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中国文化相融

2015-12-07魏晶晶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会通儒道合流

魏晶晶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略论中国文化相融

魏晶晶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各种思想文化的长处,加以消化吸收,以此丰富自己。本文试图从中国学术史上儒道互补、玄佛合流、中西会通三个方面论述

会通之学;儒道;玄佛;中西

中国历史上学术有相融有三个大的方面,分别是:儒道互补、玄佛合流和中西会通,其中每一次的合流都会产生出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为学术界增添新的内容和生命力。

一、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是由中国文化中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所构成的。先秦时期兴起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农家、杂家和纵横家各执己见,著述游说,形成了学术界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但先秦之后诸子百家们的学说大多衰落或绝迹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二者虽有差异,但这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没有构成激烈的冲突。

中国的儒道互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士人这一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正因为这一特点,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整合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抑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经常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士人的人生理想常常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便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陶渊明由最初的彭泽县令身份转换为晚年的隐居不仕,还有就是大多数的知识分子虽然身居要位,时常会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二、玄佛合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何晏与王弼,稍晚的有嵇康和阮籍,时逢乱世,当时的知识分子们谈说玄虚,用猛烈抨击名教和蔑视礼法的行为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抗议。佛教大约从东汉初年开始传入中国。史载,中国人信仰佛教的第一人是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佛教传入中国后,先是在宫廷流传,后逐渐在民间传播,它所宣扬的教义与中国道家的吐纳、食气等养生之术相近,所以,传入中国之后很快被接受并流传起来,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刚刚传入时虽然影响不大,但长期的战乱,各族统治者的有意提倡,逐渐与玄学结合,在这一时期超过了道教,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其表现是:后赵重用佛图澄,前秦苻坚重用释道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南燕慕容德重用僧朗,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决国家大事。北朝时,除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周武帝宇文邕两度毁佛外,其他皇帝都大力提倡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多到惊人的地步;在南方,佛教发展也很快,梁武帝时,一度定佛教为“国教”。

随着时局的转变,西晋于玄风炽盛之际而亡,名士领袖王衍背负“清谈误国”的罪名而死。魏晋玄学本是在儒学思想面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之时统治集团所寻找的一味新的治世药方。现在,严酷的现实证明它不但不能治国经世,反而会误国误民,败坏世风,于是,东晋名士对玄学的信仰动摇了,他们不得不对玄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此契机下,玄学才得以与佛教合流,清谈名士竞谈佛理,许多僧侣也长于清谈。此外,玄学与佛教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玄佛的主流是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畅言“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崇尚“无为而治”;佛教《大明度经》也说“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佛教徒则“崇无为,乐施与”,玄佛所推崇的最高境界的特性相似,都是虚无缥缈的,二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也存在众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其人生观也是可以沟通的,最后在名僧和名士的沟通交流之下,玄佛实现了合流。

三、中西会通

中国学术史上有两次中西会通,一是明末清初,二是晚清民初。明中叶以后,西方的耶稣会传教士(如利玛窦和汤若望)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时,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科技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虽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思想上受到的影响很小。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统治者的禁教和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清朝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器械运输,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导致知识分子们进一步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可以说在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都是处在中西会通的状态下的。

中国的文化发展除了以上几种相融外,还存在其他情况,如荀子主张既“隆礼”又重法;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更是将中国的“会通”之学推向了高峰,但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在儒道互补、玄佛合流和中西会通的大框架内进行的。

猜你喜欢

会通儒道合流
大河会通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合流超几何函数的零点性质
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胰腺分裂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兼评《文学地理学会通》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会通之境——读《文学地理学会通》偶得
儒道文化对当今廉政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