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弱势群体的转化
2015-12-07河北唐县北罗镇南上素小学李跃凯
河北唐县北罗镇南上素小学 李跃凯
小学数学教学中弱势群体的转化
河北唐县北罗镇南上素小学 李跃凯
教学中弱势群体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群体,也是令老师们大伤脑筋的一个群体,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教学中,教师应从每一位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去关注他们,并根据其实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情感上为他们铺设一条快乐的学习之路,缩小转化他们,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弱势群体;转化
数学中的弱势群体即俗称的后进生、差生。弱势群体在每个班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正因为有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存在,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经常表现出不和谐。本文从小学数学教育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关注数学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及转化对策。
一、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弱势群体的形成是复杂的,有的是智力差异造成的,有的是非智力因素所之,有的是心理问题,但通过笔者这些年的数学教学活动以及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发现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特别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引起的,如教师掌握数学知识体系的不完整,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学校评价体制不科学,学校评价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故而导致自上而下重视智育而忽略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二、数学弱势群体的转化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弱势群体。而且,通过多年的教学活动,笔者发现,除少数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采用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绝大多数弱势群体是完全可以转化的: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教人求真、向善、爱美的师生互动、共同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评价包括小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要全面科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在于通过激励、反馈与调整促进教育目的实现或教育目标的达成。要允许小学生有“偶然的错误”发生和存在,在处理过程中善于从不良事件中找出小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帮助小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注意维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从现代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发展的学校“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为根本”,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张扬其个性,尊重其人格,开发其心智,释放其能力的学习教育。在数学教育中,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于弘扬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2.重点抓好计算教学这个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很大块是计算。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就是计算要过关。无论是数学大纲上还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历来的每次考试中,都要求学生的计算过关。学生的计算过关,就完成了数学学习的大半。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都会让他的学生在计算上人人过关。要让学生在计算过关,必须把加法口诀表、乘法口诀表这两个表学得相当熟悉。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背诵这两个表,并利用一切与之相关的机会进行实际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达到人人会背,人人会用,人人熟用。
3.要因材施教。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综合运用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等手段,实施分层区别教学。到教学进程的一定阶段时,将学生按层次分成“二股或三股轨道”。一部分学生继续接受教师的直接教学,一部分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两轨同步结束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以便及时进行反馈,整理知识、补救教学等。在此同时,教师有机结合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并做到不能有丝毫松懈,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三、转换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的有效方法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改革,针对数学中的弱势群体教育,笔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简单有效的方法:
1.针对弱势群体行为习惯差,进行日常课堂行为习惯专题教育。
2.针对弱势群体心理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心理沟通活动-----谈心。
3.针对一部分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薄弱,进行家访活动,家校联系。取得家庭的配合,达到家校合一,共同教育的目的。
4.建立弱势群体名册,并对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的成绩及时填写,期末进行总结、评比。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上课,起点是后进生,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上回答提问、板演、做实验都是由后进生来打“头阵”,使得差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设置练习题和问题,使得优等生和学困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并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四、从差生需要真诚激励的心理出发转化后进生
对于任何一个后进生来讲,只要你仔细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他都有一定的优点。因此,班主任要善于留意,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要他们说对了一个问题或做了一件有益于集体或他人的事,就要及时予以表扬。这样不仅使这些后进生们有了自信心,而且使其他同学认识到有缺点的同学是可以转变的,并改变了同学对他们的看法。同时,通过有效地表扬,不失时机地把这种局部的自信心,扩散到其他方面去,使其一方面地进步带动全面的进步,从而促使差生们彻底克服缺点,努力上进。对犯了错误能勇于改正的同学更要给以一定的赞扬。此外,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每个饱含激励的眼神,每一句激励的话语,甚至抚摸一下头、轻轻拍一下肩膀的动作,都会使之在真诚的激励中改正错误,提高自制能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教育永恒追求的目标,关注了弱势群体,我们的数学课堂就能和谐充满活力。
[1]姚庆兰.数学差生的成因、心理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综合版).
G623.5
A
:1671-864X(2015)02-00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