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张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
2015-12-07胡若晨胡均伟
张 吉 胡若晨 胡均伟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试论清末张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
张 吉 胡若晨 胡均伟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张謇的经济思想诞生于近代中国深受外国侵略,同时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之时,他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出发,创立了“实业救国”等一些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经济思想。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和实践也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张謇;国家经济安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蔷庵,江苏南通人,是清末状元,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进入统治阶级内部最高层。但他却没有沿着封建知识分子由科举及第而致身台阁的传统道路走下去,而是很快就利用自己所取得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创办企业,走上一条弃官从商、向工业资本家转变的道路。张謇的经济思想诞生于近代中国深受外国侵略,同时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之时,他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出发,创立了“实业救国”等一些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经济思想。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和实践也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近代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受到的严重威胁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也就是说,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把中国强行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并受其支配,单一独立的封建经济也开始向依附的半殖民地经济转变。至清朝灭亡,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各种经济特权,使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经济主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被迫开埠通商,不仅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而且也丧失了对外贸易的自主权,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只能处于不对等的依附地位。列强通过攫取的经济特权,使大量外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充斥中国市场,同时,掠夺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国家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扩大了在华各项特权,在进一步倾销商品的同时,还扩大了对华资本输出。通过在华开设工厂、争夺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权、扩大在华银行的数量和规模、向清政府提供政治贷款等投资活动,西方国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其次,民族经济竞争力羸弱,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列强在华特权进一步扩大,西方国家采取降低价格的方法扩大了产品在中国的市场,直接破坏了中国耕织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同时,一部分官僚、商人、买办、华侨等私人投资创办的近代企业开始陆续出现。“至甲午战前,先后创办了大约170余家私人资本企业,主要分布在机器修造、缫丝、纺织、火柴、造纸、印刷、航运等行业中。由于在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由于自身资金不足,所以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1]
第三,清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微弱。一方面,自中国开始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清政府就面临着由传统的封建政府向现代国家政府转变的问题。传统的中国政府,是一种在中央集权,在地方放权的一种“小政府”体制,在封建时代,这种“小政府”体制能够很好的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但是进入近代,“外来的压力接踵而至,中外竞争既严峻又迫切,迫使中央政府一定向一个有作为的大政府转变”[2]。但是由于传统政治伦理和政治模式的根深蒂固,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一系列经济和政治层面的改革,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革政府机制,因此清政府面对社会转型、面对从农业经济向近代工商经济转向这种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面对新崛起的近代工商阶层完全不知所措,因此制定不出一个基本稳定的经济政策,更谈不上基本稳定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维护华权力的工具,根本无法独立而有效地运用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化解中国的经济困境,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的国家经济安全就开始受到外国列强威胁和侵犯,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之后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被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取而代之的可能。
二、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张謇的经济思想和实践
(一)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挽回国家经济权益——实业救国
张謇的经济思想萌发于甲午战争前,“甲午战前十年间,张謇基本上结束了单一的游幕生活,开始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产生了改良农业,采用机器和筹设公司的愿望,并且还作过某些初步尝试”[3]。这一时期张謇逐渐认识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对同治末年以来俄日两国的侵略行径竭力主张反抗,同时,对民间疾苦多有呼吁,对腐败官吏痛加谴责,也就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成为日后“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基础。
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列强在华开矿设厂的条款使外国经济侵略的重心逐渐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张謇也认识到了《马关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由此产生。1895年夏,张謇在其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较为详细的阐明了自己的救亡主张。他提到:“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之民富国强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4]他认识到只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才是挽救国家经济的最重要途径。
“棉铁主义”是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核心,其内容是发展大工业以棉、铁两种工业为起点和中心,有步骤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工业部门,从而达到全面振兴实业,这就将“实业救国”的主张上升到富国强民的位置。张謇认为“我国实业,当从至柔至刚之两物质,为应共同主义发挥之事”[5]。这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主张与洋务运动时期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做法不同,是较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张謇的这一主张更是为了解决洋货充斥中国市场的情况而提出的。他认为面对外国商品占领中国市场,仅仅提出抵制外货是不足以挽回权利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需要自己生产足以和外国商品相抗衡的轻工业商品。所以,“张謇的棉铁主义主张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有振兴本国实业以对抗外国资本侵略的内涵”。“棉纺织品是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生产的基础。以棉铁为中心,既能够广泛带动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发展,又能立足于国内解决市场和原料问题,从而捍卫国民经济的独立”[6]。
甲午战争以后,张謇就投入到“状元办厂”的实践中。这一时期,外国商品输出更为疯狂,在众多涌入中的外国商品中,洋纱所占的比重最大。为了抵制外国日益严重的经济侵略,1895年,张謇奉命在南通筹办纱厂,利用南通地区盛产优质棉花的优越条件,“用本处所出之花,用本地习纺之工,即以纺成之纱,销行本地及邻近之州县。运脚省则商本轻,轻则集资易成;购买近则乡人便,便则漏厄可塞。”[7]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总共正式成立了十九个企业单位,涉及冶炼、面粉、肥皂、印染、运输、建筑等,这些企业大多是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直接或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或者凭借大生纱厂以获取利润。1907年,这十九家企业单位合并成立通海实业总公司,由张謇担任总理。另外,在1908年以后,张謇又陆续投资创办银行、航运、堆栈等十几个企业单位。总之,“到辛亥革命前夜,张謇已经组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而且不断向前扩展”[8]138。除了在通州开办企业外,张謇还在外地参加投资创办了一批民族资本企业,活动范围相当广泛,涉及诸多领域。张謇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实业救国”的理想和主张。
(二)重视农工商三者相互协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的牢固与否。张謇出身农家子弟,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十分了解,也能深刻认识到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他提出“天下之大本在农”的农本思想,他认为“中国之土地资财,为他国所觊觎者,皆农工不发达之故也。”[9]张謇的这种农本思想与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不同,而是通过纱厂的原料需要,对农业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他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窃自中日事定以来,识时务者不以练兵通商为急务。朝廷与中外臣工条陈事件,凡关系二事尤可采择者,无不举而行之。究之两年以来,实力奉行者几人?成效可睹者几事?臣窃上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事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尤为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有固然。”[9]实际上是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其目的是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农业改良思想。为此,他极力提倡组织农学会,讲究农学,学习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1901—1903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标志着张謇企业活动跨进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工业扩展到农业。
同时,张謇也认识到了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紧密关系,他认为“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弄无输产之功”[8]96。他主张成立商会以调研商业发展情况。对于兴办农、商、工会的次序张謇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农会兴而后工会可得而言,工会每省得一二处足矣。其为农工之去路,则在商会,事宜先筹,犹治水之从下流始也”[10]。可见,张謇认识到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以追求农、工、商三者协调发展,提升国家经济可持续性。这一方面是由近代中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其低微具体国情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三)对外采取开放主义,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近代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外国资本主义给中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的和侵犯,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是,张謇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上,并没有采取闭关自守的姿态,而是深刻认识到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求生之道。为此,他在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态度上并没有采取敌视或抵制的态度,而是采取一种开放主义,主动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融入世界市场,以世界的眼光来考虑中国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张向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张謇在筹办企业的过程中,除了积极购买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外,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他派人出国留学和考察,甚至自己亲自东渡日本,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组织人员收集和翻译国外科技资料,并且大力兴办实业教育,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知识培养本国的技术人才。同时,在自己兴办的企业中,也引用西方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另外,在日本考察中,他也认识到中日两国政府在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主张中国政府学习日本奖励补助工商业的政策。
其次,主张合理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张謇深知在中国引进西学,发展资本主义,在资金和人才方面都很缺乏,“风气未开,国人常识不足,不尽知实业交通之利益,有力者徘徊观望”[11]。这种情况下开采矿藏,“需本尤重,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以赡贫民之生活。由钢铁而生之机械铁工厂,亦可听欧美人建设,手工业可省远运之资,于工学尤得实习之地,计所获益,良非浅鲜”。同时,他还主张在其它经济建设方面注意引进和吸收外国资本和人才:“吾财用缺乏,则取资于外国,人才缺乏,则取资于外国。彼以其资本学术供吾之用,吾即利用其资本学术以集吾事”。但是借外债必须慎重考虑,必须以不影响国家主权和基本经济利益为前提。为此,他还细心筹划了合资、借款、代办三种利用外资的形式。并且对三者各自的特点、利弊得失和具体要求分别做了说明。例如他认为“借外债,不可丧主权,不可涉国际”;凡我过境内合办企业或代办企业必须依据中国的法律,遵守中国的法律。张謇将这些作为利用外资的根本原则,体现了他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持国家经济独立的目的。
三、张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寿终正寝。张謇“实业救国”的计划最终也没能挽回清政府失败的命运,国家经济安全依然深受侵害。但是张謇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上所做的努力还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首先,他认识到了外国列强的入侵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巨大侵害,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其次,他主张独立自主地与外国资本主义展开平等的竞争和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自主性。第三,重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但是,张謇的思想又具有许多的局限性,他将实现国家富强的重点放在发展实业上,而在政治上既反对保守势力的顽固守旧,又反对维新派的激进改革,“他主张持新旧之平,在两派之间寻求平衡与合力”[8]149。他希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缓慢变革的清政权上,妄图用旧的体制推动经济的革新,这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改良经济思想。
[1]章开沅:《中国经济史》(下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2]陆建德、罗志田等:《山雨欲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3]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页
[4]张謇:《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22,第20页
[5]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22
[6]黄文:《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科海故事博览》,2009年第9期
[7]张寿彭,王艳妮:《论张謇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9]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22,第6页。
[10]张謇:《商会议》,《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22年
[11]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八)中华书局,1922年,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