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时期传统价值观述评

2015-12-07简满屯

黑龙江史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礼制太宗合法性

简满屯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北京 100875)

北宋时期传统价值观述评

简满屯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 北京 100875)

在传统社会背景下,德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德体现着礼的本质要求,礼表达着德的根本属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促使政治领域的价值观礼不断完善并产生作用。北宋时期,礼不仅成了政治领域的价值观,还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正好印证了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核心价值观德在政治领域推演展开形成,具体包括以君为本、以礼为制、纲常为义、仪俗为教四个方面。

北宋;政治价值观;以君为本;以礼为制;纲常为义;仪俗为教

北宋的政治体制是在吸收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的。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是由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者阶层,为解决当时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而建立的。为了保证自身的价值观能成为全社会的政治信仰,他们建立起一整套政治社会秩序保障政治价值观的实现,让其他人不去质疑为什么,而无条件服从。这个过程,既是核心价值观德在政治领域的逻辑展开,也是政治领域内在价值追求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影响构成了具体的价值观。

一、以君为本

北宋一朝,共有太祖、太宗、真宗、英宗、徽宗五个皇帝面临正统性的问题。其中,英宗、徽宗都是因为上一个皇帝无儿子才上位,名义上符合封建礼数,在此不论。独有太祖和太宗需要单独讨论。

太祖作为开国皇帝,以陈桥兵变取天下,有从孤儿寡母手中夺江山之嫌,需要想法设法把自己的行动说的光明正大。太宗合法性面临的问题较多,而且太宗的合法性直接关系到真宗的合法性。如此繁杂的政局,在太宗的左右打压中得到解决。但是人们心目中对于皇帝继位的合法性以及后世继位者们的合法性,并没有随着政治手腕的实施而消除,反而变得更加狐疑。因此,在北宋建国之初,需要一种思想体系论证皇帝的合法性,让人们认可已经登基的皇帝。等到以后,维护皇帝的权威也需要理论来支撑,这在客观上为礼的形成提供了需要空间。

孙复在《春秋尊王发微》中表达了“尊王”“重礼”的思想。他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强调皇帝的权威。孙复主张“王者至尊,天下莫得而敌”。孙复批评春秋时期诸侯的不法行为“古者诸侯之大夫皆命于天子,诸侯不得专命也”“弑君之贼,诸侯皆得讨之”。孙复能在北宋获得朝廷的肯定,除了他改变了汉唐以来的训诂传统用义理解经,主要是因为孙复倡导的“尊王”符合了皇帝们的利益诉求。

胡瑗在“礼”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把皇帝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建立臣子绝对服从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为臣子者果尽其心、竭其力,厚其礼以事之,则终不见其饬害也”。(1)他还说,“夫臣佐君而为治者,故君唱则臣和,君动则臣随,以至凡出一号令行一政教,未有不承于君而后为者也。故赏罚盛馔莫非天子所有,臣下安敢为之,为臣者何有专盛馔赏罚之礼哉。”(2)由此看出,胡瑗提出臣子要绝对服从皇帝的权威,如同对于家长的服从一样,是从另一个层面维护皇帝的权威。

北宋社会以维护皇帝权威为逻辑起点的礼制价值观体系,肯定了皇权政治的合法性,让北宋皇帝们的“正统”色彩更加符合传统道德标准,而且效果良好。北宋乃至南宋,除了因为生计所迫产生的农民起义,何曾看到大规模的军人挑战皇权,何曾看到内宫与大臣勾结谋反。这些固然有政治制度设计周密之因,但是政治制度涉及的根本就是以君为本的价值观。这也说明了这一价值观的成功。

二、以礼为制

北宋自建国以来,经过太祖太宗的武力讨伐,国家版图基本固定下来(除了幽云十六州外)。北宋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政权基础建立起来,思想领域仍然在延续以前的体系,而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必定需要适应时代的新价值观体系。于是,儒家倡导的礼自然成了不二选择。

事实上,从太祖开始,北宋的皇帝一直通过礼仪确立并强化皇权的合法性。起初,他们只能沿袭传统的礼仪,特别是唐代的规则。后来聂崇义提出宋代自己的“奉天承运”理论得到皇帝认可。开宝元年(968年),太祖接受了“应天光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的称号。其后,围绕以君为本这个核心,各种表明皇帝是“奉天承运”的礼仪大行其道,一直延续到宋真宗时期登峰造极。之后,仍然奉行不替。经过由上而下几十年的努力,礼制成了北宋政治领域的成套的规则体系。

整体看来,北宋各个皇帝对于礼制都是有所作为,但都受到各自历史条件所限。虽然“太祖酷好看书”,也在科举改革等方面做过一些事情,但总归于历史任务赋予他的是打天下,所以在礼制方面建树不多。但太宗却不然,尤其在维护政权合法性方面,有所建树。太宗曾言:朕自君临,未尝一日不鸡鸣而起,听四方之政。至于百司庶务,虽微细者,朕亦常与询访,所以周知利害,深究安危之理,故无壅蔽凌替之事。(3)这段文字中虽有溢美之词,但反映出太宗勤政的事实。出于对赵氏政权合法性自觉地维护,太宗通过一系列诏令整顿了宋初刑政,奠定了宋朝刑狱法规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通晓法律的官员,减轻了百姓的牢狱之苦,让老百姓从另一个方面认可了政权的合法性。

正如有学者总结的:宋代礼制演变,北宋初太祖太宗时期、神宗熙丰时期、徽宗政和时期和南宋高宗时期是四个最为重要的阶段。《宋志》便紧扣国初、神宗、徽宗和高宗这四个时期礼制变化的事实进行撰书。内容涵盖吉、嘉、宝、军、凶五个大类,在各卷卷首罗列的诸门类条目达111多种。这些实践中的礼制,详细规定了君臣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三、纲常为义

礼制的建立如同给社会装上了一整套齿轮装置,层层递进,运转有序,秩序分明。一个个齿轮的配合,固化了社会的层级和秩序,但是齿轮的运转咬合离不开润滑液。纲常伦理就发挥了社会润滑液的作用。

周敦颐《太极图.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把宇宙产生、万物化生、人类社会的纲常名教与自然秩序联系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思想体系。

张载在《正蒙.动物篇》中说到“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为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他强调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的一致性,是礼在结构社会中的作用,也是纲常的体现。另外,北宋时期,谱牒之学衰败,宗法观念淡漠,自唐以来的世家大族土崩瓦解,累世公侯现象不复存在。科举制可以让贫寒学子有晋身之道,田制不立使官僚地主无世禄可依,家庭宗法制度难以为继。张载的纲常思想由系统的哲理化的宇宙本体论解释,强调尊卑上下的秩序,构建了宋明理学家庭伦理思想的基本构架。

二程更是把礼当作绝对的天理。他们提出“然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他们还认为,礼是与国家同时存在,即便盗贼的组合也是靠礼,就让礼之纲常泛化到社会的各种秩序。

纲常对各阶层都有影响,但最直接最深远的还是文人阶层。北宋礼制的建立,纲常的宣扬,让文人阶层能自觉在礼制的范围内活动,并对武臣发挥牵制作用。正如葛兆光所言,宋初的六七十年中,通过礼制的恢复与重建,由一系列象征性的礼仪,赵宋王朝确立了权力的正当性;由于建立一个有权威的国家系统,恢复和确认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秩序,赵宋王朝也获得了士人的认同;它的偃武修文政策,开始恢复了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而以教育和考试培养阶层化的知识集团,建立制度化的文化支持系统,也开始了重新确立思想秩序的过程。(4)这个过程,是在建立礼制的基础上倡导恢复纲常,让礼制正常运转,达到恢复和重建封建秩序的目的。张岱年曾经说,宋儒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于是子对于父,君对于臣,逐渐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5)在“三纲五常”的价值观下,思维只需考虑一个维度,只要君、父、夫满意就行,所作所为都是严格限制在这样平面单一的视野内,不能跳出来考虑问题,即便当君、父、夫错误的时候,在孝的框架内,也是纠偏有限,一直错下去。这就导致被服从对象的失去监督,为所欲为,只能靠个人的道德自省自我监督。

四、仪俗为教

中唐开始的藩镇割据局面,至五代时演变严重,进一步造成武夫跋扈、悍将称雄的后果。宋建国不久,宋太祖一方面对骄兵悍将逞强的状况进行整顿收兵权,同时提拔一批资历较浅的将领,分别担任军队要职。另一方面则提高文官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倡儒家道德伦理,培植崇文的社会风气。然而,单方面地收兵权,虽能收一时之效,却不能完全解决武将跋扈的社会根源,也无法铲除武人意识中追逐兵权的观念。惟有恢复并强化儒家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规范,在社会意识中铲除重武轻文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矫正以往风气,重振纲常伦理,以维系世道人心,才能控制社会,更大限度地稳定新生的统治秩序。实现这些,既需要国家层面的礼仪,也需要个人层面的修养,更需要在社会上提倡礼俗,让纲常伦理进入可以操作的范围,从而增加对国家神圣的认可,加大自我修养的力度,并对大众进行约束,达到社会有序、运转良好的目的。

如何让人们认可既定的社会秩序?

胡瑗认为,礼是让人们的欲望保持“中”的状态。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严格按照礼的规定来做,“言语、饮食、心意思虑,以至嗜欲皆有所节”,就能“放辟之心无自入矣”。(6)显然,他强调的是日常生活严格按照礼仪的要求进行。

李觏则认为礼包括一切,应是人们社会交往的最高原则。他说:“礼者生民之大也,乐得之而已成,政得之而以行,刑得之而以清,人的之而不废,义德之而不诬,智得之而不惑,信得之而不谕;圣人之所以作,贤人之所以述,天子之所以正,天下诸侯之所以治其国,卿大夫之所以守其位,庶人之所以保其主,无一物而不以礼也”。李觏认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7)

张载提出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分别也是主张修身养性。他主张先天的条件不同是人们的“天地之性”,虽然天地之性是纯然至善的,但是人还要受气质之性的制约。由于气禀不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气质之性”。他还指出人们可以在学习经典按照礼仪行动上下功夫,改变“气质之性”,强调“大心”、“虚静”以“烛天理”,这就为人们提供了靠自身努力改变所处等级秩序的可能,这也是一种修身养性。

二程也认为如此。二程虽称其儒学本体论为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提出“主敬”,主张以“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工夫论,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二程云,“识道以智为先”而“入道以敬为本”,认为诚是为己之学的根基。在这里,正心养性即诚,诚亦即是圣,可见诚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标准。通过诚“各正其性命”,上可与天地并,具有参赞化育的功能,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实现了诚,“君推诚以任下,臣尽诚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

司马光提出礼下庶人,写出了《居家杂仪》《涑水家仪》《家范》《说家祭仪》一系列家礼著作,制定了民间的行为规范。家礼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宋代官制《政和五礼新仪》推出了“庶人冠仪”、“庶人婚仪”、“庶人丧仪”,打破士庶界限,适应了新的社会关系的实际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制定一般社会成员通用的家庭礼仪规范,成为复兴儒家礼教的重要方面。

北宋时期,礼仪礼俗的全面推行,对于北宋站稳脚跟、稳定政权、保证社会平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礼仪形式的推行,让们在打躬作揖的细节中强化了对新政权的认同,让他们对于新的北宋王朝产生完全的归属感。

但这种封闭性的礼制,长于营造结构,固化思维,不善于根据社会变动调节利益格局,不是开放的思维体系。官员在享受礼制带来好处的同时,更多的追求放在了个人利益方面,真正视野开阔以天下为己任富有担当精神的人才很少。历览前贤国与事,成由勤俭败由奢。虽不能说是这种礼制导致了北宋政权的败亡,但北宋政治腐败和这种价值观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注释:

(1)胡瑗:《周易口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1986年版。

(2)胡瑗:《周易口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1986年版。

(3)李焘:《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八,至道元年十二月条丙申条。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77页。

(5)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275页。

(6)胡瑗:《周易口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7)《李直讲文集》。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14ZDB00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礼制太宗合法性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Westward Movement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肱骨良臣魏玄成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太宗纳谏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
建筑工程垫资承包合法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