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为何取消牛奶生产配额
2015-12-07宗会来
文│宗会来
欧盟为何取消牛奶生产配额
文│宗会来
今年3月31日,欧盟结束已实行31年的牛奶生产配额政策,这是欧盟奶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将对欧盟内外的牛奶等乳制品供求与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该政策始于1984年,在此之前欧盟乳制品存在严重的结构性过剩问题,黄油与脱脂奶粉的年产量曾一度超过100万吨。为抑制牛奶产量,保持价格合理,欧盟委员会决定对牛奶实现配额管理,即对奶牛场的奶牛产量进行限定,对超出规定的额度实施征税。配额管理的目的是,保障欧盟牛奶产量保持合理增长,价格不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从而维护奶农的经济利益。
早在2003年,欧盟委员会就明确提出了取消牛奶配额的具体时限,近年来根据市场发展的新动态,欧盟更坚定了上述决心。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全球乳制品需求尤其亚洲旺盛。自2007年(2009年除外)经济危机以来,欧盟乳制品出口值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例如,即使在配额管理情况下,乳制品出口在过去的5年里实现了45%的数量增长与95%的价值增长,单是向韩国出口,在2010—2014年间就从9900万欧元上升至2.35亿欧元。
二是未来世界消费量将保持增长势头。欧盟预计2030年全球每年进入中产阶层的人口将达1.5亿,这将带动全球60%的人口实现中等收入水平,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会因此增长,未来全球乳制品的进口需求将保持年2%的增长。欧盟分析,进口增量的大部分将由欧盟承担,因为新西兰受资源约束乳制品产量与出口有限,美国因国内需求较大而出口潜力不会太大,中国对出口增量的贡献亦只会占有较少份额,而其他亚洲国家及非洲国家只会进口更多。
三是留给奶农在生产上更多的自主权与灵活性,促进就业。欧盟现有65万个奶牛场,5400个乳制品加工厂,乳制品年产值550亿欧元,占整个欧盟农业产值的15%。近十几年来,欧盟奶牛场一直呈数量逐渐减少而个体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2007年至2013年,欧盟通过农村开发项目,累计向奶牛场提供了100多亿欧元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奶牛场的现代化水平。降低牛奶产量限制,无疑将有助于推动奶农适应市场变化,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竞争实力,这符合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基本要求。
欧盟官方认为,取消配额对欧盟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是奶农将不得不完全面向新的市场环境,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机遇则是奶农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增加产量,扩大就业,以及乳制品企业通过高附加值及功能性食品生产,发挥潜在的经济优势。
欧盟取消牛奶配额管理,对今后我国进口乳制品是否会发生较大变化,以及对我国产业是否会带来一定影响,需给予认真关注和研究。我国是欧盟乳制品主要进口国,据海关数据,2014年我国从欧盟进口鲜奶、奶粉及其他乳品分别为20.3万吨、17.2万吨和1.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8.5%、182.4%和23.7%。其中,进口鲜奶、奶粉占从全球进口总量的63.4%和16.35%。
宗会来:
中国农业大学农经管
理学院博士,曾任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外交官,现任职于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要研究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境外农业投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