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的造型寓意及纹饰内涵
2015-12-07韦铭
韦铭
【摘要】“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是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其造型和纹饰生动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精神诉求和日常生活状态。造型方面,它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纹饰方面它再现了原始人类捕杀猎物的生动场景,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变形人面纹 葫芦形造型 寓意 内涵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于1983年在甘肃省张家川县大阳乡阎家村遗址中出土,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遗存,距今7000~6000年。该器物口径3.1厘米,底径10厘米,器身高26.5厘米。整个器物造型酷似葫芦,器身施以黑色彩绘。器物颈部以上为黑色,器腹为三组纵向图案构成,由方格圆点、双线竖条纹分隔;三组纵向图案是由上下两组相同的纹饰构成,颇似人的眼睛;中间以弧形条带纹分隔,形成椭圆形空白,空白内为细长的垂弧纹,像张开的嘴巴。该器物纹饰奇特,耐人寻味,如此大面积的彩绘很是少见。
关于该器物出土经过的详细介绍并未见于正式的发掘报告中,后笔者询问了参与当时发掘的甘肃省考古所郎树德老师。据郎老师介绍,该器物是由阎家村当地村民发现上交至考古队的,该村民当时还带领考古队前往发现该器物的地点进行考察,器物出土位置位于河床边的台地下,随后考古队在该地又发掘出大批文物。
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的造型、纹饰在已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彩陶中较为少见,笔者试从其葫芦形造型及器身纹饰两方面阐述其象征寓意及文化内涵。
一、葫芦形造型的象征寓意
葫芦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据考古资料记载,亚洲的中国和泰国、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以及非洲的埃及等地,都有发掘出土古代葫芦的报道,时间跨度是距今七千年至一万年左右。对于葫芦种植的起源研究,不仅仅是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因葫芦种植而形成的葫芦文化问题。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可知,葫芦不仅仅具有实用意义,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如钟敬文先生所说:“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史前葫芦形造型器物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以葫芦形彩陶为主,主要集中在甘青地区和陕西地区:1974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1件翅羽纹彩陶葫芦瓶;1975年在陕西临潼姜寨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共出土了114件葫芦形陶瓶;1976年在陕西渭南的史家遗址发掘出土了35件葫芦形瓶;1981年在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晚期墓地遗址出土了23件葫芦形瓶;1985年陕西临潼任留乡村民上交了4件葫芦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已经由采集和渔猎过渡到原始农业,人类从以广泛自然环境为范围的流浪生活转向了以特定自然环境为范围的定住生活。当人类相对固定的生活在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就能查知其生活范围内的特殊自然物,进而选择其中的某一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崇拜对象。
原始社会人口稀少,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减成为种族繁荣与否的标志,因此,人类原始的崇拜与生育有关。《开元占经》卷六五《石氏中官占篇》引《黄帝占》言:“匏瓜星主后官……匏瓜星明,则……后官多子孙;星不明,后势弱。”同上引《星官制》:“匏瓜,天瓜也。性内文明而多子,美尽在内。”匏瓜,即葫芦,葫芦(匏)多子,《开元占经》中所言的匏瓜星明暗与子孙多寡的关系,反映出古人已赋予葫芦(匏)生殖的象征。此外,葫芦的腹部轮廓,与女性怀孕时的腹部轮廓极为相似,再加上葫芦多子,繁殖力极强,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原始人类将葫芦作为女性生殖的象征。总之,原始人类以葫芦象征母体,表现了他们对葫芦的羡慕与崇拜。这种羡慕是对葫芦生殖能力旺盛的羡慕,原始先民尤其是女性,希望对葫芦的崇拜能够将葫芦的旺盛生命力转移到自身,或许能加强自身的生殖能力。换言之,原始人类是渴望通过对葫芦生殖能力的崇拜,产生一种功能上的转化效应。当然,葫芦形造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象征意义,但生殖崇拜却是诸象征意义中最早出现的。
二、变形人面纹的纹饰内涵
陶器是伴随着原始先民开始定居生活之后出现的,它被广泛应用于煮饭、盛水、存放粮食、陪葬、祭祀等社会生活中,其纹饰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原始先民的社会生活。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低下,先民们过着采集、渔猎、农牧的生活,每天都与自然密切接触,因此在绘制彩陶纹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这时,各种花草、树木、动物就成了他们艺术表现内容的首要选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体系不断细化,一部分人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由于艺术和劳动的分离,使艺术从现实生活中脱节,变为一种纯粹享乐性的东西。所以,彩陶上的纹饰,应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化过程。
纵观彩陶纹饰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推进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时期先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称彩陶纹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反观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上的纹饰,该纹饰结构复杂,画面抽象,按照彩陶纹饰从简单到复杂、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化规律,该器物年代似乎更接近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但该器物却是一件仰韶文化早期遗物。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中出现了这样一件纹饰结构复杂、画面夸张抽象的遗物呢?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曾这样说道:“批毛饰尾的服饰起源可能极早,原始人为生活去追逐大动物时,至少需接近到弓箭射程之内,在发明弓箭以前,则需混迹于兽群之中或埋伏到非常接近的程度,才能有效地捕获动物。”这就为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的存在提供了极好地解释。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先民,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有限,使用的石镞等捕猎工具射程和杀伤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必须把自己伪装成动物的样子混迹于兽群之中才能有效地捕获猎物,这就需要原始先民身披动物的皮毛,脸上也要涂绘成动物的模样。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上的纹饰整体以黑色为主,方格圆点,双线竖条纹为面部的中轴线,中轴线两旁为人的眼睛,眼睛下方的空白处是人的嘴巴,其整体结构颇似已涂绘成动物模样的人的面部,这正是对原始先民社会生活最真实地描绘。
三、结语
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所受学界的关注较少,但其造型寓意及纹饰内涵却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思想意识、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诸葛铠先生在论述原始先民的思维逻辑时指出:“禁忌和崇拜都为了一个中心——如何在超自然力的庇护下活得更好”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所蕴含的意义则是原始先民思维逻辑的一种显现。在造型方面,其葫芦形造型特点蕴含着原始先民们的生殖崇拜,体现出一种精神诉求;在纹饰方面,其纹饰表现了原始先民伪装成动物模样进行捕猎活动的生动场景,反映了先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状态,为我们再现了先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存渴望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