于传统的工程类专业与城市轨道交通在专业特色、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导致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与轨道产业需求不匹配和缺少应用性技能培训等一系列问题。该文通过对4所设立轨道交通学院的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如何在本科层次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几点建议。
1 我国轨道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现行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专门为城市轨道交通特设的专业。为了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轨道交通,许多高校纷纷在原有的交通、土木和机电工程专业基础上发展了以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或方向。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我国开设轨道交通专业的院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铁道部原属高校,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这些原铁道部部署大学依托原有的师资和实验室条件在交通工程或交通运输专业下设置了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第二类是一些高校与地方地铁或轨道交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轨道交通学院,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和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总结,这些地方院校的轨道交通学院在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定位与要求、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均形成了各自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4所高校的轨道交通学院均致力于围绕轨道交通行业的机(务)、车(务)、工(务)、电(务)、辆(车辆)五大系统培养应用性工程人才。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和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前提,着重培养具有轨道交通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创新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其专业培养目标中还涵盖了可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的要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和深圳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则强调以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其“服务地方轨道交通”的特色比较鲜明。
(2)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比较。
任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最终定位,也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追求。轨道交通方向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上述4所高校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上比较相似,均强调学生应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软”、“硬”结合[1]。但是4所高校由于建立背景和学科基础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某些差异。深圳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通过与深圳地铁和上海申通地铁的共建协议,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的重点落在“技术”上,注重实践操作,注重与轨道交通运营和建设的零距离接触。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则强调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华东交通大学充分发挥其交通类大学的人才培养实力和学科优势,面向全国轨道交通对高端人才的重大需求,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
(3)专业设置比较。
华东交通大学设置了车辆工程、交通运输、交通设备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置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交通工程专业这4个本科专业。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交通工程、工程管理、通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这6个专业。而深圳大学依托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在轨道交通学院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交通运输和汽车服务工程4个面向轨道交通方向的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比较。
課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轨道交通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因此,轨道交通方向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结合创新型应用性高端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了其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中,制定并实施了专业核心课程方案。各核心课程按照CDIO的“做中学”教育理念,在项目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见图1)。深圳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的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包括大学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二是实践教学,具体包含了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而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以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被纳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带和轨道交通行业背景,其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轨道运输”和“城市交通”两个方向发展了一套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全院6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从学科方向基本概括了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使用3个主要阶段。同时学院采用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习、科研项目、个人发展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华南交通大学立足培养高端轨道交通人才,在专业基础课程上增加了一些科研创新训练内容,通过开设研究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自主创新实验、专题讲座等,将学科前沿成果引进教材和课堂讲授中。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实践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5)实践教学环节比较。
4所高校的轨道交通学院均通过各种形式与本地的轨道交通企业形成了密切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企业与学校共建之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深圳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分别与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共同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并与深圳地铁建立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岗位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则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根据轨道交通行业实际,将实践教学氛围三个阶段:一是校内基础性实践教学。通过各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各类认识实习、专业调查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二是专业性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实验和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培养和训练学生能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故障诊断分析,安全管理和运营保障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性实践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各类学科竞赛和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在现有的科研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一批与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发展同步的实验系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轨道交通企业先进技术条件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为培养创新型应用性高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从以上5点的比较可看出,4所大学的轨道交通学院都以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为基本指导思想,但是结合学校学科基础和办学定位侧重点不一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主要着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实践技能的轨道交通人才,强调应用实践为主。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和深圳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则将卓越工程师的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强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创新型应用性人才。而华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则以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2 结语
由于轨道交通方向的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其人才培养模式与一些成熟的学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仍处于研究发展之中。通过上述4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确立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具有持续的潜在市场,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跻身这个市场,也会让该专业方向的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所处地区和学校的特点,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出个性化的培养体系[2]。
(2)合理设计课程体系,保持专业特色。
在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思考如何定位和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在重点较强与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相关的课程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当中涉及到的其他知识,比如土木工程类,环境类课程,应为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從事其他运输行业的工作时的自我学习搭建一个充足的平台[3]。另外,城市轨道交通各项技术发展迅速,轨道交通课程设置上应吸纳行业最新技术知识,将新技术、新发展及时作为选修的方式引进人才培养方案中。
(3)完善实践体系,加强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货地铁公司纷纷成立,为弥补人才、管理和技术上的不足,纷纷与地方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关系。轨道交通是一个复杂的、造价昂贵的系统,如果高等院校自己来建立车辆运营、调度、信号、通讯等实物实验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并不现实[4]。与轨道公司的合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难题。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可要求学生利用暑假在企业开展认识和专业实习。在大四时可在指定企业部门进行毕业实习,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突出了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了网络化建设时期。行业对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如何在本科层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创新型应用性高端专门人才将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柴晓冬,方宇,郑数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5-76.
[2] 武超群,赵雨旸,薛大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探索,2013(15):100-101.
[3] 宁滨房,海蓉,张有根,等.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培养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660):53-54.
[4] 王洪德,李航,马云东.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4):55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