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提升丘区竞争力
2015-12-07陈玉兰
陈玉兰
四川省南充市委党校
创新驱动 提升丘区竞争力
陈玉兰
四川省南充市委党校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四川丘陵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深入分析现实困难,科学选择发展路径,是丘陵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个基本点。
创新驱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四川丘陵地区作为四川省人口密度高、经济欠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强,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异常艰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区域竞争力,努力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率先实现次级突破,是四川丘陵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四川丘陵地区包括68个丘陵县(区),南充、广安、遂宁、内江、资阳和自贡6市全境为丘陵地区,其余丘陵县(区)混杂分布于平原、山区等地市之中。本文以南充等6个典型丘陵地市为研究对象进行探析。
PART.1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和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缺乏有效的联接机制,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缺乏技术发明和产品创新的支撑,技术发明和产品创新又缺乏其指导和引领,严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因此,创新体制机制,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促进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有机结合,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基础环节。
丘陵地市政府要充分发挥本区域大专院校、国有科研院所、科研开发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资源优势和潜能;加大优势教育科研资源整合力度。鼓励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支持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公益性研究和高技术研发中发挥骨干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路径,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深化校(院、所)地、校(院、所)企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与企业加强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培养人才、转让科技成果、共享信息资源与研究设备等形式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解决四川丘陵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PART.2夯实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的实践者,是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最终实现者。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承担了60%的科技创新和80%以上的产品创新任务。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不断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努力把企业建成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四川丘陵地区各级政府特别市县两级政府要确定若干家重点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设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牵头成立行业技术联盟;以机械制造、丝纺服装、农产品加工、农用生产资料、煤炭冶金、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水电、医药等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创新需求为主导,加快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培育与扶持,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觉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培育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PART.3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四川丘陵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传统优势支柱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质量,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最终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提高竞争能力。
一是围绕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丘陵地区在全省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实现本区域产业的突破发展步伐。川南丘陵地区要围绕省委“建成超万亿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规划,打造本区域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优势,推进本区域主导产业升级;川东北丘陵地区要围绕省委“建成超万亿的西部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战略规划,打造本区域主导产业优势,推进本区域能源化工和农产品优势主导产业升级。二是构建石油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和精细化工有机结合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对苯二甲酸(PTA)、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天然气制乙炔、制丙烯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围绕茧丝绸、棉麻纺织、服装、家用纺织品等产业链的延伸,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构筑技术链,促进丝纺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这是四川丘陵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快推进各种高品位、个性化床上用品、室内用纺织品和户外用纺织品等高端丝绸产品开发,提升丝绸、绵布的品位,促进丝纺服装产业升级换代。四是以壮大机械产业生产规模、提升配套能力、提高零部件技术水平为重点,加快天然气、液化气等新能源发动机技术开发;加大热交换器、滤清器等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企业自我配套能力和售后服务水平。五是围绕畜禽、优质粮油、果蔬、竹木、家具建材等产业链的构建和延伸,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技术在轻工食品产业中的应用研究,加快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构筑肉食品、粮油精深加工、酒饮及调味品、医药、轻工建材和饲料等产业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
PART.4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要求在产业层次和产业能力上有所突破,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体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在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升级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层次和产业能力的提升,不断地发展适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从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迈进。
中江县工业集中发展区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产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核心产业,是现代新兴产业的主力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兴产业和关键产业。国务院制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此大背景下,四川丘陵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基本区情为依据,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为导向,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重点培育以节能减排的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压缩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构建西部新能源发展基地。积极发展盐业精细化工和煤化工产业。加快培育高性能合成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塑料、节能技术装备、信息技术装备等新兴产业产品。争取更多的项目和产品纳入省重点扶持范围,全面提升丘陵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PART.5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投入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一是建立和完善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风险投资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依法保障财政科技投入落实到位,保障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是统筹安排科技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建立兼顾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工程的实施。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和科学技术普及的支持,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科技投入效益。三是优化市(州)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科技专项资金使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基金和专利实施与促进专项资金,引导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四是积极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创新工程的支持,探索建立金融科技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扶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特别是创业板上市。
PART.6丘区与成渝创新合作
成都和重庆两个特大城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核心极,也是西部地区创新的策源地。四川丘陵地区基本处于成渝两个核心发展极的两小时经济圈,是成渝核心发展极的自然辐射范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成渝两市具有丘陵地区不可比的绝对优势。加强丘陵地区与成渝合作,主动融入成渝经济,接受成渝经济、科技的辐射和带动,是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融入成渝产业分工,在成渝产业分工的细分市场中寻求发展突破,充分发挥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与成渝产业发展的互补中求生存和发展,避免与成渝产业的直接正面对抗。二是对接本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招引成渝相关优势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构建本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参与成渝产业分工,成为成渝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加强本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与成渝优势科研机构合作,用市场和资源换技术,使丘陵地区成为成渝优势科研资源的生产试验基地。
PART.7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转向创新驱动,环境建设非常重要。一是健全政策激励机制。贯彻中央、省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配套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税收优惠等政策。建立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技术及人才开发税金减免制度和新技术推广投资税金减免制度。二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依托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合作项目,努力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完善举报制度,简化举报程序。强化行政执法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有效遏制盗版、假冒等侵权行为。鼓励市场主体依法对侵权行为进行司法诉讼,提高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形成有利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