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甲午日谍第一案始末
2015-12-07李世钊
李世钊
(平津战役纪念馆 天津 300000)
津门甲午日谍第一案始末
李世钊
(平津战役纪念馆 天津 300000)
日本早在甲午战前就对中国进行长期而周密的情报搜集工作。而清政府由于缺乏谍报观,不但未重视搜集日本情报,对在华日谍的活动也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从而导致大量机密泄露,直到战争爆发后,潜伏在天津的日谍石川伍一暴露并被抓捕,震动朝野,清政府才着手实行严格的反间谍行动。然而,清政府的后知后觉,为时已晚。由于中国谍报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当前我们必须重视反间斗争党并全力做好情报搜集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甲午战争;日本间谍案;隐蔽战线;谍报
“兵者,机事也。机事不密,则害成,两国相交,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不知彼者败。”战争历来离不开情报,而情报又离不开间谍。防间历来是兵家之大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又是一场谍报与反谍报的较量。早在甲午战前,日本就向中国派遣大量间谍,对中国进行长期而周密的情报搜集工作。而清政府由于缺乏谍报观,不但未重视搜集日本情报,对在华日谍的活动也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从而导致大量机密泄露。直到战争爆发后,潜伏在天津的日谍石川伍一暴露并被抓捕,震动朝野,清政府才着手实行严格的反间谍行动。然而,清政府的后知后觉,为时已晚,日本的间谍网已经无孔不入。由于中国谍报战的失败,使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处处被动,并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甲午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努力奋斗。在此历史关键时刻,我们重新反思甲午战争,尤其是反思中国因忽视谍报工作而导致战争失败的历史教训具有既特殊又现实的意义。
一、甲午日谍第一案发生的背景
(一)日本对华的谍报工作推动了日本侵华战略的形成和实施
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逐步走上了以中国为主要侵略目标的军国主义道路。其侵华战略有一个形成和具体化过程,而其对华的谍报工作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早在1872年,日本就向中国派出间谍:以池上四郎为首的三名外务省官员。在回国后的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今日之状态,不数年中国将土崩瓦解。现今为我国解决朝鲜问题之最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887年,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根据在华日谍提供的情报,起草了《征讨清国之策略》,提出中日开战应选择在清政府完成军队改革之前,在有机可乘时发动进攻。1890年,山县有朋组阁后,抛出了“守卫主权线”和“保卫利益线”理论,公然将邻国领土视为本国利益线,其侵略矛头直指中国。其发动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开战时机等方面便仰仗情报部门的建议而作出最后决断。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曾表示,是否发动对中国战争,全都得听从掌管日本情报部门的日军参谋次长川上操六的意见,来做最后决断,即“战之成与否,悉听川上”。1893年4月,川上操六的朝鲜、中国之行,得出中国不足畏的结论,对日本朝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寻找战机,川上密令潜伏在天津的日谍泷川具和等人关注清政府动向。泷川侦知清政府大举筹备“万寿庆典”的活动后,建议抓住此有利时机发动对华战争。朝鲜东学党起义后,日谍据长期侦察经验断定清政府一定会派兵平叛,便建议政府采取相应对策挑起侵华战争。由此表明,在日本侵华政策的具体化及其寻找最佳战机和合理借口过程中,日谍提供的情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日本侵华的战略决策的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随着日本侵华战略的实施,日本对华谍战的力度也逐步加强。
(二)日谍对天津及其周边地区的侦查活动
甲午战前,日谍活动益趋频繁,尤以天津一地为最。由于这里既近京城,又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驻地,因而成为日本侵华的谍报中心。日谍查探渤海湾地区的地貌、海域以及水文、气象等方面情况,注视李鸿章的行止及北洋舰队的动向,为日军情报部门提供清军部署的最新情报。甲午战前,日谍对天津及其周围地区的谍报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注视清廷及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动向
日本情报部门令驻华公使馆密切关注清廷尤其是直隶总督府的动向。负责此事的泷川具和根据了解的情况发给国内的报告中说:“内廷正在举办万寿庆典,原本不好动用干戈。北京政府中不仅有反对和非难李(鸿章)之行为者,而且愈近开战之际,堪为名将之声望者愈之。当然,兵力方面未能稳操胜算,幸寄希望于俄国公使之调停,暗中依赖此种调停下之和平谈判。”他还指出:“华北一带大雨不断,由于涨水铁路被破坏,各地的电线也断了,道路泥泞,军队调动困难,人心动摇不定,军队中也往往听到有发泄不满情绪者。”他最后建议:“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
2.密切关注各地军事部署及北洋舰队动向
为了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日本间谍活动于各地的军事重地,详细地侦查清政府的各地军事部署,对各地的驻军人数、人员调动、军事火力、武器装备了如指掌。特别是严密地监视北洋舰队的一举一动,对北洋舰队的行动区域,目的地弄得一清二楚。“见倭夹往来不绝,凡我船开行,彼即日细为查探,非但常在码头梭巡,竟岸下船在旁手持铅笔、洋薄、将所载物件逐一记数,竟无委员巡驱逐”。由此可见,清政府雇佣用于运兵的英籍商船“高升号”开船日期被日方探知并击沉以及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遭遇日军舰队伏击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日本间谍无孔不入的侦查,日军对于中国各地的地理形势,驻军情况,防御设施了如指掌,甚至“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二、津门甲午日谍第一案
(一)一封密函引发的大案
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租用的英国运兵商船“高升号”,在朝鲜丰岛海面附近被日本军舰的击沉。中日两国关系骤然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日本驻华公使馆及日本侨民纷纷准备撤离中国。
1894年8月1日凌晨时分,即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前的几个小时之前,日本使馆的外交人员及部分日侨准备乘坐英籍客船重庆号撤离中国,船还在塘沽码头停泊的时候,一伙身着清军服装的人登上客船,袭击了船上的日籍乘客。
事后查明,这伙身份不明的闹事者,领头的是一个叫贾长瑞的人,他被捕后交代,他的哥哥在清军服役,死于几天前发生的“高升号”事件,噩耗传来,贾长瑞悲愤难当,当他听说重庆号上有准备撤退的日本人后,才假扮清军冲上重庆号,袭击日本人。重庆号事件以一个假军官被捕而落幕,但清军在清查“重庆号”日籍旅客物品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密函,这是日本驻天津领事馆武官泷川具和托人带给驻烟台的武官井上敏夫的一封密函。此函提到了中日开战后留守在华北的间谍人员部署。得到密函后,清政府开始着手调查在华日谍情况,很快,埋伏在津门的日谍石川伍一进入了清政府的视野。8月4日早晨,石川伍一在被他收买的天津军械局书办刘芬(又称刘树芬)家中抓获。
石川伍一是甲午战争最早暴露并被抓捕的日本间谍,因此其案被称为“甲午日谍第一案”。1884年,石川伍一来到上海开始了间谍生涯,1887年加入设在汉口的日本间谍机构乐善堂。他参与了众多间谍活动,包括与另一名间谍松田满雄深入调查我国东南沿海及西南等13个省份的地理资源,并绘成精确地图,交由日本军事当局参考。1891年,石川被派往天津从事间谍活动,曾对渤海湾各军事要塞进行了窥探,掌握了大量重要的军事情报。甲午前夕,石川伍一以天津紫竹林松昌洋行职员身份为掩护,继续搜集军事情报。
石川伍一被捕后,对自己的间谍身份供认不讳,并供诉了通过贿赂、买通一些官员、书办,利用他们窃取情报的案情。如天津军械局书办刘芬,“将各军营枪炮、刀矛、火药、弹子数目清册,又将军械所东局、海光寺各局制造子药每天多少,现存多少底册”的绝密军事情报出卖给石川,使日本对北洋的军备及军火供应了如指掌。
1894年9月20日,石川伍一以间谍罪被处决。作为甲午谍战第一案,石川伍一案震动朝野。从此,清政府开始着手实行严格的反间谍行动。不久,数名日本间谍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被抓获。但是,清政府的后知后觉,还是为时晚矣,日本的间谍网已经无孔不入,这使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陷入处处被动的境地。
(二)美国政府对此案的干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美国受中日两国委托,代为保护两国在对方的侨民。但美国保护日本在华侨民过程中却常常逸出国际公法合理范围,对在华日本间谍也试图保护,美国偏袒日本的立场暴露无遗,由此中美之间围绕日本间谍问题进行多次交涉。
在中日正式宣战之前,美国就要求清政府加强保护日本侨民,并建议清政府“明示晓谕各口,准听日本人在各口居住,务须实力保护。”由于美国持偏袒日本的立场,因而对所保护的“日本人”并无严格的定义和区分,即只要是日本人,无论侨、谍都在保护之列。清政府坚持认为:“日本人或改装髻发,希图刺听煽惑,即非安分之徒,不在保护之列。”但是美国对此不置可否。由于双方对所要保护的“日本侨民”的概念并未达成共识,因此,也就引发了中美之间一系列的日本间谍案的交涉。石川伍一案就是中美就日谍问题的首次交涉。
日谍石川伍一案发后,美国受日本委托,对于清政府的审判横加干涉。美国驻华公使田夏礼一方面与总理衙门交涉,一方面直接致电李鸿章,否认石川伍一是日本间谍,要求释放石川“石川伍一并非奸细,本大臣应请中堂开放,送交驻津李领事转饬回国。”由于清政府已掌握了石川伍一的确凿罪证,因此,李鸿章对田夏礼的要求予以拒绝。清政府总理衙门也照会田夏礼,表示将依据国际法惯例,对在华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人予以严惩。照会称:“查公法第六百二十七至六百四十一条论处治奸细之罪甚严,现既失和交战,其安分商民自应照约保护,而此等奸细不在保护之列,亦必从严惩治,以符公法。”这一合理要求,遭到田夏礼的抵制和反对,在回复总理衙门的照会中警告说,清政府对日本间谍要严加甄别,不要制造错案,并指出:“即系实有日本人来作奸细之据,如遽行严惩,亦非切当办法”并提议“遇有日本人改装在内地作奸细者”,即“将其解交就近海口,逐其回国,使之不得与内地华民交接,于中国防泄军机似亦为无碍,且此办法已足为惩其作奸细之罪矣”。要求清政府对日本奸细最重的责罚只能是驱逐出境。对于田夏礼偏袒日本、损害中国的无理要求,清政府断然拒绝,仍对石川判以死刑。至此,这起日谍案才得到了结。
结语
石川伍一案只是众多在华日谍及其情报机构的一个缩影。甲午战争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正是中国清政府对隐蔽战线斗争、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漠视和无知。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我们,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我们要重视反间斗争,时刻扎紧隐蔽防线上的篱笆,不让敌对势力有可乘之机。同时,我们还要做到有备无患,高度重视并全力做好情报搜集、统计与分析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1]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1册,第6册,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
[2]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3]李银海主编《中外谍海纵横》,农村读物出版社,1992年
[4]刘声东、张铁柱主编《甲午殇思》,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
[5]丁名楠主编《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