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切怀念老首长李荒

2015-12-07陈巨昌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4期
关键词:调研同志工作

文/陈巨昌

2014年12月4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辽宁省委原常务书记李荒同志在沈阳逝世,享年98岁。曾两度担任李荒秘书的陈巨昌同志,耗时近一个月写下长篇回忆文章,寄托自己的怀念和哀思。本刊摘登该文部分章节,以此表达对李荒同志的敬意。

2014年12月4日10时39分,敬爱的老首长李荒同志与世长辞。98年的人生历程,80年的革命生涯,这位无愧无悔、光明磊落的党的老战士、人民的好公仆,用一个完整的、光彩的、为众人所敬佩的句号,向全党、全国,向他长期服务的辽宁大地,完成了用生命写就的答卷。

对于老首长的逝世,我悲痛的心情难以平复。他的远去,所带走的只是他高大的身躯,他忠诚于党的品格、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担当的风范、清正廉洁的本色必将永存,他严于律己,守纪律、讲规矩的风格必将被更多后来人继承和发扬。

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

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重要的党内规矩。在思想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李荒同志最为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特别是对于重大问题的处理,他从不满足于简单听取汇报,而是十分重视调查研究。

在刚刚粉碎“四人帮”,各项工作任务都十分繁重的特殊时期,年逾花甲的李荒同志不辞辛劳,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大连市委工作的两年多,他几乎走遍了大连所有的乡镇。

有一次,为了解决饲料不足限制了生猪生产的问题,他带领身边工作人员来到兴办了养猪场的新金县(今普兰店市)夹河庙公社察看猪舍,察看饲料,和干部及饲养员座谈养猪的经验,探讨解决办法。座谈会一直开到天黑,当晚他就住宿在养猪场。通过这次调研,他向全市推广用野草、野菜尤其是曲麻菜代替精饲料的养猪办法,带动了全市养猪业的发展。

1978年春天,百姓口粮青黄不接,他到新金县北部山区安波公社调研,在公社书记办公室召开座谈会,研究帮助群众渡过缺粮难关、山区粮食自给和群众致富问题。他在食堂同干部一起吃高粱米饭,晚上住在镇上的客栈里。1979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他去庄河县(今庄河市)调研,由于雪大路滑,行进到新金县和庄河县交界处时,小车和迎面驶来的一辆大货车发生剐蹭,虽然人无伤害,但车已经不能行驶了。他没有埋怨货车司机,只是让身边工作人员设法联系庄河县。费了好长时间,才被接应到县里。当晚,身边工作人员感冒发高烧,连续几天不能起床,他就一个人带着县委书记张有山同志下乡调研,天天早出晚归,调研了近一周时间。

1980年初春,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兼旅大市委第一书记的李荒,组织了全省地方病情况的分析和防治工作。他到锦州市的一些县,察看氟中毒严重村庄的水井和村民情况;到沈阳北部山区,挨户察看地甲病的蔓延情况。在向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汇报调研情况后,他立即和省有关部门研究农村改水、碘盐使用以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工作安排。那次调研,对于辽宁省防治地方病起了重要作用。

1982年3月,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同志因病住院,4月,中央调李荒同志回辽宁担任常务书记,主持省委工作。尽管任务繁重,事务繁多,他依然十分注意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解决问题。那年辽西大旱,春耕困难。他带领4名同志,连续几天,到锦州市的锦县(今凌海市)、义县、绥中县,朝阳市的建昌、喀左、建平、朝阳县等地调研,一路上听锦州、朝阳主要领导同志和乡村干部介绍情况,在田间地头察看墒情、苗情,了解节水春耕保苗的办法,了解水源来路。他提出,要尽力首先确保每人种好一亩口粮田,再扩大成果,创造条件种上所有的耕地。他的意见得到赞同和落实。

李荒同志进行调研活动有一个特点,即一向都是轻车简从,直接和群众接触。他说,不直接接触基层的干部群众,就难以听到真实情况。在工作人员的记忆里,李荒同志下基层,所带人数最多的一次也就是到辽西察看旱情的那次,从省委农村工作部请来了两位同志沿路介绍情况。再就是地方病调研的那次,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其余调研活动,都是只带身边工作人员。他认为,车水马龙,呼呼啦啦一大帮人下去,前呼后拥,就没法直接联系群众,不仅难以听到真实情况,也给基层添麻烦。

李荒同志搞调研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少提前几天就通知基层预先安排,往往都是临行前一两天才通知对方。他说,这样做一是免得基层同志耽误正常工作,再就是也容易听到、看到真实的情况。

他的这些调研方法,一直坚持到离休。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在领导干部中,李荒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清正廉洁,在全省是出了名的。

李荒同志一向反对领导干部下去大吃大喝。在大连市委工作的两年多,凡是到基层去调研,每顿饭只是一菜一汤,一律不准有海鲜和肉类。每到一地,只允许当地负责人陪同用餐一次,其余用餐,都是在住所和身边工作人员一道。而且每次离开以前都要如数交清费用,从不马虎。他的这个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也从未松口。有一次去庄河县调研,县里同志给他做了四个毛菜,虽然没有鱼肉之类,但还是引来他的无声批评——就餐时,他只吃了就近的一个盘子里的蔬菜,就匆匆离开。此后,这个规矩从未打破。

李荒同志对身边工作人员也是严格要求的。他的一名老秘书,上世纪50年代就担任过县里的领导干部。1980年省里公检法部门充实队伍,这名同志有心调到省政法部门工作,就写信给李荒同志,请求帮忙。李荒同志在信上批示:类似问题,应当向组织部报告,不宜由我出面。这名同志看到他的批示,不仅没有找省委组织部汇报,而且再也没有提起到公检法部门工作的事情,后来调到省人大的一个委员会工作,一直到离休、病故都只是个副厅级干部。他的另一位老秘书郑奇志同志,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因为爱写文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他们长期相处,感情笃深,但在他的任职问题上,李荒同志也从未干预,郑奇志同志直到离休,也只是一个副厅级干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到住房,小到信封,李荒同志都讲究公私分明。他的私人信件,都是自己买邮票投入邮筒邮寄。1979年,他从大连市回省里工作时,就很快将住宅退给了市里。1981年,他调往中共中央党校工作,临行之前,他说,我这次到北京工作,一不带家属,二不带秘书,独来独往。遵照他的要求,他的家属和秘书一个月之内迁出原住宅,分别重新安置了住处。

李荒同志严格要求自己,还表现在他对个人岗位去留的态度上。1982年,李荒同志回辽宁工作。赴任前,他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辞行时,得知中央将要实行老干部离休制度。他说,如果中央有了决定,我就争取第一批离休。1983年,中央关于老干部离休的决定下发后,李荒同志真的最先离休了。其实,当时辽宁还有很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但他都一一拒绝了。

李荒同志办理离休手续后,对身边工作人员提出了一周之内要做好的几件事情:一是清退在任期间的所有文件;二是清扫和腾出办公室;三是撤销家里的警卫人员。李荒同志说,我离休了就是老百姓了,没有必要保留办公室,要警卫也没有用。他的这些要求,一一得到了落实。对于离休,李荒同志自己叫做“一步登天”,就是彻底离开工作岗位,从此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也不再参政、干政。他说,离休以后,尽量少干预年轻人的工作,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

在他刚刚离休的那几年,他身体很好,不少地方都请他去走走看看。开始他去过几个地方,后来,即便是反复邀请,他也婉言谢绝了。他说,原因很简单,地方上的同志对我太过尊重了,太盛情了,既耽误他们的时间,影响工作,又要不少破费。后来的实际情况证明,像李荒同志这样现在叫作“裸退”的领导干部,在全国也寥寥无几。李荒同志的行动不失为一个榜样。

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长沈显惠同志说,李荒同志始终保持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保持了党提倡的良好文风,保持了“延安精神”,始终如一,精神可贵,非常值得学习。

李荒同志生前一直不同意整理和出版他的文集,始终不接受对他个人的宣传和赞扬,从不炫耀自己的过去。但是,李荒同志的确是最耐社会品味的人、最经得起历史推敲的人、最值得人们敬重的人。李荒同志所坚守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出发点、立脚点,是我们共产党人获得全国人民拥戴的力量点、发光点,是我们党能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经过在全党深入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经过常态化的反腐败斗争,我们党的队伍中,应当会一浪高过一浪地涌现出李荒同志这样的优秀领导干部,带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实现宏伟的梦想,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猜你喜欢

调研同志工作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