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职业技术领域与岗位工作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课程优化
2015-12-07刘云
刘云
摘要: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就業,因此培养学生毕业后具备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和优化就是在围绕“如何使学生学习后能够胜任真正目标岗位工作”来进行课程设计的。旨在实现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未来职业工作的直接对接,真正教学生“如何工作”。
关键词:职业技术领域;岗位工作;国际贸易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221-02
基于高职教育职业技术领域与岗位工作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课程优化,暨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该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以职业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项目化整体设计;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教学活动和考核方案设计;明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情境,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任务训练的各个教学环节,采用过程评价考核教学实施方案。
一、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与岗位工作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课程优化的背景
1.“教育部的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2.温家宝同志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使教育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建立行业、企业及学校共同参与的培养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3.《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4.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快速增长之势,而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保守估计,未来5年,中国国内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50多万家,是目前外贸企业数量的近2倍。按新增的每家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业人才来计算就需要新增180多万人。再加上目前企业的扩张及人员的更新,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更大。因此,建设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外贸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适应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行业企业技能人才的紧迫需要。
二、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与岗位工作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课程优化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面临重要挑战:一方面,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大规模扩招和趋同化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出现结构性失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较严峻。采用工学结合的授课模式将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平台。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建构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该授课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解决特定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所以对学生就业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有助于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够在毕业时顺利地被用人单位所录用;第二,可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由学生角色向职工角色的转变;第三,可以增强信息判断能力,有助于找准职业岗位的定位;第四,增加工作机会,能够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
三、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与岗位工作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课程优化的内容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以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项目式课程,建立基于国际贸易职业岗位能力的“岗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及就业的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贸专门人才的需求,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自然转变,成为企业所需、社会有用、家长满意、自身认可的外贸人才。
(一)国际贸易行业、就业岗位及核心职业岗位
(二)推行实践能力培养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1.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重构面向珠三角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
2.以职业岗位工作为背景整合课程、重构课程内容、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该研究内容的核心是学习任务的开发。
第一,通过国际贸易职业资格研究确定若干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
第二,通过访谈企业专家及企业调研,针对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一个或若干个工作任务。
第三,将开发的工作任务通过教学项目化的设计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习任务成为职业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载体,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是让学生学会“工作”的过程。
3.制定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以支撑岗位工作要求为主线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将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质量设计为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和考核内容,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4.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考核内容,突出过程考核,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法。
5.大力实施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这样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及规范性,让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及国际竞争力,为将来学生顺利适应外贸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三)岗位证书要求和专业考证项目融合
“课证融合”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根本出发点,把专业考证项目与岗位证书要求相融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课证融合”:首先,通过对典型岗位的工作要求与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研究,向学生指定必修的职业证书项目,以便提高学生的岗位通用能力,达到“双证”教学的目标。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考取自己感兴趣及自己就业发展方向的资格证书,以提高关键岗位的就业能力,同时达到“多证”的目标。教学与考证的融合,在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为学生毕业后实现专业能力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创造条件。
四、结语
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与岗位工作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课程优化,是将上课的内容模块化,并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依托具体的工作项目设计教学模块,按照工作过程或内容的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其强调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学生自我知识的构建,形成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中心的行动体系。这种课程设计的关键是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禹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
[2]林慧英.“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