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取威虎山》背后的历史真相

2015-12-07宋东泽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4期
关键词:威虎山杨子荣调查组

文/宋东泽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早已成为一代人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而今,著名电影导演徐克又将昔日的红色大戏搬上了3D电影的银幕。革命的主旋律依然令人热血沸腾,英雄情怀和英雄传奇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清末以来,动荡不安的东北地区匪患猖獗。尤其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满洲国”土崩瓦解,东北出现了政权真空,各地土匪乘乱而起。他们利用山险地偏拉杆子、抢地盘,打家劫舍,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国共两军角逐的“第二战场”

就是这样一群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却在日本投降后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的部队。为了争夺地盘,国民党将这些土匪收编为所谓的“忠义救国军”“先遣军”“保安军”等,企图阻止共产党的军队进入东北。实质上,国民党对他们的任命不过是一纸空文。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总司令”就有32名,“军长”33名,“师长”158名。土匪势力达到25万人左右,是当时东北地区共产党军队的2.5倍。这些土匪对共产党人进行了疯狂的攻击。1946年6月,北满境内的“中央胡子”接连洗劫了萝北和依兰两座县城,城内大小商铺被洗劫一空,20多名共产党干部惨遭杀害,中共依兰县委书记的妻子遭土匪强奸后上吊自杀。

不剿匪,就不可能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面对土匪的猖狂进攻,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清除匪患。剿匪大致经历了从清剿大股土匪、追剿小股土匪,到肃清残匪、散匪和捕捉匪首的过程。从地区进展看,是按南满、西满、东满和北满的次序,重点则是在北满地区。

智斗“座山雕”——以少胜多的范例

1947年1月下旬,海林县模范村农会主席贾润福突然接到土匪“座山雕”的一封恐吓信,要求送10袋白面、20件棉衣到指定地点,不然就要来村子烧杀抢掠。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便当上了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被土匪尊称为“三爷”。张作霖和日军都曾想消灭他,但他凭借山高林密的优势屡次脱身。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经过解放军的几次大围剿,“座山雕”匪部只剩下20多人,他率部躲进深山密林,行踪不定,继续作恶。

对这种小股土匪,用大部队围剿是行不通的。1947年1月26日,牡丹江军分区第二团命令侦察排长杨子荣带领5名侦察员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扮成土匪模样,进山搜寻“座山雕”的匪窝,并伺机剿灭。杨子荣一行6人在海林北部的深山密林里转了好几天,才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把头姓孟,很是可疑。杨子荣用黑话试探道:“三老四少,行个方便,娘家失火烧了,想借个道,找小孩子他娘舅去。”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孟把头虽都听懂了,却不理不睬。后来,杨子荣又用黑话与战士孙大德(即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长腿”孙达得原型)交谈,并一步步骗取孟把头的信任。后来,孟把头把杨子荣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与两名土匪接上暗号。两名土匪答应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两天后,两人如约找到杨子荣。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杨子荣一行每过一道哨卡,都让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杨子荣命令3名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名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撮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就这样,杨子荣没费一枪一弹,活捉了“座山雕”及其他几个土匪。这场战斗规模虽不大,但正如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参谋长少剑波称赞的那样,“他也曾虎穴除奸救出多少战友和同胞,入林海他与土匪多次打交道”,积小功于大成,是由当时土匪活动的规律与特点决定的。

耗时八年的苦寻——破解杨子荣身世之谜

1969年,周恩来陪同美国客人观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演出结束后,这名美国客人恳切地问周恩来:“请问你们这场戏中的英雄杨子荣,是戏剧中塑造的呢,还是真有其人其事?”周恩来回答说:“杨子荣是一位真实的、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周恩来向有关部门指示,尽快找到杨子荣的家属,了解他的身世。

接到指示后,第38军、东北烈士纪念馆和海林县民政部门再一次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此前已于1966年和1968年两次寻找,均没有结果)。当时寻找的主要线索有三条:杨子荣说过,家乡是胶东,家里有母亲、妻子和哥哥;土改时家里分到了三间茅屋、一头毛驴;家门口有棵五抱粗的大槐树。

按照线索,胶东地区各县成立了“寻找杨子荣办公室”,各大村屯用大喇叭一天三遍广播,号召村民提供线索。不久,调查组在荣成、文登、莱阳等县得到了上千条线索,但逐一核实后均予以否决。后来,调查组得知,牟平县嵎岬河村有个叫宋学芝的老太太,她儿子杨宗贵“光复”时去东北当兵,一去没回来。调查组几经核实,发现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对杨宗贵长相、性格、参军时间的介绍,与杨子荣多名战友的回忆完全吻合。但由于杨宗贵没有留下照片,调查组没有最终确认。

直到1973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辗转找到了一张1946年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时的合影照片,百十号人挤在几寸大的照片上,人的头部只有火柴头那么大。曲波请一位日本朋友将合影中的杨子荣单独翻拍放大,送到了调查组。面对这张照片,杨子荣的老战友们惊呼道:“这是从哪儿找出来的呀?这就是杨排长呀!”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见到照片后,老泪纵横,村里的老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宗贵呀!”

一场耗时八年的苦寻就此落幕。通过杨子荣的战友和家人的讲述,杨子荣的身世浮出水面。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嵎岬河村。4岁那年随全家到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后随母亲宋学芝回了老家,上过几年私塾。1929年,杨子荣又去安东投靠父亲,做过缫丝厂学徒、码头搬运工人、船工和矿工。

1943年,为了替挨打的工友出气,杨子荣跟日本人干了一架,被迫逃回家乡。1945年秋,28岁的杨子荣在牟平报名参军,被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0月下旬,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杨子荣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为班长、侦察排排长。在东北漂泊多年的杨子荣,对这里的行会帮派、三教九流,甚至土匪的黑话都略知一二。他利用这个优势,多次深入虎穴,活捉海林县地主武装司令孙江,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余人,生擒“许家四虎”,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

活捉“座山雕”后,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但就在活捉“座山雕”的当月,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丁焕章时,因天气严寒,其手枪枪栓冻结,不能击发,被敌弹击中,不幸牺牲,年仅30岁。

我们不能把文艺作品当做历史,但文艺作品却可以成为了解历史的窗口。杨子荣的英雄传奇相继被写成小说,排成话剧、戏曲、电视剧、电影,升华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同时也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追寻共产党人的那份无悔忠贞。

猜你喜欢

威虎山杨子荣调查组
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
杨子荣的“土匪装”
小朋友们一起学党史,阅读“红色经典”
红领巾心向党游学之旅
杨子荣:从炊事员到剿匪英雄
>>黄金国片
最高检先于调查组入津,查什么?
毕福剑 饭局被坑
真的记住了
憨厚的老农