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方思想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影响

2015-12-07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亨利孙中山乔治

刘 啸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浅谈西方思想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影响

刘 啸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思想是孙中山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得来的。亨利·乔治的单一土地税制和约翰·穆勒的地租理论是民生主义的主要来源;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等西方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生主义。

孙中山;民生主义;亨利·乔治;马克思主义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也是“三民主义”的根本,其主要内容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这两大内容被孙中山先生视为可以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正如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二部分“国民党之主义”中所说的“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而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成型,大体上经历了孕育、发展和形成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即从孙中山致书郑藻如到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是民生主义孕育、诞生时期;第二时期,是从1911年至1924年1月,即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这是孙中山民生主义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时期;第三时期,是从1924年1月至1925年3月,即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孙中山的逝世,这是民生主义获得崭新的发展和最后形成时期。

如果我们探究孙中山民生主义形成的渊源的话,可以说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具有开放性,能够随着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不断地代谢更新,与时俱进。关于孙中山“革命之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他自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这与孙中山先生的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孙中山大约有31年光阴都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先后到过14个国家和地区。在那段时间里,孙中山在心系祖国的巨大爱国情怀下,耳濡目染了西方国家现代化变迁经历,可以更为有利地通过中西发展的强烈对比,不断地批判、吸收与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因而每个时期大都不同程度地“参考比较”思想元素。本文简要地论述孙中山民生主义中西方思想元素,探讨孙中山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如何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民生主义理论。

一、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

孙中山认为发展实业可以解决中国贫弱的民生问题,但他也认识到如果只是单纯地为发展实业而兴实业,势必又会造成社会贫富不均,为此,他在“实业救国”口号的前提下,提出了实现民生主义的两大主要内容,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认为这样既能解决中国的贫弱和人民的衣食住行,又能防止贫富分化。土地问题在民生主义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平均地权”的土地国有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土地单一税制和约翰·穆勒等人的土地国有论的融合物。

亨利·乔治是单税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源于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和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土地学说。在19世纪后期,亨利·乔治先后发表了《进步与贫困》、《土地问题》和《社会主义与单一税》三本著作。在这些书中,亨利·乔治认为:“土地是一种天然资源,人人都具有平等地使用土地的权利,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必然使土地的价值增高,如果少数地主独占土地,不劳而获土地的产品和不断增高的地价,那么社会越进步大多数人民便越贫困”,也就是说,“财富分配不均的最大原因,在于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就是这种土地所有权,把物质进步的幸福化为一种灾祸”。可以说,这些话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即工业化、城市化等迅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土地问题,使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呢?亨利·乔治的建议是:“我既不主张收买私人的地产,也不主张没收这些地产,第一种办法不公平,第二种办法不必要”,“……只有必要去没收地租”,且“以地租归公的办法去确定土地的公有权利”这样一来,“……这种废除一切租税、单独征收地价税简单而易行的办法,就可以达到目的了”。而且,他还盛赞道:“单一税是一切改革中最伟大、最基本的”。

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亨利·乔治的这种土地单一税制理论,孙中山曾说:“美国有个卓尔基亨利(HenryGeorge)者,一轮船水手也,赴旧金山淘金而致富,创一日报,吹鼓其生平所抱之主义,曾著一书,名为《进步与贫困》。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在实施“平均地权”经济纲领的具体措施方面,孙中山也“斟酌去取”了约翰·穆勒的观点。约翰·穆勒承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矛盾,但主张采取折衷主义办法来加以调和,在经济理论上就表现为混合主义。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全部土地并不属于个人所有”,而是“整个人类所固有的遗产”,因而他主张对全国土地实行估价,估价后因社会进步而增加的价值则以赋税的形式交给国家。孙中山曾这样写道:“社会之进化,土地再经过二、三十年后,其值可增至万倍。此万倍之利,将属诸何人乎?地主是矣”,“土地价值之增加,咸知受社会进化之影响,试问社会之进化,果彼地主之力乎?若非地主之力,则随社会(进步)及(而)增加之地价,又岂应为地主所享有乎?可知将来增加之地价,应归社会公有,庶合于社会经济之真理,傥不收为社会公有,而为地主私有,则将来大地主必为大资本家,三十年后,又将酿成欧洲革命流血之惨剧。故今日之主张社会主义,实为子孙造福计也。”通过这些话,我们明显地看出,他是站在中国当时现实状况及预测未来之中国的背景下说的。这种说法,一方面,我们会感受到孙中山对于亨利·乔治土地单一税制理论和约翰·穆勒的地租理论的吸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孙中山这些话所透露出的与亨利·乔治的不同之处。亨利·乔治把社会贫富悬殊原因简单地归罪于土地私有制,企图用他的经济纲领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问题。孙中山指出“大地主必为大资本家”,从而认为土地私有不是造成社会贫富悬殊的唯一原因,孙中山跳出了单纯的土地问题的探讨,指出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背后,还有更大、更广的资本问题。大资本的私有(不仅仅是大土地资本的私有)同样也可以使社会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因此,他在主张“平均地权”的同时,又提出了要“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可以说孙中山形成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是对亨利·乔治和约翰·穆勒的经济纲领的一种“扬弃”,孙中山所以会和所以能接受、吸收西方社会主义作为自己革命的思想,特别是又在其中特别选择和看上了亨利·乔治,把这种社会改良思想变为革命武器,就正是中国自己的社会条件和时代任务所决定的。

二、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和列宁新经济政策

相对于亨利·乔治和约翰·穆勒的思想影响民生主义主要体现在“土地公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对民生主义最深刻的就是“资本公有”。孙中山说:“马氏之资本公有,其学说得社会主义之真髓”。由于孙中山认识到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现实,所以他不主张在中国实行全部的“资本公有”,只主张“大资本尽为公有”,“把全国大矿业、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全都由国家来经营”。孙中山不仅仅借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且还从实践中接近第二国际,争取第二国际的宝贵支持。1905年5月,孙中山在布鲁塞尔走访了第二国际执行局,与该局主席王德威尔得、书记胡斯曼晤谈,并请求国际社会党执行局接纳他为第二国际成员。孙中山说:“几年内,我们将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思想,因为届时我们所有的行会都是社会主义的了。那时,当我们还在实现你们的计划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将己生活在最纯正的集体主义制度之中了。”

孙中山晚年看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后,逐渐倾向于“以俄为师”、“效法俄国人”。并在1923年1月,与苏俄代表越飞在上海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这一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孙中山曾这样评价列宁:“列宁其为人,由革命观点看起来,是一个革命之大成功者,是一个革命中之圣人,是一个革命中最好的模范”。对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孙中山十分赞同,并将新经济政策概括为:“在主要生产资料国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地允许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必需的企业租给承租者,其中包括私人资本家和外国承租企业家;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因为他从苏俄的经验中,看到“就是俄国实行马克思的办法,革命以后行到今日,对于经济问题还是要改用新经济政策。俄国之所以改用新经济政策,就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济程度还比不上英国、美国那样的发达,还是不够实行马克思的办法。俄国的社会经济程度尚且比不上英国、美国,我们中国的社会经济程度怎么能够比得上呢?”最终,在列宁的影响下,孙中山修改了经济发展的部分内容,土地问题的关注点也从城市土地的地价问题扩展到了农民土地问题,认识到改变过去的农村土地制度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宣称“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现在俄国改良农业政治之后,便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革命。”这种“耕者有其田”口号为其鲜明标志的“平均地权”主张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民生主义的中心内容之一。

三、德国社会经济政策和互助论思想

德国作为后起近代化国家,逐渐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强国,孙中山对此十分钦佩。他认为,“近代国家之行民生政策者,以德国之组织为最进步”。因为“德国党俾斯麦执政时代,用国家力量去救济工人的痛苦,作工时间是由国家规定的八点钟;青年的妇女作工的年龄与时间,国家定了重重限制;工人的养老费和保险费,国家也有重重规定,要全国的资本家担任去实行。”所以,对于各方面落后的中国,应当“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本会政纲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亦即此事。现今德国即用此等政策。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英美初未用此政策,弊害今已大见……”可见,德国实行的社会经济政策,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有明显的启迪。在处理国内各阶级经济矛盾时,孙中山主张博爱的“互助论”。孙认为既不是“弱肉强食”,也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社会各阶级“经济利益的调和”,“人类的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四、结语

综上分析,孙中山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参综”其“诸家学说,比较其得失”,最终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经济思想体系——民生主义史观。该理论既与西方的政治经济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超越于西方的这些理论,也不等同于苏俄的社会主义理论。尽管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思想有着一定的缺点,但它毕竟是孙中山同中国特有之国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借鉴意义,重温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对于认识当今中国社会之改革,民生之发展也大有裨益。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21页。

猜你喜欢

亨利孙中山乔治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找找看
吓人的成绩单
游乐场(上)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大公鸡亨利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乔治和他的斧子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