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栽培技术角度看唐代牡丹

2015-12-07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重瓣牡丹栽培

李 漠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从栽培技术角度看唐代牡丹

李 漠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牡丹从唐代开始被大量栽培。因其花大而美丽,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唐代形成一股牡丹热潮。这种热潮的形成与唐代牡丹栽培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牡丹栽培技术进步除了农业发展的原因之外,也受到了唐代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力图从栽培技术角度研究唐代牡丹,并探讨促进牡丹栽培技术进步的社会文化原因。

牡丹;唐代;栽培技术

牡丹最初只有野生品种,唐代开始被大量人工栽培,出现了许多专为观赏而选育的牡丹品种,并掀起一股牡丹热潮。牡丹也在唐人的栽培之下,变得越发娇艳动人。

一、花名

南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牡丹本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1]”唐代“牡丹”和“木芍药”仍二名共存,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牡丹》:“唐人亦曰木芍药,开元时,宫中及民间竞尚之,今品极多也。[2]”唐代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3]”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数本。[4]”到宋代时人们才大多说牡丹而不再提木芍药。这乃是牡丹经过培育,呈现出超过芍药的巨大观赏价值后的结果。

至于牡丹品种名,《青琐高议·骊山记》载唐玄宗时:“有献牡丹者,谓之杨家红,乃卫尉卿杨勉家花也。……宫中牡丹最上品者为御衣黄,色若御服。次曰甘草黄,其色重于御衣。次曰建安黄,次皆红紫,各有佳品,终不出三花之上。他日,近侍又贡一尺黄,乃山下民王文仲所接也。[5]”《青锁高议》是宋代刘斧编撰的笔记体小说。唐朝牡丹盛行,宫廷民间广泛栽培,吟咏记述甚多,却没有在唐人记录中见到关于品种名的记载。结合前人对《青琐高议》的考证,推测《青琐高议》中品名可能不确,或者即使有,也可能是对某一株或某一丛牡丹的命名,不一定是专门针对某个具有特异性状并能稳定遗传的栽培品种的品种名。但五代陶谷《清异录》载:“洛阳大内临芳殿乃庄宗所建,殿前有牡丹千余本,如‘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卯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雪紫’等名是也。[6]”说明至少迟至五代已出现了专门的品种名,即牡丹经过培育已经形成了具有特异性状并能稳定遗传的栽培品种。

二、花色

唐代牡丹颜色丰富多彩,深浅不一,富于变化,如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并序)》:“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7]”段成式《酉阳杂俎》:“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8]”史料中提到最多的颜色是红、白、紫。红牡丹如王维《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白牡丹如王贞白《白牡丹》:“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紫牡丹如元稹《西明寺牡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9]”等等。唐代史料中罕见黄牡丹的记载,只《青琐高议·骊山记》有:“宫中牡丹最上品者为御衣黄,色若御服。次曰甘草黄,其色重于御衣。次曰建安黄,次皆红紫,各有佳品,终不出三花之上。他日,近侍又贡一尺黄,乃山下民王文仲所接也。[5]”但上文已说,《青琐高议》所记尚待考证。不过五代王周《和杜运使巴峡地暖节物与中土异黯然有感诗三首》有:“花品姚黄冠洛阳,巴中春早羡孤芳。[9]”姚黄即千瓣黄牡丹,因出于姚氏,故称“姚黄”,所以至少迟至五代时已经出现了有“牡丹之王”美誉的著名黄牡丹品种姚黄,那么推测唐代有黄牡丹也是合理的。

研究发现,我国传统栽培牡丹品种源自中原牡丹、紫斑牡丹、凤丹、卵叶牡丹和矮牡丹五个野生种之间的杂交[10]。但是自然界中不同品种的牡丹不会聚集生长,那么推测是因为唐人喜爱牡丹,于是把不同品种的野生牡丹引入庭院栽培,为在自然状态下互不相遇的野生种创造了相遇并发生天然杂交的机会。五个野生种牡丹的花色都较为简单。通过对这些原种的驯化栽培以及种间杂交、品种间杂交,培育出了新品种牡丹,出现了唐代牡丹花色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三、花型

野生牡丹都是单瓣牡丹,即花瓣一至三轮,雌雄蕊正常、结实力强的形态。重瓣是相对单瓣而言的,表现为花瓣、花轮数量增加,或花瓣面积增大等特点,极大地增加了花朵的观赏性[11]。重瓣牡丹在唐代广受喜爱。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12]”《酉阳杂俎》:“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8]”“叶”就是花瓣,“一朵千叶”,“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这些都是重瓣花的特点。其中“重台花者”应指的是台阁花型的牡丹。台阁花就是两朵或两朵以上的花重叠生长,是高度重瓣化的花。

实际上重瓣是花朵发育异常的表现。因为重瓣通常由花蕊瓣化形成,产生重瓣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由于花蕊瓣化,花瓣挤占花蕊位置,会影响授粉,不利于繁殖。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并不需要这一性状。重瓣花是由于审美需要,经人工栽培、杂交选育出来的。一般情况下,重瓣程度越高,结实能力越差。有些重瓣程度太高的则丧失了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能力,若想保持其重瓣特性,必须靠人工帮助,进行无性繁殖,如嫁接、分株、扦插、压条等[11,13]。实际上早在西晋时已经出现了具有重瓣特性的莲花[14]。唐代也有对重瓣莲花的记载,如唐代李德裕《会昌一品集》中《重台芙蓉赋并序》有:“吴兴郡南白蘋亭,有重台芙蓉,本生于长城章后旧居之侧……[15]”唐代李绅、皮日休、陆龟蒙、李建勋也有关于“重台莲”的诗[9]。那么既然有重瓣莲花的先例,唐代掌握人工培育重瓣牡丹的技术就不足为奇了。

四、花香

唐代牡丹不仅花美而且花香,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唐文皇好诗,大和中,赏牡丹,上谓程修己曰:‘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16]”这就是牡丹“国色天香”的由来。唐代文人雅士提到牡丹香的有很多,如韦庄《白牡丹》云:“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唐彦谦《牡丹》:“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李山甫《牡丹》:“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薛能《牡丹四首》:“迥秀应无妒,奇香称有仙。”《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王建《同于汝锡赏白牡丹》:“并香幽蕙死,比艳美人憎。[9]”皮日休《牡丹》更有“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6]”这些诗不只表现出牡丹香,而且是奇香、异香,比兰草、蕙草还要香,是人间第一香。

但是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却是如评剧《花为媒》里的一句唱词:“牡丹本是百花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17]”植物园里各种艳丽夺目的牡丹也少有香味,或者即使有也绝没有唐诗中所说的那么浓郁强烈。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人为造成的。花香是植物为了吸引昆虫传粉和抵御草食动物进食形成的一种进化适应性,对许多植物的生殖具有重要作用。但香味的浓郁程度往往与花朵开放的持续时间成负相关[18]。所以在花卉选育过程中,为提高牡丹的视觉欣赏性,使花期更长、花更大、瓣更多、色更艳等,导致很多花的基因被改变,发生了变异,使得花香浓度降低或消失。所以推测唐代牡丹应该确实是芳香浓郁的,但随着从唐朝开始历代对牡丹的栽培改良,牡丹的嗅觉欣赏性逐渐下降,失去了原有的香味。

五、移植技术

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云:“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沵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7]”唐代牡丹能广泛传播,与牡丹的移植技术是分不开的。花卉移植需要适宜的季节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并提供适宜的移植环境,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若移植不成功可能无法存活,或者移植后不开花。唐代牡丹的移植已经比较常见。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3]”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买花(一作牡丹)》:“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9]”都提到了牡丹的移植。而且白居易的诗中更提到了移植技术。“上张幄幕庇”既防雨遮阳,又能保持一定的温度,“旁织巴篱护”起到防风保护作用,“水洒复泥封”可以保持一定的湿度,这些做法可以让牡丹“移来色如故”。除此唐代牡丹的跨地区远距离移植也普遍存在。舒元舆《牡丹赋(并序)》:“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7]”宋朝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九:“唐白居易初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花。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之,始植于庭,栏门甚密,他处未之有也。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覆其上,牡丹自此东越分而种之也。”《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六也载有五代时“秦州董城村院有红牡丹一株,所植年代深远,(伪蜀主之舅)使人取之,掘土方丈,盛以木柜,自秦州至成都三千余里,历九折七盘、望云九井、大小漫天、隘狭悬险之路方致焉。乃植于新第,因请少主临幸。[19]”牡丹移植距离如此之远,离开土壤时间如此之久,尚可成活。以上说明唐代牡丹的移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为牡丹在全国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

六、主要培育者

1、世俗农艺师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有关于郭橐驼的记载:“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20]”郭橐驼生卒不详,可能与柳宗元同时或稍早。他擅长种树,不仅种植移植成活率高,而且长得硕茂容易结实。郭橐驼所著《种树书》也记载了嫁接牡丹、栽培牡丹、插花、催花的方法[21]。但也有版本认为《种树书》是托名唐代郭橐驼,而实为明代俞宗本编著。除此,《龙城录·宋单父种牡丹》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儒。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术。上皇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22]”《龙城录》旧题柳宗元撰,但有些学者对此存疑。不过,无论《种树书》是否郭橐驼所撰,《龙城录》是否柳宗元所写,唐代栽培牡丹能够获得如此发展,一定离不开具有高超牡丹栽培技艺的农艺师们的功劳。

2、寺院僧人

除了世俗农艺师,寺院僧人也对培育牡丹做出了重大贡献。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径七八寸。兴善寺素师院,牡丹色绝佳,元和末,—枝花合欢。[8]”,慈恩寺“寺中柿树、白牡丹,是法力上人手植。[8]”宋代王谠《唐语林》也记载了慈恩寺有一丛殷红牡丹,是一位老僧用20年时间栽培的。栽在小院中从不视人,偶有一次引朝士数人观赏,反复嘱咐不要泄露,却最终还是被几个少年用金三十两、蜀茶二斤,强行挖掘换走[23]。除此,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徐凝《题开元寺牡丹》,元稹《西明寺牡丹》,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杜荀鹤《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李商隐的《僧院牡丹》,陈标《僧院牡丹》,吴融《僧舍白牡丹二首》等诗也都说明了唐代寺院大量栽培牡丹的事实[9]。这些记载中有的明确说明了寺院牡丹是某位僧人栽培的。而只有少数僧人的名字被记载下来,其他为培育牡丹做出贡献却没有留下名字的僧人则更是数量众多,培育牡丹可谓用心良苦,如唐代徐凝《题开元寺牡丹》所说:“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9]”

寺院牡丹兴盛,除了出于僧人们对牡丹的喜爱,还因为寺院生活相比世俗生活更为安闲。牡丹是木本,培育一株出色的牡丹需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世俗之人除了专门以此为生的农艺师少有人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僧人们则有时间和处所的方便。除此,唐代牡丹因受世人追捧,价格甚高。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买花(一作牡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柳浑《牡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张又新《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9]”这些都说明牡丹市价相当高。而唐代寺院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也使寺院比一般人家更有能力购买和栽培牡丹。

七、促进牡丹栽培技术进步的社会文化原因

首先,经过了几百年的分裂动乱,到唐代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发展的社会局面,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帝国。这样的国家,给予唐人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了人们外向张扬、蓬勃豪迈、昂扬进取的性格特点,也造就了他们注重浓艳丽彩、热烈辉煌、富丽雍容的审美取向。为了能够培育出符合自己审美喜好的牡丹,移植、杂交、嫁接、催花等牡丹栽培技术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培育的牡丹的颜色从简单朝着色彩缤纷,浓郁艳丽的方向变化,牡丹的花型也朝着花瓣日益增多转变,体现一种层层叠叠的雍容之美。经唐人之手,牡丹姿容越发端庄、花型越发丰盈,色彩越发艳丽,无不契合唐人的审美趋向。

除此,受到从皇宫到民间的热烈追捧,牡丹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昂贵的价格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空间。在唐人求富的心理驱动下,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了牡丹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去培育能符合市场需求,迎合审美取向的牡丹,也使牡丹的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不仅世俗农艺师积极培育牡丹,各个寺院也主动追求牡丹带来的经济收益,竞相培育自己的特色牡丹。

综上所述,唐代牡丹栽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这些进步不光是由唐代农业发展引起的,还受到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造就了唐代牡丹“国色天香”的雍容华美和“花中之王”的高贵地位,与唐代大气磅礴、雄视天下的气质相得益彰。

[1](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宋)高承,(明)李果撰;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唐)李浚.松窗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宋)刘斧.青琐高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明)彭大翼.山堂肆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傅云龙,吴可主编.唐宋明清文集.第1辑:唐人文集卷2[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8](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Shi-Liang Zhou,Xin-Hui Zou,Zhi-Qin Zhou,et al.Multiple speciesof wild tree peoniesgave rise to the ‘king of flowers’,Paeonia suffruticosaAndrews[J].Proceedingsofthe RoyalSocietyB,2014(281).

[11]赵印泉,刘青林.重瓣花的形成机理及遗传特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4).

[12](唐)苏鹗.杜阳杂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李嘉珏,张西方,赵孝庆,等.中国牡丹[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14]亓军红.我国古代荷的种植及其经济文化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6.

[15](唐)李德裕.会昌一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6](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吴祖光.吴祖光选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孔滢,孙明,潘会堂,等.花香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4(2).

[19](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唐)柳宗元.唐宋名家文集柳宗元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1](唐)郭橐驼.种树书附农桑撮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3](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漠,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唐宋史)。

猜你喜欢

重瓣牡丹栽培
油麦菜栽培要点
韩国认定“重瓣金光菊(幼叶与茎)”为新食品原料
“三不够”牡丹节
自然栽培的味道
牡丹的整形修剪
单瓣榆叶梅育苗和重瓣榆叶梅嫁接及整形修剪技术
单瓣榆叶梅育苗和重瓣榆叶梅嫁接及整形修剪技术
绿牡丹
“牡丹”情
荷兰特矮重瓣大花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